环境应急监测报告的一般要求和特点分析
2014-10-12康晓风林兰钰姚玉刚
康晓风,林兰钰,姚玉刚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2
2.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4
狭义的环境应急监测是指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对污染物、污染物浓度、污染范围进行的监测。应急监测一般按照应急监测预案启动后规定的应急监测工作基本程序开展,应急监测预案中一般还规定了适用范围、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应急监测仪器配置等内容[1-2]。
此外,针对重大社会活动或者潜在的环境风险,在特定时间段内开展环境监测,因与常规监测有明显区别,也可归入环境应急监测范畴。环境应急监测一般包括以下4个步骤: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监测工作机构;制定应急监测方案等,开展应急监测;编写应急监测报告,根据情况调整监测点位、项目、频次等;应急工作终止和应急监测(通常为环境质量状况)总结。
应急监测工作是处理环境突发事件的基础,为事故处理提供基本信息和基础数据,并对事故造成污染的范围、强度做出分析和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和行动以减轻污染损害。因此应急监测报告一般有明确的时效性要求,而且要求篇幅精炼、准确,提出的建议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该文总结了各类应急监测的特点和要求,对应急监测报告的技术、应用技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旨在为应急监测报告的具体编制提供借鉴,为提高应急监测报告的时效性、准确性提供有益探索和尝试。
1 环境应急监测的分类和特点
1.1 环境应急监测的分类
按照环境应急监测目的,一般可以分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和非常态环境应急监测两大类。其中,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还可按照应急对象分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自然灾害环境应急监测,典型案例如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环境应急监测。非常态环境应急监测还可分为潜在环境风险应急监测和重大社会活动环境应急监测,典型案例如太湖水华应急监测和北京奥运会环境质量应急监测。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和非常态环境应急监测在启动条件、报告内容、应急终止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和特点。
1.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特点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启动条件一般是污染事故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环境质量明显异常或形成较大的环境风险。其特点是预案比较完备,但经常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监测方案[3]。
从报告内容上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一般要求做到3个方面:明确危害,关注变化,结论规范。明确危害是指对环境质量要素的影响程度,关注变化是污染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论规范是要对监测结果有比较明确的结论[4]。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报告内容重点针对事故污染物,自然灾害环境应急监测一般进行多要素环境质量监测以全面评价环境质量,多数情况下饮用水监测是重点。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终止的条件一般是环境质量恢复或者环境风险解除,具体终止条件可能按照影响范围等有所差别。
1.3 非常态环境应急监测的特点
非常态环境应急监测的启动条件一般根据监测方案确定,其主要目的就是及时发现环境质量异常,预警环境风险。其特点是方案完备,一般不需在执行过程中进行调整[5]。
从报告内容上看,非常态环境应急监测一般具有定量评价、结论简明2个特点。定量评价是根据监测目的,按照预先制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论简明是评价结果简明扼要,一般归结到环境质量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环境风险两个方面。
潜在环境风险应急监测报告内容重点针对风险源,重大社会活动环境应急监测一般进行多要素环境质量监测,重点环境要素依据活动特点有所不同,现阶段空气质量往往成为关注目标[6-8]。
非常态环境应急监测终止的条件比较明确,一般根据监测方案按时终止即可。
2 环境应急监测报告案例分析和报告技术
应急监测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时间:应急监测开展的时间,第一期报告还应包括工作来源或事故发生概况。
地点:当地基本情况或事故发生地点。
监测方案:监测点位(示意图)、频次、方法。
监测结果:环境事件的性质,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浓度及影响范围,或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根据情况,部分报告还包括危害处置,即环境事件的危害与损失,或环境风险处理处置建议[9]。以下针对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3类典型应急监测报告技术进行分析。
2.1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环境监测快报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是中国突发环境事件的典型案例,对环境监测乃至环境保护工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按照明确危害、关注变化、结论规范3个原则,其监测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污染带前锋位置、污染团所在位置及峰值、污染带尾部情况。
污染带前锋表述结果:据最新监测结果,污染带前锋已到达桦川断面(佳木斯下游41.2 km,距同江202.8 km);该断面12月9日22:00硝基苯浓度为××mg/L,低于中国和俄罗斯国家标准;苯未检出。
污染团所在位置及峰值表述结果:佳木斯断面(距同江244 km)硝基苯浓度仍持续上升,高浓度污染团正在通过该断面;12月10日4:00硝基苯浓度为××mg/L,超中国国家标准 ××倍,低于俄罗斯国家标准;苯浓度一直低于中国和俄罗斯国家标准。
污染带尾部情况表述结果:佳木斯上游断面(大来镇,距佳木斯54 km,距同江298 km)浓度持续下降;12月10日0:00浓度为 ××mg/L,超中国国家标准××倍,低于俄罗斯国家标准;苯浓度为 ××mg/L,持续低于中国和俄罗斯国家标准。依兰县达连河断面(距同江388 km)自12月9日2:00起持续达标。
针对此次污染事件的特殊情况,对监测报告的术语做了约定,并固定了评价结果的表述方法。
污染带前锋:当硝基苯浓度开始大于检出限(0.001 mg/L)时,认为污染带前锋到达。
污染带:指硝基苯浓度超标带,即硝基苯浓度超出中国地表水水环境标准(0.017 mg/L)部分。
硝基苯浓度上升表述为“逐步上升”或者“波动上升”,浓度下降表述为“持续下降”或者“波动下降”。
硝基苯浓度上升过程中,苯未检出时表述为“苯一直未检出”,硝基苯浓度开始下降后,苯未检出时表述为“苯持续未检出”。
另外,在报告编制过程中,还根据江水流速、已通过断面的污染物变化情况,分析污染团的变化和污染物的扩散情况,对下游情况作出预测。
2.2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应急监测报告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应急监测是对中国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的一项重大考验,该项工作的圆满完成为其后的自然灾害应急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榜样。按照明确危害、关注变化、结论规范3个原则,其监测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饮用水源地达标情况、地表水水质、空气质量。为评价地震的环境影响并促进应急环境监测终止,在地震1个月后编报了综合性总结[3]。
饮用水源地监测结果表述如下:5月16—17日,四川省成都、广元等对辖区内饮用水源地进行了监测。上述18个市县42个饮用水源地的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Ⅲ类水质标准。
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表述如下:5月14日,长江干流攀枝花龙洞断面水质为Ⅱ类,三峡水库出水宜昌南津关断面水质为Ⅱ类。岷江乐山岷江大桥断面为Ⅳ类水质,主要超标指标为溶解氧,岷江入长江口宜宾凉姜沟断面、沱江入长江口泸州沱江二桥断面水质为Ⅱ类。与地震前相比,各断面水质没有明显变化。
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表述如下:2008年5月16日12:00至次日12:00,重庆市空气质量为良;四川省成都、德阳等空气质量为良;陕西省汉中、铜川、延安空气质量为优,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空气质量为良;甘肃省兰州为轻微污染,金昌空气质量为良;与2008年5月16日相比,甘肃省兰州空气质量有所下降;陕西省铜川、延安空气质量有所提高。
6月12日,根据监测结果编报了综合性总结报告,主要情况表述如下:汶川大地震1个月以来,地震灾区中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重庆市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乡镇饮用水源地仅个别监测点部分时段超标;所有饮用水源地均通过了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检测,符合饮用水源地使用要求。地表水、空气质量均属正常,地震灾害没有造成环境质量明显变化[8,10]。
2.3 奥运期间环境监测日报
奥运期间环境监测日报的启动日期是“好运北京”奥运测试赛。
按照定量评价、结论简明的原则,其监测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奥运城市环境质量总体情况、各城市环境质量状况两个方面,为准确表达空气质量变化趋势,采用空气质量级别、污染物浓度两种表征方式用附图进行表征。
奥运城市环境质量总体情况表述如下:2008年8月25日,上海空气质量为优,北京、天津、沈阳、青岛、秦皇岛空气质量为良;北京东四和昌平镇测点臭氧超标,其余城市测点均未超标。奥运城市地表水自动监测数据未见异常。
各城市环境质量状况表述如下:上海空气质量由良转为优,各项污染物浓度较24日明显下降。青浦急水港断面水质为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
上海空气质量级别变化趋势见图1,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见图2。
图1 上海空气质量级别表征
图2 北京空气污染物浓度表征
2.4 环境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制要点
精炼文字,多用图表。环境应急监测报告最主要的矛盾是既要简明扼要地表达监测结果,又要保留足够的监测信息。在编制报告过程中,应尽量每个条目占一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不超过三句话,主体内容全部编写在报告第1页。重要监测数据、评价结果尽量以附表、附图附在正文之后。
细化标准,统一格式。环境应急监测报告的时效性要求高,一般收到数据后1 h内要编写完毕。常用的地表水、空气等评价方法和标准不足时应按照需要补充、细化评价标准。附表、附图应统一格式,最好做到每次更新监测数据之后自动生成。此外,表征总体情况一般用表格,表征单个点位尽量用图,并且附表、附图没有数量限制。
及时总结,适时终止。环境应急监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在突发环境事件时应急监测终止没有很明确的条件。应根据监测结果及时编写总结,并用明确的提示性文字说明已经达到应急监测工作终止条件,提示主管部门适时按照预案要求终止应急监测工作。
3 结论
按照环境应急监测目的,一般可以分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和非常态环境应急监测两大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和非常态环境应急监测在启动条件、报告内容、应急终止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和特点。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启动条件一般是污染事故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环境质量明显异常或形成较大的环境风险。其特点是预案比较完备,但经常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监测方案。
非常态环境应急监测的启动条件一般根据监测方案确定,其主要目的就是及时发现环境质量异常,预警环境风险。其特点是方案完备,一般不需在执行过程中进行调整。
在应急监测报告编制过程中,如有可能,应进行必要的污染成因分析与污染趋势预测。
[1]陈丹青,赵淑莉,肖文,等.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3):4-9.
[2]边归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管理体系的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1,27(6):46-52.
[3]尹建,余建军,邹玉林,等.汶川特大地震环境应急监测回顾与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10,26(2):30-33.
[4]田为勇.加强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工作[J].环境保护,2011(18):8-10.
[5]苟兴东.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中的三大误区与三条主线[J].秘书之友,2012(6):14-18.
[6]段晋超,郭洪菊.汶川地震灾后绵阳卫生防疫信息报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10):852-854.
[7]杨邓红,刘翠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发布制度[J].理论界,2006(7):17-18.
[8]张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综合信息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成果,2010,11(5):36-39.
[9]徐光炎,唐如玉.应急监测案例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3,19(2):63-64.
[10]HJ 589—2010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