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铜臻至 藏界翘楚

2014-10-11蔡森林

收藏 2013年11期
关键词:铜镜青铜器青铜

2013年盛夏,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董事会一行,冒着酷暑,如约去拜访著名铜镜鉴藏家冯毅先生。走进冯氏寓所,但见客厅中错落有致地置满了各类专业典籍、图录和资料,尤其是四周墙壁上制作精美的极品铜镜拓片,已尽显主人品位的雅致、藏品的精湛。宾主坐定,冯毅先生就铜镜话题侃侃而谈。随着话题的深入,我逐渐明白,冯毅先生能在铜镜收藏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能确立众望所归的“江湖”地位,原因可归纳成“天分兼具悟性,远见并且先行”。

发现铜镜艺术之美

蔡森林:冯先生,您的大名在藏界尤其是铜镜界如雷贯耳。您在中国铜镜文化和艺术的发掘、诠释、弘扬,以及铜镜的收藏、鉴赏、保护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首先请您谈谈关于铜镜审美这个话题。

冯毅:综观世界艺术史,中国青铜器因其卓绝的青铜浇铸工艺,被世界公认为顶级艺术品。单说铜镜,如纹饰细如发丝又见力度与层次的战国铜镜,雄奇与秀丽相融合的两汉铜镜,圆雕和高浮雕达到极致的隋唐铜镜,尤其是极品铜镜,极致的工艺造就了巅峰的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没有哪一个国家能超越。

青铜艺术鼎盛于商周,到了战国、两汉、隋唐时期,青铜铸造工艺是通过铜镜的制作而达到顶峰的,把无上的艺术美感表现在青铜镜上。铜镜之所以是一个最佳的艺术表现载体,其历史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瓷大量出现,青铜罍、尊、壶、盉等器物被原始瓷替代,两汉时期,成本更为低廉的铁器大量出现,限制了青铜制品的发展,唯有铜镜无法用铁和陶瓷替代,因此,青铜铸造工艺在铜镜制作中得到延续和发展,直至达到青铜艺术极致。

商周青铜器多粗犷豪放,以气象取胜,但就其细节而言,却不及汉唐铜镜,铜镜在中国青铜艺术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中国古代青铜礼器被誉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皇冠,那么战国、两汉、隋唐时期的青铜镜精品,无疑就是皇冠上那颗耀眼的明珠,熠熠生辉,璀璨至极。

蔡森林:铜镜审美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为什么铜镜收藏长期不被人们重视?

冯毅:显而易见,收藏不能脱离艺术品本身的审美价值而空谈文化价值。我认为,长久以来,铜镜之所以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工优良、品质优秀的铜镜少之又少。据我判断,全世界优秀的极品铜镜恐怕只有200到300件,即便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朝藏铜镜也几乎没有好的。这也说明铜镜制作的难度很大。中国有4000多年的铜镜铸造史,如此漫长的历史和浩如烟海的制作量,也只有工艺的原因造成产品质量的差别。图案的设计、制模以及浇铸流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都是造成铜镜制作难度极大的原因。

我认为,收藏首先要百分之百懂真假,第二要懂审美,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了解这件艺术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青铜镜,却不为世人所了解,这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中华古代铜镜艺术,应该让中国国粹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如何鉴赏铜镜工艺

蔡森林:您用对青铜铸造工艺的研究成果来鉴赏铜镜,见解自成一家,方法独到有效,请传授一下您鉴定青铜镜的独门绝技。

冯毅: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青铜铸造水平从战国时期开始衰落。我们发现,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正是从战国时期开始以铜镜为载体而延续、发展并走向顶峰的。唐代铜镜不仅是中国铜镜史的顶峰,更是青铜铸造工艺的顶峰,青铜艺术达到最完美的体现。直到唐朝覆亡,中国青铜时代发展之路才算是正式走完。铜镜铸造史延续了中国青铜发展历史。

其他艺术门类,如陶瓷、书画艺术品的制作或创作方法都延续了下来,唯独铜镜的制作工艺由于“范铸法”工艺的失传,使得宋以后的铜镜质量与前朝相比有较大差别,后代仿制铜镜多数以“翻砂法”和“失蜡法”制作。

唐代以前的铜镜几乎不用雕刻,一次翻模制成,浇铸完成之后,只需在背面简单清理,再打磨镜面。宋以后的铜镜浇铸后大多比较模糊,故通常需要刀刻才能完成。因此,直接从制造工艺入手,是辨别铜镜真伪的最简便的方法。事实上,在判断真假铜镜上,只有一个标准是最为可靠的,就是看它究竟是范铸法还是失蜡法所制。

蔡森林:您的工艺判别法真是“一招鲜”啊!令人茅塞顿开。

冯毅:只有从制作工艺的角度辨别,才能真正分辨清楚真假。以前师傅带徒弟,看红斑绿锈、听声音、闻味道等等,方法教条,导致北方的玩家把南方的青铜器都看成是假的,南方玩家把北方的青铜器看成假的。用制作工艺的方法来鉴定,不管南方北方,不管有锈没锈,全部一目了然。我要把这些技能传播给大家,使之普及,让更多的人懂得。只有不断提高鉴赏青铜器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弘扬中国优秀的工艺美术。

创立铜镜价值的标杆

蔡森林:您将日本收藏家千石唯司的唐代海兽葡萄镜收入囊中,创造了铜镜价格的世界纪录,请问您如何看待铜镜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冯毅:我用3500万元人民币购得的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其精美程度相当于《清明上河图》之于中国古书画、维纳斯之于西方雕塑。3500万元是绝对收不到《清明上河图》和维纳斯雕像的,但可以买到世界上最精美的青铜镜。青铜镜就价位而言,目前绝对还是收藏领域中洼地的洼地。我深信,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这颗仍在蒙尘的“明珠”一定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相比之下,拍卖价5个多亿的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在明清官窑里能排第几名?拍卖价4个多亿的齐白石画作,在中国书画史上又有多么了不起的地位?为什么内地的藏家宁愿花大价钱去追捧这些很“水”的艺术品,而对真正的瑰宝——青铜器精品却视而不见?

在一个明代紫檀笔筒都能拍到5000多万元、齐白石画作能卖到4亿元的市场上,青铜器居然没有一件拍卖价过亿元,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我现在担心的是:如果中国收藏家失去了眼前的好机会,将来即使用10亿、百亿的代价,都难以买回这些国宝级的青铜艺术品。无疑,顶级铜镜早晚会超过齐白石画的价格,我对铜镜市场的发展趋势是很看好的。

收藏与投资中,时机和选项都是决定性的要素。20世纪90年代,张大千、吴湖帆、齐白石整张的青绿山水,非常好的精品,最贵不过万把块钱。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题材进行投资非常重要。我认为,当下买青铜器,就相当于30年前买清代的瓷器和书画,就看谁有眼光来捡这个漏了。

蔡森林:您讲得太对了,真知灼见。请您再谈谈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趋势。

冯毅:外国人在10年前就逐步卖出明清瓷器,悄悄买进中国古代艺术品。现在开始启动高古瓷器市场了,而且媒体与市场全面开动,声势浩大,看来比推动明清件还要厉害,所以国人总是晚一步。有超前意识才是大智慧,有远见者终成大事。高古瓷后面才轮到青铜器,青铜器是最后的一块处女地!

许多顶尖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都被欧美国家的私人和博物馆购藏。西方人特别佩服中国的青铜范铸工艺,只要可能就买进,而把他们的当代艺术推销给中国人,等到中国人睡醒了,为时已晚。中国古代兵法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后外国人对我们的子孙将亮出一招:“让你看看就赚钱”。因为,去国外“探亲”、赏宝是要花销大把银子的。

古人云:金石书画。金,也就是指青铜,是排第一的,这是收藏的最高境界。聪明人不要再错过这个最后的机会啊!外国人一旦启动他们的规划,价格肯定会青云直上。收藏什么,都是“选择”的重要性大于“努力”,我钟情于选择有艺术感染力、艺术生命力的高古艺术品,商周青铜艺术品3000年来依然让世人赏心悦目、顶礼膜拜,因为那是永恒的艺术!

力推铜镜收藏投资

蔡森林:艺术品收藏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领域,投资更是人们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请问如何选择和投入青铜镜收藏活动?

冯毅:10年前,我劝人购入价值两三万元的铜镜,如今价格已经涨到了二三十万元。好铜镜的市场价格在短短几年间上涨了10倍多。从投资角度讲,这无疑是一笔好买卖。

这几年,中国嘉德、北京保利都在拍卖青铜器。在海外青铜器交易市场上,我经常会碰到上海一家大拍卖行的老板,他从几年前就开始悄悄买进青铜器了。他跟我说:青铜器市场早晚要开放,如果现在不买,将来青铜器的拍卖政策一旦放开,可能连货源都没有了。青铜器的数量和古代书画、陶瓷是不能比的,买一件少一件,有条件收藏的要及时抓住机会。

青铜器一直被视为“国之重器”,历朝历代青铜器的收藏者都非一般人物。可以说,收藏青铜器是一个收藏家所能达到的最高等级。从综合因素看,我依然推崇收藏古代铜镜,我再次强调,纹饰细如发丝却又彰显力度与层次的战国铜镜,雄奇与秀丽相融合的两汉铜镜,圆雕与高浮雕达到极致的隋唐铜镜,都堪称工艺精绝之品。目前青铜镜的价格仍然非常“低廉”,能拍到上千万元的非常罕见,几百万元就可以买到绝对的精品。

蔡森林:在收藏和投资中,最需要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冯毅:我认为不管收藏投资什么,都要把握好三个要点:第一是真假,拍卖公司保证不了真假,“潜规则”是常态,因此,藏家必须有辨别真假的能力;第二,藏家必须有审美鉴赏的能力,能慧眼识珠;第三,要知道一件艺术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会纵横比较。

我见过不少人读书很多,书读得多当然也知道得多,但知道得多并不等于“识”得多,知识关键在于“识”,如果学而不识,读书再多,也是死读书而已。古人强调“知行合一”,在此,“识”和“行”是同义的。

收藏者还要善于把握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要在这千年一遇的好机会面前,像20年前错过陶瓷的收藏、书画的收藏,家具、佛像、紫砂壶、邮票钱币、竹木牙角及各种杂类的收藏一样,历史再也不会给人们那样的机会了。

传承和弘扬铜镜文化

蔡森林:您作为一名收藏家,您收藏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您的愿望是什么呢?

冯毅:现在艺术品市场最大的问题是:很多炒作的人把艺术品当作筹码,很少考虑艺术品在艺术史上的等级。在我看来,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至今唯一可以称雄于世界的艺术品。中国古代青铜器世界第一,中国青铜镜收藏也要达到世界第一。致力于中国青铜镜价值的回归,是我收藏铜镜的目标。

我的愿望就是建立一个一流的中国青铜镜博物馆,展示、传播、弘扬中国古代铜镜艺术。我并不把我的藏品看成是纯粹的个人财富,如果国家重视的话,条件成熟,我愿意捐献。我认为,一个人资产有100亿、1000亿,一生极尽奢华,又怎么样?不如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这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现在许多人买豪车,这是一个人享受,买豪宅是一家人享受,买飞机、买游艇也最多是一帮人享受,然而一件顶级的艺术品,可以让全人类得到艺术的享受。试想,多少年以后,汽车、飞机、游艇、高楼豪宅都成了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唯有顶级艺术品依然令人叹为观止。可见,只有真正的艺术品才是永恒的。当然,收藏艺术品的精神也是永恒的。

蔡森林:我深深感受到您热爱文物的拳拳之心,您对文物保护有何建议?

冯毅:我从海外购回青铜器,有可能被解读成“收集赃物”,其实大谬矣。我没有参与盗墓,只是尽己所能到国外把国宝买回来。我也作了最坏的打算:大不了没收,就当我献给国家的礼物,也比看着这些国宝流散海外要好。很多所谓出土文物,其实不是盗墓出来的,各种渠道流散民间的不少,如果不面对这个现实,不给这些文物以名分,会使它们从公开交易转入地下交易,并且流失海外。诚如有位专家所说:将文物“逼入地下,赶到海外”。我寄希望于《文物法》在不久的将来作出修订,给已流散在民间的出土文物以名分。

我的心愿目标,首先是集藏顶级的铜镜,并团结一群有志有为者办一个高水平的中国铜镜博物馆,让人们来欣赏中国青铜文化和铜镜艺术,用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回馈社会、服务于社会。我以为,艺术品的收藏是物质成果,研究、弘扬、传承是文物保护的更高境界,我愿意为中国青铜文化、铜镜艺术的弘扬尽己所能,发挥作用。

(被采访者冯毅:1952年出生,从小喜欢收藏邮票、钱币。20世纪80年代后涉足书画收藏。21世纪初,重点转向青铜器收藏和研究。2003年担任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部门业务经理;2006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客座教授、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2008年被聘为中国青铜研究会副会长;2011年被聘为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业务顾问。采访者蔡森林,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 水清

猜你喜欢

铜镜青铜器青铜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青铜之光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
探索青铜爵的秘密“柱”
苦难,使我们更坚强——读《青铜葵花》有感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