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2014-10-11黄云李丽琼
黄云 李丽琼
摘要: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选取2008-20013年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医治疗痤疮的文献,进行筛选总结,便于临床学习应用;笔者通过查阅近5年中医治疗痤疮的文献,发现中医治疗痤疮有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局部辨证等方法,临床辨证分型以“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血瘀痰凝、冲任不调”等型为诸医家所用"并取得了确切疗效;中医外治以针灸疗法、拔罐、耳针、埋线、中药外洗、中药湿敷、中药熏蒸等为现代临床常用,并且效果确切。
关键词:痤疮;辨证论治;中医药外治;针灸
中图分类号:R758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6-0083-04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春期,因此也被称为“青春痘”。痤疮多发生在面部和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常表现为黑白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1]。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等;本病病因比较复杂,西医认为,本病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加、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心理、遗传、及其他微生物感染有关[2]。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一定特色,且副作用小,除内服中药外,还包括中药制剂外用法、面膜法、拔罐、针灸等方法,本文就近年来中医治疗痤疮有效方法综述如下。
1痤疮的病因病机
11古代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痤疮是临床常见病,历代文献中记载痤疮的病名有“疱、酒鼓、鼓、粉刺、面粉渣、肺风粉刺”等不同的称谓。但痤疮的病因病机所论不多,仅以外邪、湿聚、血热立论。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又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指出本病由于寒邪、热邪、风邪,湿邪郁于肌表,闭阻经络,脂凝邪聚而成痤。《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曰:“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外科大成·肺风酒刺》亦云:“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认为风热之邪侵入体内,或素体血热,或嗜食辛辣、肥甘,助生内热,日久累及血分,而成血热郁滞,于是发为痤疮。endprint
摘要: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选取2008-20013年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医治疗痤疮的文献,进行筛选总结,便于临床学习应用;笔者通过查阅近5年中医治疗痤疮的文献,发现中医治疗痤疮有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局部辨证等方法,临床辨证分型以“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血瘀痰凝、冲任不调”等型为诸医家所用"并取得了确切疗效;中医外治以针灸疗法、拔罐、耳针、埋线、中药外洗、中药湿敷、中药熏蒸等为现代临床常用,并且效果确切。
关键词:痤疮;辨证论治;中医药外治;针灸
中图分类号:R758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6-0083-04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春期,因此也被称为“青春痘”。痤疮多发生在面部和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常表现为黑白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1]。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等;本病病因比较复杂,西医认为,本病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加、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心理、遗传、及其他微生物感染有关[2]。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一定特色,且副作用小,除内服中药外,还包括中药制剂外用法、面膜法、拔罐、针灸等方法,本文就近年来中医治疗痤疮有效方法综述如下。
1痤疮的病因病机
11古代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痤疮是临床常见病,历代文献中记载痤疮的病名有“疱、酒鼓、鼓、粉刺、面粉渣、肺风粉刺”等不同的称谓。但痤疮的病因病机所论不多,仅以外邪、湿聚、血热立论。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又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指出本病由于寒邪、热邪、风邪,湿邪郁于肌表,闭阻经络,脂凝邪聚而成痤。《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曰:“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外科大成·肺风酒刺》亦云:“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认为风热之邪侵入体内,或素体血热,或嗜食辛辣、肥甘,助生内热,日久累及血分,而成血热郁滞,于是发为痤疮。endprint
摘要: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选取2008-20013年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医治疗痤疮的文献,进行筛选总结,便于临床学习应用;笔者通过查阅近5年中医治疗痤疮的文献,发现中医治疗痤疮有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局部辨证等方法,临床辨证分型以“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血瘀痰凝、冲任不调”等型为诸医家所用"并取得了确切疗效;中医外治以针灸疗法、拔罐、耳针、埋线、中药外洗、中药湿敷、中药熏蒸等为现代临床常用,并且效果确切。
关键词:痤疮;辨证论治;中医药外治;针灸
中图分类号:R758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6-0083-04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春期,因此也被称为“青春痘”。痤疮多发生在面部和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常表现为黑白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1]。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等;本病病因比较复杂,西医认为,本病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加、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心理、遗传、及其他微生物感染有关[2]。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一定特色,且副作用小,除内服中药外,还包括中药制剂外用法、面膜法、拔罐、针灸等方法,本文就近年来中医治疗痤疮有效方法综述如下。
1痤疮的病因病机
11古代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痤疮是临床常见病,历代文献中记载痤疮的病名有“疱、酒鼓、鼓、粉刺、面粉渣、肺风粉刺”等不同的称谓。但痤疮的病因病机所论不多,仅以外邪、湿聚、血热立论。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又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指出本病由于寒邪、热邪、风邪,湿邪郁于肌表,闭阻经络,脂凝邪聚而成痤。《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曰:“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外科大成·肺风酒刺》亦云:“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认为风热之邪侵入体内,或素体血热,或嗜食辛辣、肥甘,助生内热,日久累及血分,而成血热郁滞,于是发为痤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