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不看GDP看什么
2014-10-10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70个县市明确取消GDP考核,“淡化GDP,重视民生”成为政绩新导向。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GDP考核。12月,中组部发布《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提出“选人用人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
2014年8月初,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办法》的通知,“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地方政府与中央部委的举措,是对中央优化政府激励机制部署的积极响应,只要举措得当,就有利于政府职能由单纯关注增长,向侧重提供公共服务、保护环境、促进创新、保障民生等方面转变。
应当承认,过去30多年中,以GDP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世情国情的变化,以及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如果继续让GDP作为单一的、主要考核内容的政绩评价,就可能出现扭曲,因而必须有所改变。
首先,GDP核算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质疑。比如,今年6月,英国的统计部门将卖淫和毒品的“经济贡献”纳入核算,使该国GDP规模扩大了5%。实际上,随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越来越高,GDP衡量经济成果的可靠性将进一步降低。
其次,改革政绩考核导向可以避免单一GDP考核的“三聚氰胺化”。奶农向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并非因为这样做可以改变牛奶的口味或品质,而是让间接测量蛋白质多寡的含氮量达标。
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在长期适应以GDP为中心的绩效考核标准后,也总结出了一些可以增加GDP的代理性工具。比如为自己兴建越来越壮丽的办公楼和楼前广场;翻来覆去地修路、提升其等级,而不管沿线“路可罗雀”等。这些能够修饰GDP成绩表的做法,与民众的福祉无关,甚至背道而驰。
第三,中央提出的政绩新导向,本质上是顺应民众对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增长的更高追求。
但也需要认识到,淡化GDP并非拒绝GDP。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条件不变,对增长与发展的要求就不能放弃,既要有适当的速度,还要有更高的质量。
在淡化GDP考核的同时,应该有更合适的政绩考核体系取而代之。这个体系应该具备客观性、科学性,不至于沦为某些官员懒政惰政的挡箭牌。不妨尝试让地方申报自身的考核目标,公开出来,上级与民众共同监督,促进政绩目标越来越合理和有效,建立指向提升民众福祉的政府激励机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