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不厌百回读
2014-10-10秦雪君
秦雪君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古诗教学,不能只是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要重视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进入情境,感受诗的内容,将心比心地进行感悟,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因此,我就古诗教学谈谈自己的上课体会。
一、读中挖掘人性光辉
古诗语言凝练而优美,意境深邃,诗句的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的情感。我尽量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借助文本和资料自读、自悟,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抒发,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体现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
如《墨竹图题诗》通过写竹子,抒发诗人的品质和气概。因而,我就设计在理解诗意时,让学生交流:“你还从中读懂了什么?”学生认为:“诗人关爱百姓,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好官。”我接着让大家找:“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呢?”大家开始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从诗中找到词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了诗人的品质。
在教学中,我尽力挖掘古诗中蕴含的美好人性,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情感。借助资料、画面让学生感受诗人与竹子风格的统一。
再如教学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古诗写了作者因嗅到幽香而发现墙角梅花傲风斗雪、凌寒怒放的动人景象,心有所悟,写下此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吟诵,通过联想、想象就会自然地把墙角的梅花看作是身在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将凌寒怒放理解为一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概念的、外在的、强加的,而是形象的、内在的、自省的,因此学生可以毫无障碍地接受。
二、读中品味古诗情感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郑燮作为一位小小的州县官吏,看到饥荒之年,老百姓啼饥号寒,衣食无着,勾起了他关爱百姓、体恤民情的思绪,从而写出《墨竹图题诗》一诗。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在这首诗中,我这样做:
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如: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注意读准字音;然后读出诗的节奏、韵味;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
在古诗词教学中少分析,让学生多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一条宝贵的经验。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也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有的诗音调要缓慢、低沉,像陆游的《示儿》,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有的则要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来朗读,如《赠汪伦》中表达的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
另外,语文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对话,是学生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我在教学《墨竹图题诗》时,让学生通过注释和资料加深对诗人郑燮的认识,交流自己所品出的诗人的内心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如引导学生:请你读出诗人关心百姓、体恤民生的心情;请你读出对诗人的敬仰……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进行着对话,这里的对话,是师生都敞开心扉、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评判,是学生张扬个性、自我超越的过程,这是智慧碰撞、情感相融的结果,教学因此而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三、读中想象领悟意境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并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我尽力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墨竹图题诗》一诗语言相当精练,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意境深远。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之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你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丰富,把一位白天为百姓操劳顿,夜不能寐,忧民爱民的好官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了,较深刻地领悟到诗的意境。
最后,我让学生赏画。学生纵情品读古诗后,让他们静下心来欣赏画面,心理上就会形成一个落差,变大声读出情感为静心体验情感。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抒发感情,情感的宣泄与语言的积累融为一体。
总之,课堂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会,整体效果较好。我将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将古诗文的学习融入少年儿童的五彩生活,发掘古诗文的语言魅力,展现古人的高尚品格,培育新一代少年君子,使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代代传承,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