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探寻有效课堂教学

2014-10-10纪宏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思维课堂教学课堂

纪宏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就是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性课堂。简言之,有效课堂就是追求效益和有序的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深思:怎样实现高效课堂?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是教与学双方的高效,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真正的确认与尊重,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并且拥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传统语文教学现状

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用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所谓“启发式的”,学生不过是教师思想的俘虏而已,崇拜师长,不善发问,更不敢怀疑。如果说学生有思考的话,那不过是揣测教师的“标准答案”而回答教师的提问。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课堂表达清楚,却忽视了学生的领悟和感受的过程,以教代学,以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考,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难以主动地走进文本去探究,去钻研,去品味,去深入思考,去记下自己的独特体会和感悟,把课文变成自己真正要读要学的知识。课堂沉闷枯燥,学生没有发言的愿望和激情,课堂没有思想的碰撞,师生没有思想的交流。笔者不断反思这样的现状,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从不同方面做了尝试。

三、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珍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认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有质量,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够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让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形式,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为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课堂教学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没有预料到的情况,这时需要我们发现学生问题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部分,把它们引入课堂教学中,体现课堂的价值所在。

案例一:学习《跟陌生人说话》一课,文章结尾写道:我在地铁通道里,听盲人夫妇唱歌, 等他们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这时,男士对我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这比钱更重要啊!”学生读到此,有人发言:“老师,盲人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文中的我是男是女呢?”问题一出,教室里先是安静,接着就是一片哗然。这篇课文教过数遍,可这样的问题自己也未曾想过。此时我并没有简单地直接回答学生的疑惑,而是先肯定了学生:不迷信书本,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真是好样的!教材的情节处理得的确有些不够真实,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盲人的话“随便跟我们说句什么吧”,作者主要还是想表现盲人特别想与人沟通的渴望。“我”由此才会理解母亲与陌生人说话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才会意识到甜蜜瞬间的来临。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果课堂上能抓住有利时机,再依势组织学生解答,可以扩散学生思维,让思维能力向纵深方向发展。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从所提问题发散开来,从而生成很多新鲜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使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倡导质疑精神,产生思维碰撞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是暴露学生的各种疑问、思维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如古人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以说,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环节之一。

案例二:在学习《群鹤翔空》一课时,分析了群鹤与鹰激战,靠团结勇敢取得胜利,学生们都能明白文章所赞扬的群鹤面对强暴不畏惧,为救助同伴生死相依的深情。讨论至此已经把握文章的主旨,然而此时有学生举手提问:既然鹤那么勇敢,为什么在鹰突然来袭时鹤群却是“立刻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呢?我首先鼓励学生认真读书,善于发现疑点,然后启发同学们讨论:怎样理解这句话中鹤群的表现?这样写是否有损鹤的形象呢?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又有同学发现文章中对鹰的描写,没有落荒而逃的感觉,反而是敏捷悠然地脱离战斗,为什么呢?大家深入文章阅读,自己寻求答案:鹤是动物中的弱小者,因而凶恶的鹰冲击时,它们“慌乱”“陷入一片混乱”,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而当同伴遭受苍鹰攻击,有生命危险时,弱小的鹤团结一致,以众击寡,二者对比,更能突出鹤的勇敢和鹤群的团结。学生质疑,引发问题的探究,调动读书的兴趣,相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更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

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要倡导质疑精神,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让思维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样的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有了学生的参与,有效的课堂教学自然生成。

3.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

学生大多具有很强的表演欲。一旦让学生饰演课本剧中的人物,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他们就能积极进入剧本(教材)中的人物,理解人物的处境,体验人物的情感、内心冲突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地探索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他们富有个性的想法,丰富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根据所学课文特点,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品析人物,可以是辩论赛、诗歌朗诵赛、课本剧表演等。endprint

案例三: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课,疏通文意之后,为了更生动地体现两个人物四次见面的神态举止,我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编排。学生热情参与,认真阅读课文,分小组确定人物分配,在创作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钻研比平时认真得多,深入得多。就如何表现桓公“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语气和神态,几个小组同学上台展示,同学们进行评判,在大家的讨论中,人物的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被分析出来。同学们在表演过程中还能根据自己的所悟、所好,尽情展示,形式不拘一格。有的学生在扁鹊初见蔡桓公时加入台词:“胆大妄为,胆敢胡言乱语,难道不怕杀头吗?”而后当病入膏肓时,捶胸顿足怒斥手下:“快去把扁鹊找来,找到有重赏。”可此时为时已晚,倒地身亡。

相比传统教学方式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学生自己的表演更生动传神,人物对话、旁白都用文言文,他们的想象与联想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创造“想学、愿学”的积极气氛,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质量也能得到提高。

4.引入竞争机制,有效调动课堂参与

新《课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注的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课堂教学中我组织学生按照座位次序、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组成学习讨论小组,要求小组成员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要求,课下完成预习作业,上课之前由组长检查,本组组长不检查本组组员,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全部合格组内整体加分,不合格逐一减分,通过这种方式完成课前字词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样避免了有些同学不做预习、抄袭别人作业的现象,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自觉性,形成“我为自己学习,也为小组争光”的竞争意识。课上遇到疑难问题,小组同学互相讨论,集思广益,本来有些拿不准的问题,经过小组同学之间的交流,启发了思维。学生大胆发言,根据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评出各个小组的名次。小组成绩排名随时随地地激励着学生,竞争的同时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表达的习惯,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小组学习促使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获得提高,真正还学习的主体地位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他们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比听教师谈自己的感受得来的收获要丰富得多,此时的课堂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有效”“和谐”带来的成就感。

打造有效的课堂,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还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课堂。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在这里,有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在这里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创造性地探究。但是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无止境的科学,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以上所述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体会,应该还有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等待我们教师去探寻。无论如何,我们坚信,在课堂上,学生一旦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而富有效率,作为教者则教得轻松,这时教与学相得益彰,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就显现出来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真正做到这样,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大放异彩,我们的学生会受益终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维课堂教学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