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的误区
2014-10-10陆敏蓉
陆敏蓉
笔者在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在这里谈谈可尝试的解决方法,供同行们参考。
首先说写作材料的来源问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行万里路”的意思是要写文章的人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注意积累生活的素材。可有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写作材料来源于书本。他们一上作文课,就是找作文参考书,找到了可用的材料,如得了一根救命的稻草,拼拼凑凑写起文章来。
美国有个专门机构作过统计,全美有名望的作家有大学学历的不足30%,70%的作家是没有进过大学的。引用这个例子不是说明学历对于写作文来说没有用,而是说明生活的丰富多彩对写作是多么的重要啊!文革初期下乡到北大荒的那批知青,后来不少成了著名的作家,也说明了这个道理。高尔基只上过两年学,当过学徒、饭堂的跑堂、码头工、面包师,曾两度流浪俄国南部,饱尝了底层的痛苦生活,后来写出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母亲》等优秀作品。可见写作的重要源泉是生活。
就中学生来说,学习任务繁重,要他们“行万里路”,确实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学生们可利用节假日走走亲戚,逛逛商场、公园,参加点劳动,再写点日记。遇到好的素材,灵感来了,动笔成篇是有好处的。写作实践告诉我们:多动笔,尤其是写出了好文章以后,就更加懂得深入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了。
再谈谈作品的真实性问题。
记叙文的特征是以情动人,所以文章的真实性对记叙文写作尤其重要。我们的教师在辅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常常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教师说得倒是轻松,可实在难为了学生。有的学生误以为文章的真实性,就是在作品中一定要有名有姓,一定要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中是这个样,就是这个样,这才算是真实。这些学生为写真人真事而苦恼,哪有那么多的真人真事可写?有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在原有的素材上作一点夸饰,竟得了高分。因此,这些学生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写好文章,不吹一通是不行的。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是不正确的。所谓真实性实际上就是作者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通过概括、集中、提炼和虚构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画面和形象,以此来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总之,文章既不是生活的复制品,又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要写好真实感人的记叙文离不开真人真事,也不能排除必要的艺术加工和虚构。也许有的同学会说,虚构的东西哪有什么真实性可言?《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是大家熟悉的。梁祝柳荫结拜,同窗相爱,誓同生死。故事的高潮部分,狂风暴雨中梁山伯墓穴洞开,祝英台扑进坟内,坟墓又倏忽合拢。这时风雨已止,雷电亦歇,阳光又普照大地,两人化为两只美丽的花蝴蝶,翩翩盘桓于坟头。这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这一虚构的结尾,却描绘了梁祝两人海枯石烂、永结同心的崇高爱情,反映了当时广大青年男女渴望自由恋爱和美好婚姻的愿望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不屈意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由此看来,学生写作既不要受真人真事的束缚,也不必害怕虚构。当然,对于新闻通报这类文章的基本事实是不能虚构的,这一点要给学生讲清楚。
最后谈谈写作的借鉴问题。
不可否认,学习写作必须借鉴他人的成果,但有不少学生却误认为,借鉴就是把优秀作品的语句、语段甚至故事情节等搬进自己的文章中,这实际上不是借鉴,而是抄袭。有一次海明威要求儿子在一小时内完成一篇小说,他的小儿子来不及完成,就把在父亲那看过的故事改头换面凑成了一个故事。有人问海明威:“你儿子的写作怎么样?”海明威回答说:“我小儿子不过是一个蹩脚的校对。”这则幽默的故事,说明了摘摘抄抄、拼拼凑凑的借鉴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每一篇成功的作品,都是作者在学习前人写作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新的发现和创造,苦心经营的结果。所谓借鉴是学习他人谋篇布局、叙述描写的方法,决不是照搬照抄。所以,中学生学习写作,一定要弄清什么是借鉴,决不要做“蹩脚的校对”。
综上所述,关于中学生写作的误区共有三个方面。一是写作材料的源头问题,二是文章的真实性问题,三是借鉴他人作品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一定要辨别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步入正确的轨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