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情感、考试
2014-10-10尹军成
尹军成
一踏上高三的征程,我们就坐上了“高铁”,只有奔跑的速度没有思考的深度和育人的力度。高考的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了,高三,老师提倡功利性的考试,这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教育特别是高三的教育,我们还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是把学生当成“读书人”来培养还是把学生当成“考试人”来看待?这个问题牵涉到教育的本质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我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基于对学生终生发展的考虑,我们在提倡功利性的考试时也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性的教育。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极力把学生当成“读书人”来培养而不是把学生当成“考试人”来看待。
1. 从文化育人的角度思考,语文老师应该坚持给学生读一些美文
教育专家于漪说:“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要时刻不忘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有机地融合了德育和美育,三位一体,课就立体化了。立体化多功能,就是对人多方面培养,教学效率教学质量能明显提高。”(张定远.《于漪同志从教50周年有感》
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三的教学,除了对《十年高考试题选编》《高考模拟试题大全》的讲解,除了公布答案、分析解法、总结归纳题型……与人性有关的东西如美感、和谐、激情、品质、人格等等关键字眼都在题海沉浮中消失殆尽。
有人说,人,最可怕的是在忙碌的生活中让灵魂变得空虚和精神萎缩。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周国平.《人与永恒》.万卷出版公司)
学生如果整天只是处于忙碌的考试中,他们是无法审视自己的。为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的灵魂充实和精神生长。作为一项为孩子“打底”的工程,教育天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多年来,我坚持在课前开展“好文荐读”的活动。我从《知音》中的“知音精品屋”,《深圳青年》中的“滴水藏海”,《青年文摘》中的“人生点滴”等杂志栏目里选取一些激情励志且颇具理性的文字或故事读给学生听。
高三,一年来,我分别开设了“激情励志”“真情抒发”“针砭时弊”等栏目,从报刊中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字利用课前或课后给学生看,无形中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情感,净化了学生心灵。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自觉地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2. 从情感育人的角度思考,语文老师应该给学生写一段鼓励的话语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生本教育的创始人郭思乐教授说:“激扬生命是教育工作的任务,是教育的本体。教育对于生命的激扬,服膺于一定的社会的框架,要满足于人类社会的需求,这样,我们就会在最敏感的教育教学之中思考,我们要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进行唤醒和激活,唤醒和激活到什么程度,重点是什么,等等。”(郭思乐.《教育: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
众所皆知,高三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训练更是学生情感的培育和心灵的引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高三备考进入纵横发展的时候,一次深入人心的心理辅导和情感暗示,往往会胜过一次学科知识辅导。进入高三,根据学生的性格、思想动态、学业等特点,教师选取适当的时机给学生写下富有激情、鼓励性的文字,学生感受的是温情,迸发的是激情。现略举两例:
区思晋:有少年的轻狂,文人的傲气。高考目标是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是直属国家教育部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六朝古都南京。六朝古都丰富了她的底蕴,志士仁人铸就了她的辉煌,文人墨客增添了她的光彩,别人的出现也许带来的是喧哗,而你的到来可能会改写她的历史!但你应该明白,理想是动力,个性是魅力,成绩是实力。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激情的学生,我们既需要动力,但更应该注重实力,因为只有动力和实力才能为我们的魅力增添光彩!
路菲:还没有下笔,耳边早已响起你粗犷豪放的笑声,眼前立刻浮现出你或抿嘴而笑的样子或仰天哈哈叫的滑稽。也许很多人无法接受,也许他们认为你缺少女孩的羞涩、学生的斯文。但是,我可以理解并能够接受。毕竟,我知道,正是因为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和世俗的眼光隐藏着一种虚伪,才多了一种束缚。我也知道,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者成了一个扼杀学生灵性的凶手或帮凶,甚至是维护“权威”的卫道士!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我们首先应该是“随波逐流”再是“标新立异”。否则,我们就会被扼杀在成长的摇篮中!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成为旗子的时候也会成为靶子!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你的个性也许是成就你辉煌的动力,但也有可能成为你航海途中的暗礁,这就需要你“把持”好自己的个性。现在,作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中学生,我们应该用理智来克制感情,用理想来激发斗志。我相信,凭着你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一定能够创造你的辉煌,希望在以后的权威报道中看到你的大名!
沈从文说:“文字犹如武器,必须好好用他,方能见它的力量。诚如康拉德所说,‘给我相当的字,正确的音,我可以移动世界。”“凡希望重造一种新的经典,煽起人类对于进步的憧憬,增加求进步的勇气和热情,一定得承认这种经典的理想,是要用确当文字方能凑效的。”(史江民.《沈从文:有助于现代知识的流注广布》.人民网.2004年4月23日)
事实证明,“爱心教育”和“励志教育”不只是挂在嘴边的一句响亮口号,也不只是“巧设问题”的简单提法,它是融会爱心与汗水的艰险跋涉。教育教学中以文字的方式来处理事情会使事件和处理过程本身充满了文化的气息和人文的力量。
3. 从学习感知的角度思考,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整合(组合)一套高考模拟试题
2002年第6期《教师之友》曾经刊登署名为陈虹的作者文章《让学生走上讲台——我对创新语文课的尝试》,其中写道:语文教学长期处于“少、慢、差、费”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北师大教授刘锡庆的分析是:学生本是学习的主体,却始终处于一种沉默寡言的“退场”状态,而教师本应是“教练”,却一如既往喋喋不休地“登台”,这“主体的颠倒”是造成语文教学上述种种弊端的根源。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也指出: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其他东西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即: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在高三的第一轮复习结束后,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对高考考纲的理解,分别在两个时段——高三第一学期末和“地区一摸”(一般地区3月左右会举行一次综合性的模拟考试)后整合或编写(组)两套高考试题(或尝试命两套试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组题的过程中了解考点的设置、分数的分布以及试卷的结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很多人可能觉得学生还没有这种能力或是时间不允许,其实,只要我们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试题或高考试题蓝本,再给学生一种鼓励,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当地区一摸结束后,学生在知识上已经具备了审视的能力,在思想上也具有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知识的储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量的时候,命题或组题这种形式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快乐,而我们的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从知识构建的角度思考,我们应该给学生“描绘”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实现的教学效果,很多时候,是以考试的成绩来衡量的。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关于“名师”》一文中说:“优秀老师的标准很多,但在我看来,至少必须具备这样三个条件:第一,课要上得特别棒,棒得让学生每天都盼着上他的课。第二,所教学生的成绩也非常好,特别是中考或高考成绩。作为对学生负责的老师,不必也不应该讳言考试成绩……”(《班主任之友》.2013·1)
作为毕业班的老师,我们除了情感的滋润、思想的引领,还应该给学生学业以有效指导。
学生学了12年,满脑子的知识因为考试带来的压力,杂乱无序的情况不时出现,加上语文知识琐碎,高考关键时刻,我们应该给学生构建一个语文知识体系,把书(知识)“由厚变薄”。高三教学,应试的训练是必要的,但绝不能让学生陷入题海之中。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三个研究:
一是研究学生个体。目的是了解学生个体性格差异、学业认知水平,进行学情分析,从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是研究近5年高考考纲、高考试题和地区模拟试题。目的是了解考点、掌握考试的方向和明确应试的技巧。
三是研究教学、复习的内容。目的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或复习,让学生学有所得。
作为优秀的老师,除了注重以上三个研究外,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性质,重视编写《高考语文科解题指导》和《我(学生)的佳作集锦》这两个“专题复习本”。
以2009年和2012年为例,在临近高考的时候,我自己精心编写了《高考语文科解题指导》和《我的佳作集锦》(这两个内容放在班级邮箱——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打印或复印,以供“学生放羊吃草”即高考停课期间学生自学揣摩之用)。《高考语文科解题指导》的内容包括“应试时间建议”“考点解析”“典型题例(每个考点六题)”“解题技巧和方法展示”。《我的佳作集锦》包括学生三年来的优秀文章(学生原文和修改文)、老师点评、佳作推荐等三方面内容。编写《高考语文科解题指导》和《我的佳作集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心理上有所寄托,知识上有所启发和把握。临近考试,学生学了很多,觉得零散,这个时候,学生需要老师引导、安慰和鼓励,更需要老师在教学上进行提纲挈领式的知识总结和归纳。
事实证明,这种提纲挈领式的知识提炼能够给学生一种帮助和积极暗示。
总之,基于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无论是常规教学还是应试教育,我们都应该紧紧把握住教育教学中有关“文化”“情感”“考试”的关键词来进行知识的传递和情感的指引。
有人说, 教育的至高境界,不是纯然去传授一种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给学生熏染一种人生情怀,一种面对世界的人生气度。
教育的实践证明:在“育人中研究考试”比在“研究考试中育人”效果会更好。
本栏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