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杜姆卡》音乐分析
2014-10-10武汉音乐学院430000
崔 笛 (武汉音乐学院 430000)
柴可夫斯基《杜姆卡》音乐分析
崔 笛 (武汉音乐学院 430000)
钢琴作品《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创作高峰期的作品,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之一。这首作品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人民的热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全曲由缓慢和轻快地节奏不断交替和改变,同时在音乐的旋律中也充满了多愁善感的忧郁与内心炽热的情怀,本文选择旋律的分析方法,经过分析而得出此作品表现了作者心灵上痛苦的情感和对理想世界的美好追求之间不可协调不可统一的矛盾。
柴可夫斯基;杜姆卡;旋律分析;材料音调特征;外形特征;紧张度
一、曲式分析
全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属于单三部曲式,这是俄罗斯古典曲式的基本结构。
结构图示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详细划分A(1-16小节)连接(17-23小节) A’(24-39小节)补充(40-45小节)B(46-63小节)C(64-77小节)D(78-88小节)华彩88小节E(89-101小节)F(102-113小节)A(114-136小节)补充(137-138小节)调性 c-g-c小调-降E大调 降E大调-g小调-降E大调-降 A大调-降 E大调-升c小调c小调
二、旋律分析
例1.
这是全曲的1到4小节,它奠定了第一部分的整个基调,整体外形特点为大山型,使得这一段的气息宽广而崇高,局部外形特点前两小节为环绕型后两小节为瀑布型,旋律的起伏逐渐静下来,好像是在叹息,让音乐充满了淡淡的忧伤。
例2.
第一部分连接部的旋律,旋律密集短促细碎均匀能感到它的激动,但是旋律仍在快速下行,体现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绪和纠结的矛盾。
例3.
这是第一段中补充的主要旋律材料,经过不断的小跳最终回到静态,虽然小跳到达很高的音区,但是表情上却是相当弱的,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无限凄凉。
例4.
此旋律为第二部分的开端前两小节为向心环绕,后两小节为离心环绕 +射线,前两小节是从沉思到欢乐的一个小过度,虽然是向心环绕,略带一些平稳,但是从速度和上方的跳音记号,能感觉到与第一段的不同,且所有的旋律都处于高音区,透出了明亮的色彩。后两小节就更加热烈了,小跳的上行,给人一种刚劲有力,积极向上的感觉。
例5.
这个乐句是对以上乐句的重复,一小节里就重复了前面两小节的内容,体现着更加急切,激动的情绪。后一小节从直线到一个八度的跳进,也是如此。
例6.
此乐句为第二段中到达高潮的乐句,四度 五度的跳进是力量的象征,同时内声部中,小二度音程快速的起落,使音乐具有一种特别明显的民间舞曲特点,展现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
例7.
材料或音调特征 外形特点 紧张度级进上行 疑问型 动态
这是第二段c部分的最后一乐句,从几个特强,和音符的级进快速的上行,依然能体会到舞蹈的刚劲有力。作者运用疑问型的旋律,来表现其感情上的增长。
例8.
材料或音调特征 外形特点 紧张度同音反复 级进 小跳 离心环绕和向心环绕 静态 动态 静态
这是第二段D部分的主要乐句,第一小节的前半部分的旋律从同音反复到五度跳进,能体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是后面的旋律却是向心环绕的,而后越来越静,暗示着作者的沉思和内心的叹息。
例9.
材料或音调特征 外形特点 紧张度级进下行 瀑布型 动态-动态
此乐句为第二段E部分推向高潮的乐句,主旋律在低声部,失望的下行八度,和高声部持续的上行,形成一种对比和反抗。充分表达着作者内心的美好愿望和现实世界的残酷之间的矛盾。
全曲的第三部分,为再现段落,高声部的旋律并没有很多变化,可是低声部在时值上却缩小很多。音响上的单薄,更加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彷徨与孤独。
例10.
三、音程分析
具统计在全曲的第一部分中二度音程一共用了178次,特别是下行二度音程用了152次。且第一段总共45个小节,其中有30个小节的结尾音程都是下行二度音程.
例1.
二度本身就带有悲伤的色彩,特别是下行二度更是代表叹息。充分的展现了第一部分的悲剧色彩。
在全曲的第二部分里,有很多段旋律大量并且重复的使用八度音程,
八度音程不断的上行进行,也造就了一种热闹的场面。
例2.
在八度的音程上面,用sf加以强调,可见作者的坚定信念。
和铉不停的高八度重复,表情上用了fff,并且最高音到达了小子三组的7,音响上如此的透亮,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世界迫切的渴望。
例3.
以下是全曲的结束句,前面的pp,能看出作者内心的忧伤,可是消沉之后出现了八度的旋律,用ff演奏,与之前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是希望和理想的八度。
例4.
四、结语
本文通过旋律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特点,他擅长使用音阶下行和二度下行,来表现悲剧性的色彩;作者还利用八度的大跨度音程和音阶快速上行来表现内心的希望,用锯齿型的旋律来制造活跃的气氛。从而进一步说明了《杜姆卡》这首作品所表现的对现实黑暗世界的失望和对理想美好世界渴望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