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流动儿童打造成长家园
2014-10-10贾琳
贾琳
汉川街小学始建于1950年,是郑州市为数不多的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的老学校。学校位于郑州市二七广场附近,毗邻百年德化老街。曾涌现出河南省十佳校长王兰花、全国优秀班主任石伦英等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随着中心城区商业功能的调整,周边常住人口大量外迁,户籍生源锐减。与此同时,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流动人口大量涌入。目前,我校生源中流动儿童占到学生总数的90%以上。这些孩子既需要跨越城乡文化差异,适应新城市、新学校的生活,为未来的人生做好知识上、技能上、心理上的准备,也需要城市主流人群能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他们。近年来,我校通过建设校园文化、打造课堂文化、创新社团文化,积极破解流动儿童教育中出现的融入难、缺乏归属感、养成习惯差等难题,精心为流动儿童打造成长家园。
一、建设活动基地,全方位关爱流动儿童
2012年秋,我校迎来了一件大喜事:郑州市妇联为了保障流动儿童享有充足的教育资源,投资给我校兴建了一个活动基地——“阳光童乐苑”。基地崭新的房舍、空调和桌椅为流动儿童们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种类齐全的书籍、电脑、电视、电话、投影仪等先进设备,让学生能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学校专门安排教师负责,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学生可以在这里自由借阅图书、玩益智游戏、学习乐器演奏等,“阳光童乐苑”成了流动儿童学习实践的乐园。
同时,学校建起了“阳光爱心驿站”,这是一个以关爱儿童生活和提供心理咨询为主题的活动室。小小的房间里,多彩的书架、精巧的桌椅、沙盘和可爱的玩偶给人一种舒适、放松的感觉。这里有爱心人士捐赠的各种物品,有帽子、手套、棉服、鞋子等,供有需要的流动儿童随时领取;还有学生们捐出的书包、本子等各种学习用品。这里汇聚了各界的关爱,搭建了感恩与回馈的平台。
二、明确办学理念,帮助流动儿童建立归属感
我校学生在家庭教育、学前教育、习惯养成等方面程度参差不齐,一些流动儿童也存在行为习惯比较差、公德素养不高等问题。为此,我们倡导雅行,精心建设校园文化,提出“博雅教育”。校园里,一道“彩虹”横跨在教学楼上,预示着在“多彩教育”的天空下,每个儿童都能快乐成长。可爱的吉祥物小马“志千里”,寄寓着让孩子们都成为德正行雅、志存高远的人才。由教师设计的楼梯文化,博采众长而又独具匠心,激励着学生们提升道德素养,成为高雅的人。“开放书架”以阅读为主题,在美丽的芭蕉树下布置了一圈舒适的长凳,让他们可以随时享受阅读的快乐。“民族墙”是根据本校少数民族学生众多的特点而设计的,每块民族区域都介绍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多彩河南”介绍了郑州周边的著名风景名胜,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儿童,能够了解郑州、了解河南。
三、开发多元校本课程,丰富流动儿童文化生活
我们精心开发了多元课程,组建了多彩社团,让孩子们在社团活动中、在游戏中得到成长。学校以“博雅教育”为核心,精心开发了两大校本课程体系。
“博”——博采众长,重在培养学生多元智能。学校开发了数学思维训练、英语课本剧、艺术绳操、葫芦丝、二胡、扬琴、架子鼓、中外艺术欣赏、趣味美术等课程,学生自主选课,每周开展一次培训,每月开展一次评价,每学期开展一次展示活动。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开阔了大家的眼界,也给学生提供了培养自信、超越自我的平台。
“雅”——德正行雅,重在培养学生公民素养。在“博”系列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学校又开发了“雅”系列校本课程。我们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开设了公民素养大讲堂,传授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安全防护、文明礼仪、运动健康、卫生保健等知识,培养学生养成高雅的兴趣,树立高远的志向。
四、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家校合力
我校的流动儿童是幸运的,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让他们的学习、生活条件发生着喜人的变化。郑州市妇联投资兴建的“阳光童乐苑”给流动儿童提供了活动基地,市教育局提供的贫困生资助让贫困学生没有了后顾之忧。二七区妇联送来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使用手册》,帮助我们提高了教育服务的软实力。二七区教体局投资近百万元对学校校舍进行了翻修,配备了电子白板,更换了教师办公桌椅,兴建了塑胶操场。德化街办事处投资2万多元,使我校“多彩楼”的文化功能华丽绽放。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经常开展以生活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向家长推荐好书、组织亲子共读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周末的社会活动,通过短信平台为家长提教育建议;开展家访、举办家庭教育讲座,以提高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都拉近了学校和家长的距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责 编 东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