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息的湖畔渔歌
——浅谈“满族新城戏”的文化艺术特点

2014-10-10郭春蓉长春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30032

大众文艺 2014年12期
关键词:塑型满族新城

郭春蓉 (长春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130032)

不息的湖畔渔歌
——浅谈“满族新城戏”的文化艺术特点

郭春蓉 (长春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130032)

满族新城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在松原地区流传久远的满族说唱艺术“八角鼓”为母体,又吸收了诸多满族舞蹈和其他满族音乐,由几位八角鼓传承人和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全国唯一满族戏曲剧种。是满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满族历史活态化的真实见证。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满族新城戏这样的文化遗产,能使我们更多更好更直接的了解满族的文化艺术和发展历史,为保护传承悠久的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努力,使之发扬光大,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满族新城戏

一、满族新城戏的产生

吉林省松原市在汉唐时期就是夫余国和渤海国的主要疆域,而在清代这里是清王朝的北方重镇——伯都讷,清末设新城府治,民初改为扶余县,1992年始建松原市。有历史记载以来,满族同胞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与当地的蒙古族及后来的汉族同胞共同生活。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渔猎和农耕为主,在湖畔渔歌中形成的文明艺术,就在这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汇融合的沃土上,诞生并成长着一个它自己独有,也是全国唯一的戏曲剧种—满族新城戏。

满族新城戏是以在这里流传久远的满族说唱艺术“八角鼓”为母体,又吸收了诸多满族舞蹈和其他满族音乐,由几位八角鼓传承人和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剧种。它的名称是由本地历史地名而来,公元1693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二年,清政府放弃这座老城建新城,从此人们习惯地把老城仍叫伯都讷,而把新建的城叫做新城,直到清末。伯都讷新城逐渐繁荣兴盛,这里的“八角鼓”艺术也是最兴盛流行的时期,为了传承这段历史内涵,故取名新城戏。

二、“满族新城戏”的现状

满族新城戏1959年始创,1960年成立了它的专业表演团体——扶余县新城戏实验剧团。新城戏从初创的剧目《箭帕缘》到今天,演出剧目有30余个。自编古装戏主要有《箭帕缘》《东海人鱼》《斗县官》和《金哥访母》等;移植古装戏主要有《红梅记》《刘海与金蟾》《望江亭》《春草闯堂》《梁山伯与祝英台》《刘三姐》《牧羊城》《狸猫换太子》《乔老爷上轿》和《泪美人》等;自编现代戏有《战风沙》《一堂课》《八姐妹》《战鼓催春》《更上一层楼》《岭上新歌》《渠水长流》和《小家白玉》等;移植现代戏主要有《千万不要忘记》《青年一代》《杨立贝告状》《沙家浜》《杜鹃山》《海防线上》《小女婿》和《救救她》等;自编满族剧目有《红罗女》《萨丽玛》《绣花女》《皇帝出家记》《铁血女真》《通问使臣》等。自新城戏始创以来,经历了初创、文革、空前的兴旺与危机、再次走向巅峰后的低谷和再次走向辉煌这些不同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城戏剧团改为文工团,剧种的建设受到影响。1978年在恢复新城戏剧团之后,剧种建设又再度掀起高潮。80年代初,剧团和县文化主管部门决定突出满族特点,建设新城戏剧种,同时又成立了扶余县新城戏艺术研究室,着手编演满族题材的新剧目《红罗女》,并在音乐、表演和服装、化妆等方面进一步向满族歌舞靠拢,满族剧目《红罗女》在1984年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奖状和“孔雀杯”,《红罗女》是新城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使新城戏走上了具有自己突出特点和独有魅力的全国唯一满族戏曲剧种的成功道路;满族剧目《绣花女》1985年被评为东北三省电视剧优秀戏曲片,获“金虎奖”;满族剧目《铁血女真》1993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第3届文华大奖的演出,荣我国戏剧最高奖--文华大奖;满族剧目《通问使臣》,获吉林省第17届新剧目评奖活动优秀剧目奖。

三、满族新城戏的主要特点

满族新城戏表演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满族舞蹈化、满族民风民俗以及舞台塑型艺术。在一九八四年之前,新城戏的表演与京评戏大致相同,没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家们经过不断的努力挖掘和创新,使新城戏逐渐形成了它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与魅力。

1.满族舞蹈的大量使用,使新城戏逐步的走出自己的特点。新城戏是由满族八角鼓演化而来,满族是个善歌善舞的民族,满族人民为我们创造并留下了一个丰厚的舞蹈宝库,,这个舞蹈宝库为创建新城戏的表演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满族民风民俗,丰富了新城戏的艺术特点。经过艺术家们不断的挖掘整理与大胆创新,满族的民风民俗成为满族新城戏独有的一种表演程式。

3.注重人物的塑型表演,塑型表演同时也美化了舞台。新城戏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人物的塑型表演。塑型包括动态塑型和静态塑型两大部分。动态塑型则是编织在各种舞蹈和肢体活动中的塑型表演,它是展示人物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外化表象,是刻化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静态塑型类似于传统戏曲的亮相,独特的衣着服饰、景物与化妆的大胆和创新的运用,大大的美化了舞台,增强了观赏性。新城戏的塑型表演,不仅丰富了自身的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它的艺术品位和水平,强化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如今已成为新城戏的主要创作手段之一。

满族新城戏是数百年满汉文化大融合的艺术结晶,是满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满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是满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满族文化资源,也是满族历史活态化的真实见证;能使我们更多更好更直接的了解满族的文化艺术和发展历史,也可使满族的艺术文化得到可持续的传承与发展。满族新城戏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赵红梅.《夫余与玄菟郡关系考略》.满族研究,2009(02).

[2]徐金龙.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3]张丽.《满族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及其旅游深度开发》.满族研究,2010(01).

[4]丁璐,赵杰.《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1.

[5]吕萍.《吉林九台满族石姓萨满文化传承调查》.满族研究,2008(02).

[6]刘承华.《“保存”与“生存”的双重使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1.

[7]阎成立,张倩.《满族萨满舞蹈研究》,《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

[8]关音光,李敏杰.《办好“天下第一团” 要做心怀天下人——松原市满族艺术剧院发展纪实》.戏剧文学.2005(12).

[9]靖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J].河北学刊,2009(04).

[10]孙慧佳.《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舞蹈结构及功能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11.

猜你喜欢

塑型满族新城
珠江新城夜璀璨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智慧新城,和未来的那座桥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多角度浅析剧院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盒子鱼的制作
满族人为什么不吃狗肉?
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