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已经无法阻挡手机摄影

2014-10-09史金明

摄影世界 2014年2期
关键词:摄影

史金明

新华社摄影部在此次机动记者摄影作品评比中专门列出一个“手机摄影”类别,初衷是什么?

王建华:机动记者组是新华社摄影部主要由年轻编辑、记者组成的一支机动报道力量,每年都在内部进行一次优秀作品评选,今年是第4年举办,并且首次将“手机摄影”列为单独的一个评选项目。举办这个评选的初衷其实很简单,用一句时下流行的网络语来说就是,“人类已经无法阻挡手机摄影”了!

虽然在专业摄影领域,传统照相机仍然是拍照的主要工具,但从人类生产的影像总量来说,用手机拍摄的影像数量无疑已占据压倒性优势。在摄影部的年轻记者中,也不乏对手机拍照持“认真”态度的人,他们有的把手机作为专业相机的备用机,有的在某些题材上专门使用手机进行创作,这些用手机拍摄的影像具有相当的水准,值得关注。

手机摄影能否满足新闻摄影的需求?优势和劣势在哪?

作为新闻摄影的工具来说,传统相机和手机各有所长。采用手机作为报道摄影的工具,便于即时发布与携带是其主要物理优势。此外,用手机拍照时,无论是被摄者还是摄影师,都变得更加放松—拍摄过程奇妙地变得令人享受了。我想这是吸引专业摄影师用手机记录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当然,手机作为拍照工具,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提升,比如画质和操控性。

在用手机进行新闻报道拍摄方面,新华社记者的探索是怎样的?

目前我们基本不会指派记者用手机进行报道,但是我个人倾向于鼓励机动记者可以选取合适的题材,有意识地用手机进行拍摄。新华社的专职摄影记者用手机拍照发稿,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次是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报道组把手机摄影作为奥运报道的一次配合报道,当时很多记者主动拿起手机,有意识地进行拍摄和发布;另一次是去年的芦山地震,新华社摄影记者金良快用手机拍摄了《节日里的灾区劳动者》和《站立的废墟》两组图片故事,这应该是新华社首次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采用手机进行摄影专题的拍摄。

国际上,比如其他大的通讯社,用手机拍摄新闻图片的现状是怎样的?

总体的情况我并不太了解。我曾经通过微信公共账号“微言说图”介绍过两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个案。

2013年1月18日,外国人首次被允许携带手机进入朝鲜境内。美联社摄影记者戴维·古滕菲尔德(David Guttenfelder)在朝鲜用手机拍摄照片,再通过Instagram软件进行分享,这一行为使他以“首位在朝鲜境内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即时发布带有地理标记照片的外国人”而备受业界瞩目。古滕菲尔德受到瞩目,固然由于拍摄的对象,同时也使我们看到Instagram这一集成拍照和分享功能的软件的强大。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英国《卫报》的新闻摄影师张丹(Dan Chung)使用iPhone手机记录伦敦奥运会赛场内外的精彩,他的大部分照片都只借助iPhone 4S以及一个名为 Snapseed的照片处理软件来完成。拍摄效果相当令人满意。体育摄影对瞬间捕捉能力的要求较高,对摄影的操控要求更高,张丹似乎在向我们展示拍照手机在影像上的巨大潜力。

什么样的手机摄影作品是出色的?

我们在评选的时候,并没有为手机摄影建立单独的评判标准。我认为,传统相机摄影的评判标准,在手机摄影领域是一样适用。不过,我也注意到,评委们在投票的时候,对传统相机摄影的构图、曝光等技术标准有着更苛刻的要求,而在手机照片评选中,那些视角独特、个性突出、充满情趣的照片更容易受到评委们的青睐。

你觉得手机摄影在哪些领域应用会多一些?

手机摄影最广泛的应用领域?当然是“自拍”啦—开个玩笑。在新闻摄影中,我们会在几个方面首先想到用手机拍摄。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我们会关注来自“第一现场”的手机照片,并设法获取这些照片用以发稿;在某些不便于使用大型相机进行拍摄的场合,我们允许记者使用手机作为后备工具完成拍摄;我们也鼓励记者使用手机记录日常生活,选取一些合适的题材进行创作。

有哪些用手机拍摄的新闻图片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近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张手机照片是在青岛发生输油管爆炸事件后拍摄的。微博昵称为Tsuict的一位网友,当时他在乘坐的飞机上,用iPad透过舷窗,拍摄到地面上冲天而起的浓黑云柱。虽然是网友偶然拍得,这张照片却非常经得起新闻摄影的专业推敲:黑烟与机翼方向平行,构图工整;黑烟冲起的高度与浓度,机翼上的编号都透露了丰富的新闻信息。事件发生当时,我们碰巧有一位非常有经验的专职记者王申在青岛进行其他的采访。王申以专业记者特有的新闻敏感,迅速转入对爆炸事件的深入采访,并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摄影报道,但当他看到网友Tsuict拍摄的那张空中照片的时候,也由衷地对画面展现出的视觉冲击力表示叹服。

在更早一些的韩亚航空坠机事件中,手机摄影使得中外两位职业经理人—三星公司的戴维·伊恩(David Eun)和淘宝网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徐达成为新闻摄影圈热议的人物,他们同时都是韩亚航空214号航班的乘客。伊恩逃生后转身对着飞机残骸拍摄一张照片并上传到Twitter,这一行为使他完成了对该事件的全球“首发报道”;徐达也是一位摄影发烧友,这使他拍摄的现场照片更具“专业”水准,他的3张照片被路透社转发,成为3家外通社中最早一组表现机上乘客撤离的新闻照片。伊恩和徐达的乘客身份,使他们得以在“最近”的距离呈现报道,这是任何随后赶来的专业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社交网站则使他们以微不足道的成本,获取了传播渠道,并使得新闻内容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给受众。在这一事件中,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两大法宝—专业化报道和传播渠道被轻而易举地替代了。

你感觉手机摄影在新闻摄影中的趋势是怎样的?

2000年前后,我经常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采访。有一次在东耶路撒冷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我赶到后现场已被戒严。这时候有些附近的居民向我兜售他们手中的胶卷,声称他们拍到了“第一现场”的画面。当时的情形是,普通人即便拍到了现场画面,但因为缺少传播渠道,因此不能形成有效的传播—传播必须经由专业的媒体才能完成。今天的世界已经大大不同,小小的手机,已可以完成拍摄、编辑、发布、阅读、反馈、社交等环节,这不正是完成甚至超越了新闻传播的全部流程么?

我个人认为,手机摄影在新闻摄影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当然未来怎样还不好预测。从技术角度来说,手机将会进一步提升拍摄的质量,而传统相机将会很快向“智能化”发展,比如集成智能化操作系统、集成通讯功能等。不久的将来,“智能相机”或许会成为更多厂商宣传的新噱头吧。我个人认为,尽管科技发展很快,相机和手机要想统一成为一种产品形态还有待时日,但相机肯定会让出相当大的一块拍摄份额,两者会在更长的时间内并行发展。

你平时喜欢用手机拍摄吗?主要拍些什么?

和大家一样,我用手机拍摄的时候越来越多了。我主要用手机记录一些生活瞬间,很少用它完成新闻报道。我曾经一度很困惑究竟该用安卓还是苹果,面对琳琅满目的拍照软件也有点不知道用哪个好,而现在我多用相机自带的拍照软件,然后用snapseed进行编辑。

当前的情形是:我们都很喜欢摄影,当那种拍照的冲动涌上心头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发现上手的拍摄工具往往是随身携带的手机,而且这个家伙拍摄的照片越来越让我们满意了。

(本文图片由新华社摄影部机动记者组提供)

猜你喜欢

摄影
摄影精选
梅(摄影)
摄影冷知识知多少?
夜垦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