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桐柏山区盘古神话中的祖先记忆
2014-10-09周晓雯
周晓雯
盘古神话是华夏大地最古老的神话的之一,它流传于中原、华北、西南、中南等汉族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是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中妇孺皆知的民谣,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因此盘古神话可以说是超越民族的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记忆。
在人们的生活中,对祖先的记忆机制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透过语言、文字以及相关文字载体的形式存在,比如史书、方志、族谱和碑文石刻等载体;另一种是以“口头”形态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伴随着人们的行为实践,如神话、传说、故事的讲述,节日的庆典与祭祀等。这说明,记忆有多种展现方式,都可以表达其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和意义内涵。第一种是以文字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其文化意义,而后一种则体现的是历史的即时重现。第一种记忆机制称为“文本记忆”,第二中记忆机制称为“活态记忆”。
一、盘古神话的族源记忆
桐柏山位于黄淮与江淮之间,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已经有人类活动。据人类发展史证明,社会进入旧石器中期,就是神话的萌芽期;随着母系氏族社会的形成,人类进入旧石器晚期,神话进入繁荣期;社会发展到距今一万年的全新世界的新时期早期,中原地区有了房基,陶窑,采集业、家庭饲养业和农业都已出现,盘古开天创世神话也进入成熟期。
桐柏山南、北两侧曾是炎帝部族活动的中心地。《中国古代文化史》记载:“炎帝部族顺渭水、黄河一直发展到今豫南”。炎帝神农部族势力在桐柏山扎根后,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号称“神农社”。距今八千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桐柏山南北两侧出现了部族融合,炎帝神农氏成员和豫南、鄂西北“龙”图腾部落成员的融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因此神农社的“农”字,是后人根据由此步入农业社会,才称为“农”,抑或是“龙”的谐音。实际上应为“神龙社”。因此有“龙生盘古”的说法。桐柏山区的人们都认为盘古是龙的后代,是从龙蛋里孵出来的。
《龙生盘古》中讲到:天有九重,最高的地方住着九条龙:三条黑龙,三条白龙,三条黄龙。这九条龙轮流盘卧,孵两龙蛋。孵到八千年的时候,大一点的龙蛋裂纹了;孵到九千年的时候,那个大龙蛋裂开了口,显露出两个小龙脚。那条老龙正高兴哩,蛋壳里却长出一个神人,头生角,手执神斧。他就是世界上的第一人——盘古大神。
桐柏山盘古庙的盘古塑像的头部都有两只龙角,是龙图腾部落留下的祖先记忆。或者说,是远古时期的人们将自己的真实历史融合在了民间讲述里,为后人留下追溯族源的线索。将盘古神话当做桐柏山区民众的“祖先记忆”和追根溯源的依据,实际上是在重构地方的历史,虽然这一历史并不一定接近真实,但是它却是当时民众思维和生活方式最好的诠释。
二、盘古神话的文字记忆
在先秦以及秦汉时期,史料中是没有关于盘古神话的记载的。直到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盘古神话才出现在的徐整的《三五历纪》中:“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南朝梁人任撰的《述异记》采录了自秦汉以来有关盘古的各种神话:“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
文献的盘古神话记载主要讲述了盘古作为一个创世神和人类的始祖神开天辟地和繁衍人类的故事,也体现了远古人类阴阳合一的哲学观,是后人对人类先祖的记忆。天地初蒙,混沌一片如鸡蛋一般,盘古就生在其中,后来代表阳气的就是天,代表阴气的就是地。天每天都上升一丈,地每天都增厚一丈,盘古每天也长高一丈。这样过了几万年,天极高,地极深,而盘古也极长,后来才有了三皇五帝。盘古死后,头颅化为了四座名山,眼睛化为了太阳和月亮,血液化为了江河湖海,毛发化为了草木森林。盘古就是天地万物的始祖,也是人类的祖先。
另记载于徐整的《五运历史记》中讲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血为淮渎”意为盘古垂死化生,血液汇成了淮河之源,揭示了盘古神话产生于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区。
“龙首蛇身”描述了盘古的身形,古代先民崇拜龙,认为祖先盘古就是龙的后代,因此盘古的形象为“龙首蛇身”,所以盘古子孙就以“龙”为图腾标示。
三、盘古神话的“活态”记忆
1、盘古记忆通过“口承”得以强化
桐柏山系属秦岭余脉,处于秦岭东西构造带东端的南支,为东西走向。其山势雄伟,横卧在淮河、长江之间,有“南北天界”之称。康纳顿讲道:“非正式口述史的生产, 既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人类行为的基本活动,也是全部社会记忆的一个特征”。 因此,流传于桐柏山区的盘古神话是民众对人类始祖的社会记忆,有《盘古开天》、《盘古出世》、《混沌世界》、《盘古战鸿蒙》、《盘古爷与盘古奶》等。这些神话传说都是桐柏山地区的族群对自己的祖先以及发源地所给予的深厚感情。例如:《盘古爷与盘古奶》:有一个村子里,住着一家三口人,老母和姐弟俩。姐姐叫盘古女,弟弟叫盘古儿。盘古姐弟俩去上学,路过一个石狮子,石狮子叫住他俩,“盘古儿盘古儿,我饿得慌,你给我点儿馍馍吃吧?”盘古儿说:“中啊!”于是每天盘古儿每天都往石狮子嘴里放进一个馍馍。风大了,雨大了,扯闪电了,天像裂开口子一样。盘古儿一看,石狮子张开了大嘴,拽起姐姐往石狮子嘴里一跳。大雨不停地下着,庙院也被大雨淹没了,只有石狮子随着水一直往上长。雨停了,盘古姐弟也把石狮子肚子里的馍吃完了,他俩看着这荒无人烟的人间,都发起愁来。这时一个老翁朝他们走来,说:“我是老天爷派来的土地爷,来成全你姐弟俩的婚事儿。”盘古说什么也不答应。土地爷说:“这山上有一盘石磨,你俩一人一扇,一起滚,滚到山下要是能合到一块儿,你俩就成亲。”于是盘古姐弟俩就一人一扇石磨,将石磨滚到山下。果然,两扇石磨合得严严实实的。土地爷哈哈大笑,说“这是天赐姻缘啊!从今往后,你们俩不是盘古儿和盘古女了,后人该叫你俩盘古爷盘古奶了!”endprint
“盘古爷”和“盘古奶”的称呼说明当地民众将盘古当做他们的始祖神,“水生万物”的观念根深于民众的观念之中,洪水毁灭了人间,但盘古兄妹在天塌地陷之后重生,并且承担起了繁衍后代的重任。桐柏地区的老百姓都说:“这里是盘古的老家”,“盘古是人根之祖”。
盘古歌
想当初天地未分一片混沌,
盘古爷开天辟地才有如今。
人称是盘古爷姐弟两个,
天意缘盘古山滚磨成亲。
成亲后育儿女九州分局,
同甘共苦劳动呼风唤雨。
普天下众人等同是一祖,
到如今干何事都该一心。
当年人全能活三百往上,
如今人修行好寿活百春。
盘古歌当初是先人所编,
唱一代传一代莫忘根恒。
《盘古歌》是盘古神话的歌谣形式,其文化内涵和《盘古爷与盘古奶》如出一辙,寻根溯祖意识更为鲜明,强调今人莫要忘了始祖之神。这也是人们辅助记忆的一种方式,在我们看来是神话,在当地人心中却是事实,是历史。
2、祖先意识通过民俗活动扎根于民间
王明珂指出,在一个社会的“集体记忆”中,有一部分以该社会所认定的“历史”形态呈现与流传。 正是这种活态的历史,凝聚着一个族群或者一个国家。我们现在的许多活动,都可视为一种强化此记忆的集体回忆活动。例如,现在仍存活于桐柏山地区的盘古祭祖庙会,就是人们追忆盘古祖先的社会性集体活动。
盘古山周围居民把祭祀盘古当做世世代代的义务,自动把盘古山的东、西、南、北方划为四大域,各域有长。各长轮流主持祭祀盘古的庙会,千古如一。盘古山周围的人经常来庙上烧香祭祖先。每逢三月三,庙上起会。当地的人们都说:“盘古山就是盘古的老家”,“咱们这些人都是盘古的后代”。
桐柏民间传说正月初一是盘古的生日,这一天祖先盘古要回来过年,需要清净,所以桐柏地区在正月的头几天里禁止闹新春。
桐柏地区民众不仅把盘古当做祖先,还把盘古当作教育后代的神。如:盘古山盘古大殿和卷棚楹联:
盘古氏开天地始成世界,
后代人继宏业万事皆兴。
盘古爷抱八卦人根之祖,
安九官定阴阳造就乾坤。
恶不灭祖阴必有余德德尽则灭,
善不昌祖阴必有余殃殃尽则昌。
桐柏地区民众把盘古当做惩恶扬善的始祖神。盘古作为无形的道德力量规约着后代世人的行为和思想,教化着世人扬善避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