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飞越:从摄影记者到自由报道摄影师

2014-10-09刘飞越

摄影世界 2014年2期
关键词:纪实摄影客户

“时间与精力是摄影师的生产成本,在自身经营成本有限的状况下,我宁愿为老客户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也不希望因为盲目地拓展新客户而降低拍摄标准,以致影响自己在业内的口碑……” 曾经师从狄源苍,曾经做过摄影记者,当刘飞越成为一名自由报道摄影师,面对来自诸多媒体的采访任务,他的经验和感悟良多。

飞越你好。近些年,你拍摄的《大货夫妇》、《煤尘暴》、《卖菜女孩的夏天》、《黑暗中的游戏》等一批纪实题材作品在各大门户网站中被广泛传播,作品凭借独特的观察视角与对生活深入的解析引起不小的社会反响,也为你本人在摄影圈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与声誉。希望你能将摄影职业成长历程中的成功经验分享给读者。

刚才你列举的一些作品,尽管我个人认为这些作品在拍摄上仍有提高空间,但无疑是我截至目前相对比较满意的,可以说它们也是使大众认识、了解摄影师刘飞越的第一扇窗,是带有个人特质的重要标签之一。然而这几组获得了一定成功与影响力的照片在我个人拍摄生涯中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一个人假若将成为自由报道摄影师作为重要的人生规划,那么你首先需要去了解的是这究竟是一条怎样的道路,你将会付出些什么,得到些什么。

作为一名自由报道摄影师,若要生存发展,不但需要纯熟、出色的拍摄技术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反复揣摩如何有效抓住事物的本质与特点,通过拍摄过程中对题材快速、精确的把握去创造影像的冲击力从而获得读者的共鸣。一般来讲,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我们必须承认有天才存在,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想在社会纪实摄影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似乎并无有效的捷径可循,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

作为自由摄影师,特别是专注于社会纪实题材创作的拍摄者,的确需要大量的积累和沉淀,才能恰当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拍摄手法与经验,从而创作出好的作品,这是从技术层面来讲。同时,自由摄影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如果没有一定的固定客户群体来保证自己稳定的资金来源,那么一切的拍摄构思与创想也就只能沦为空谈。因此我想说,创作与经营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讲是两大核心要素,缺一不可。只有你在这两方面都具备一定的积累时,成为自由报道摄影师的时机才算得上成熟。然而积累的过程,需要耗费一个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你认为技术层面的积累应该从哪些环节入手?

首先来讲应该是摄影的理论学习。我认为学习启蒙阶段是一名摄影师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这个阶段,是我们掌握基础的拍摄手法、技术、理论的阶段,同时更是培养自己摄影思维逻辑构成的关键时期,它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今后在拍摄中思考的角度、深度与广度。技巧上的不足可以通过后期的学习来弥补,然而对摄影的观察思维一旦形成定势,往往很难改变。

能谈谈你学习摄影的经历么?

2000年,我从内蒙古呼和浩特来到北京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摄影,在学习各科目理论基础的同时,也结识了在自己摄影生涯中最重要的恩师—狄源苍(1926~2003)先生。狄先生精通英语,翻译过许多原版画册与资料,授课风格活跃、自由,从不照本宣科。也正是从那段时期起,我开始接触到国外纪实摄影大师的作品,甚至直至今日,我对摄影的思考方式仍然深受诸如威廉·克莱因、罗伯特·弗兰克、尤金·史密斯等人作品的影响。虽然我在清华美院的进修仅维持了半年时光,但这段经历对我今后的摄影生涯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我至今坚持走社会纪实摄影这条路线的起始点。

你所从事的第一份与摄影相关的工作是什么?

是边为狄源苍老师做摄影助理边打一些零工。摄影助理这份工作并不能使我解决温饱问题,我更多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做,因此必须还要有一份稳定些的收入以支撑我在北京的生活。我选择的这份零工其主要范围是针对实体照片做后期处理,包括适当的剪裁与对划痕、瑕疵的修 复。

这类后期工作似乎与你所学并无过多的交集,又是怎样的契机使你决心开始自己独立进行拍摄创作的?

这段摄影助理的工作经历也并非与所学完全无关,事实上一些剪裁的处理能够引发自己对照片构图的许多思考,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解决了当初我在北京的温饱问题,也为我接下来的独立拍摄奠定了一定的资金基础。

通过摄影助理工作实践摄影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欲望开始逐渐膨胀,这些都应算做是我开始决定去独立拍摄的契机。当我下定决心后,花掉了一大部分积蓄购入了自己的第一套摄影设备,一台尼康F3相机与20mm、50mm两只定焦镜头。正是这套在现今看来并不高端的设备伴随我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完成了我的第一部作品《北京的拾荒者》。拍摄这部作品几乎花光了我当时所有的积蓄,然而照片未曾在任何媒体获得过发表机会,两年的付出却颗粒无收。做自由摄影师是否正确?这组照片使我对自己当初选择的这条道路感到异常迷茫。

2006年,你曾放弃自由摄影师的身份而远赴石家庄,去《河北青年报》做了摄影记者,是因为《北京的拾荒者》未能发表而产生的挫败感吗?这段摄影记者生涯对你后来从事职业摄影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并非是《北京拾荒者》造成的挫败感所致,当初选择前往《河北青年报社》做摄影记者,首先是考虑到在国外念书的妻子即将归国,我急需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来担负养家责任;其次,这份工作是我一位好友所推荐,同时我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顺利通过面试后,报社主编安排我负责刊物社会题材的图片报道跟进工作,即便是现在回头去看,我对那个阶段的工作业绩也还是相当满意的。

拍摄社会纪实题材与新闻摄影有很多共通点,但新闻摄影似乎更加强调其现场性、瞬间性、直观性与时效性。就你的切身经历而言,你认为两者在拍摄上有何不同?

主要体现在时效性方面,新闻摄影突出一个“快”字,一旦失去时效性,那么你的图片很可能就没有机会发表。但从技术角度来讲,当初报社所需的新闻摄影图片并没有社会纪实摄影的要求那么高,社会纪实摄影的基本特征是它的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所以社会纪实摄影更看重的是作品对社会是否能产生作用,也就是说社会纪实摄影不仅仅是客观记录,而是带有鲜明的社会目的。它不仅只记录事件的表层,而且拍下了事件的时代意义,因此它的社会价值更体现于其强烈的现实性中。endprint

每一个实践的过程都是在检验理论,同时也是一个重新学习、提高的过程。这段报社摄影记者的经历对你现今的工作有何影响?你从中得到最具价值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对目前最有帮助的应该是在那一阶段学习并掌握了采访时的“突破”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指在针对某一突发事件的采访中,是否能拍摄到触及这一事件核心关键点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比较综合的,不仅限于常规的沟通与协调,有时甚至需要一些非常规的手段。

举例来讲,假设现在某地发生一起矿难,矿区现已封锁,戒备森严,你所在的报社并不能使你获得采访权,但同时又需要你在第一时间带回有价值的图片报道。这时你会怎么做?

这种情况事实上真的发生过。2008年2月,河北省武安市矿山镇一所养猪场内暗藏的非法铁矿发生爆炸,当地宣传部门不建议媒体前往,但我所在的报社依然决定进行报道,于是派我与另一位记者去做现场拍摄。

到达事发地点的当晚,我与同事围绕矿区进行“踩点”,发现封锁十分严密,凭借我们两人恐怕无法深入核心区去获得有价值的图片。但随后我们发现当地的新华社记者也来到了这里,于是我们便开车跟随他们的车辆“混”进矿区,抓紧时间进入矿井拍下一组图片后匆匆离去。随后也就有了河北青年报第二天头版头条《河北武安“猪圈矿难”致24死 矿井暗藏机关》的图片报道。

当然,如果没有新华社车辆突然出现,我们这次拍摄可能就会失败。所以说,对新闻现场的“突破”既要讲究方式方法及手段,又要凭借一定的运气。其实对于新闻报道的经历,无论结果成败,在若干年后回味起这些细节时,依然感到有趣。

当时你作为摄影记者在报社的业绩非常突出,接到的工作项目也很多,又是基于何种原因转而成了一名自由摄影师?

从本质上讲,可能还是我天性中就向往与享受自由摄影师的工作及生活状态。但最终我下定决心离开报社,是一次采访安排所致。

2009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里氏7.1级的强烈地震。或许是出于摄影师的本能,我认为如果自己能够亲身前往,一定能获得质量很高的图片,于是向主编毛遂自荐。但报社却坚持让我第二批再行前往。我向报社告假并在与网易新闻图片栏目建立合作关系后,决定自行启程前往玉树。

由于缺乏有力支援,前往玉树的过程比我当初想象中更为艰难,几经辗转我首先到达西宁,在这里我非常偶然地遇到了正在准备等候玉树地区第一批被转移伤员到来的护士及医生。于是在伤员送到的第一时间,我拍摄了一组《送诊西宁玉树人》,这组图片很快在网易新闻图片的头版发表出来,先于新华社图片。

到玉树后,我又完成了7组反映灾后平民生活的作品,在全国人民高度关注玉树灾情的关键时刻,使人们透过这些图片了解到了灾区的真实情况。这些作品不同于常规报刊媒体的图片报道,而是更加生活化,更贴近真实,也更符合我的摄影初衷与艺术表达视角。

那么,辞职成为自由摄影师后,和自己当初的想象有哪些不一样吗?

我在做摄影记者之前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我还是有充足的思想准备,与开始的设想差不多。只是,这个时候,我开始更多地考虑照片的出口—没有版面等着了,自己该怎么 做。

身份的转变必然带来新的问题,一方面依然要继续进行不懈的拍摄,另一方面为了获取更多客户与项目,则必然要在自我推广、经营上面下一番工夫。可否向读者分享一下你在这两方面做过的尝试?

在转型初期,我还是更愿意优先与网络媒体合作,比如网易和腾讯。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传播效率高、受众面广,能够迅速地使读者对摄影师的水准有较直观的认知,也能够迅速地帮助摄影师打开市场,这些是报纸所不具备的。而且,与网媒合作,自己发挥的空间更大,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去运作一个选题。当然我也不排斥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也使传统媒体有更多的渠道了解摄影师。

通过一定量的积累,你会发现自己的客户群体结构开始产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客户会主动与你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稳定而相互信赖的供求关系网。我所谈到的这个经营过程并非个例,而是在职业摄影师圈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操作模 式。

目前你的拍摄频率如何?接单拍摄每次提交多少照片?

一般的专题会拍摄一周左右,也有十几天的。通常我会精选出50多张给机构和媒体,他们会从中选出20~30张来做一个精品图集发布用。至于2014年,算已经签约项目的话,前半年大概要在外边拍摄60多天,中间也许还会拍些小选题。

你认为职业摄影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能够拍出优秀作品,用作品使客户产生震撼与感动,是一个好的职业摄影师最为核心的竞争力。

优秀的摄影作品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对此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是图片的基础质量,也就是光线运用是否得当、构图是否严谨,可能还要考虑图片的记录性以及对人物、空间的把控能力,这是第一层,考验的是摄影师的技术素养;而更重要的一点,则是如何准确理解客户(媒体也是客户)的需求,用镜头语言去表达思维并不容易,如果是表达他人的想法就会更难。往往有些客户模糊的想法并未通过语言向你直接表述,但这些想法却存在于他的潜意识当中,并会不自觉地以此作为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

你刚才谈到把客户的主观想法具象化是拍摄优秀作品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时常在针对某一题材时,摄影师的思考角度未必与客户完全一致。如果双方意见相左,你会以哪方的观点为主导去完成拍摄?

涉及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但基本思路应是求同存异。同为大同、异为小异,唯有双方在核心问题上达成一致,方能形成供求间的双赢。以客户为主导,完成客户的要求,本是职业最基本的一个特征,但如果仅以迎合客户作为唯一标准而不考虑产品的最终质量,同样有悖于摄影师的职业准则。因此,我在实际与客户就拍摄工作进行洽谈时,会既尊重客户的要求,也会向客户阐明自己的看法,尽量在能够有效提高作品质量的方面达成共识。endprint

客户提供的项目,是维系职业摄影师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与经济保障。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讲,为了拓展业务量、增加收入,除了维系长期合作的老客户,也会同时尝试开发新的客户群体。你怎样看维系长期合作客户与拓展新客户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经营中又如何去操作?

就职业摄影师而言,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对于事业刚刚起步的人,客户少、业务量小、收入相对微薄,这时拓展新客户当是首要任务。至于我个人,前面也谈到过,在起步初期更多的是利用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借网媒这个平台去提高摄影师与摄影作品的认知度与影响力。

而就目前我的状况来讲,谋求与长期合作的客户保持良好关系,尽量稳定、高效地完成项目可能会更重要。由于现下与我长期合作的客户群体已经非常庞大,当然我所指的庞大是针对一名自由摄影师个体而言,相互间的合作也渐入良性循环模式中。在收入与工作强度均较适宜的情况下,我的重心基本放在与老客户的合作上。时间与精力是摄影师的生产成本,没有足够的成本则很难提供出优质的产品。因此,在自身经营成本有限的状况下,我宁愿为老客户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也不希望因为盲目地拓展新客户而降低拍摄标准,以致影响自己在业内的口碑。

作为一名自由报道摄影师,你最骄傲和最无奈的是什么?在这一行里,国内外摄影师当中你最敬重的人有谁?

我没有什么可骄傲的。我很幸运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可以靠摄影来养活我的家庭。非常感谢那些熟悉和不太熟悉的朋友对我的帮助。目前在中国自由报道摄影师在拍摄比较敏感的选题的时候,遇到的一些风险完全是自己承担,这点比较无奈吧。

至于最喜欢的摄影师,外国摄影师当属路易斯·海因(Lewis W.Hine,1874~1940),国内我最敬重的是摄影教育家狄源沧老师。

在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中,你认为微博、博客以及个人网站等自媒体平台对于职业摄影师的自我推介能够提供怎样的帮助?

应该讲,网络平台对于职业摄影师的自我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职业摄影师的群体也日渐庞大,客户的选择余地较早期变得宽泛了许多。那么如何在高手林立的摄影圈中脱颖而出?这一方面依赖过硬的专业技术,另一方面则应注重自我的宣传与推广。

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建立了个人网站和博客,甚至博客的点击量已经超过百万,但却很少去打理和经营这些网络平台中的内容。根本原因在于我已经拥有了足够的长期稳定的客户资源。但同时我认为,如果你目前还是一名职业摄影圈中的“菜鸟”,应该在网络推广中多做尝试。结合国内外知名摄影师的自我推广模式来看,网络推广是大趋势,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endprint

猜你喜欢

纪实摄影客户
砚边纪实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23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