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德宏森林资源 构筑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2014-10-09杨光莉高延芳
杨光莉++高延芳
摘要:森林资源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和蓄水库,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生存环境的生态屏障。国发〔2011〕11号明确: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德宏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丰富,建设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屏障中的屏障。由于受经济欠发达的影响,德宏森林资源建设和保护面临经费不足、主体单一、技术人才缺乏、合作机制不畅等困境,探索森林资源建设和保护路径,对于有效建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森林 生态屏障 保护 对策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生存环境的生态屏障。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云南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热点地区,地处江河上游或源头,其生态体系建设对维护本省、国家及国际跨境流域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国发〔2011〕11号明确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德宏位于云南西部,地理位置特殊,水热条件好,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丰富,在云南构建我国重要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屏障中的屏障。
1 德宏州森林资源的现状
德宏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为低纬度高原,属云南省高温多雨区,大部分地区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境内最高海拔大娘山3404.6米,最低海拔那邦坝210米,海拔垂直高差3194.6米,气候类型多样,立体气候显著。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森林资源十分丰富。2012年,德宏州有林业用地1238.8万亩,占全州总面积的73.9%。森林覆盖率为6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8个百分点,全省14.1个百分点。主要森林类型有热带或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山地苔藓林、温带高山针叶林等,占全州森林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4%、57.2%、36.1%、1.3%,是中国半常绿季雨林最有代表性的地区。
2 德宏州森林资源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分析
2.1 一山连两国凸显屏障中屏障地位
德宏地处云南省西部,南、西、西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503.8公里。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西南低而宽缓,山地面积占全州面积的82.9%。境内山脉为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主要大山有盈江芦山、大娘山、等戛山等,盈江芦山海拔3300多米、大娘山海拔3404米,大娘山直至缅甸的伊洛瓦底江边、等戛山同样伸入缅甸境内,这些山体原本都被高大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但目前两国境内呈现不同的景观。德宏境内森林覆盖率高,原始森林面积大,区系充分复杂,拥有众多国家保护、频临绝迹、珍稀独有的动植物,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缅甸一侧却由于过度砍伐,使大量的森林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重要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几乎丧失殆尽,对中国的生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因此,保护好滇西中缅边界上的这条绿色生环带态,对维护生态平衡,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2.2 印度洋暖流迎风坡的山情凸显屏障地位
德宏紧靠北回归线附近,所处纬度低,西北部为喜马拉雅山山系,北部为横断山脉,他们像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住冬季从北方西伯利亚南下的干冷空气,使冷空气对全州影响很小,年平均气温18.4-20.3℃。另一方面,德宏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则像一个巨大的迎风坡,使每年夏秋季节从西南印度洋吹来的暖湿西南季风沿西南倾斜的山地迎风坡上升,形成丰沛的降水,年均降水量约为1436.7-
1709.4毫米。优越的水热条件,使德宏虽处北回归线以上,却拥有我国大陆面积最大的龙脑香热带雨林,属世界罕见。森林拥有两层密闭的乔木层,只有最高大的第一层乔木有部分落叶的现象,整个森林的外貌是终年常绿的。林中木质藤本、绞杀植物、附生植物、老茎生花和板状根等各种现象都比较明显,地表腐殖质厚,土壤湿润,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其抗干扰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强,特殊的山情凸显了德宏森林的屏障作用。
2.3 一江连两国的水情凸显屏障地位
德宏有大小河流200多条,多数为南北走向流向缅甸,分属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水系。大盈江在德宏境内流长114.6千米,是伊洛瓦底江上游主要支流,瑞丽江流长112千米,流入缅甸成为伊洛瓦底江的主流。怒江在德宏境内流长13.7千米,流入缅甸成为萨尔温江的主干流。三江沿途灌溉着中缅两国数万公顷肥沃的土地,养育着数千万人口。德宏肩负着保护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流上游森林生态环境的重任。德宏属多雨区,80%的降水集中在5-10月,7月是全年降水高峰期,且多暴雨,流域内丰富的森林一方面削减延缓了洪峰,缓解对下游的洪灾威胁;一方面,树根深而交错盘杂,固土能力强,有效防止滑坡、塌方、泥石流的危害,既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又减少了泥沙石进入河床,保证河道畅通。如果不加以保护,森林对河水的调节作用会降低,河水暴涨暴跌,水土流失加重,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河道淤塞,影响下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会减少河水中鱼虾种类。只有保护好青山才能保护好绿水。
2.4 生物多样性宝库凸显屏障中屏障地位
物种基因库是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过程而形成的,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珍贵遗产,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生物基因库。有关研究资料证实,森林中一种植物的绝灭,可能造成大约十种至三十种动物的消失。德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为各种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仅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就集中分布了以盈江龙脑香、阿萨姆娑罗双为标志的热带雨林和白眉长臂猿、犀鸟、原鸡、孔雀等为代表的热带珍稀古老和特有的动植物类群。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属于伊洛瓦底江水系的热带区域,许多印缅区系的动植物成分,在我国分布仅局限于这一狭窄地区,不再往东部及南部分布。其动植物区系组成和资源均具有不同于我国其他热带区域的许多特点,具有明显的我国西部热带地区的区域特色,每一类群在区系上都表现出与热带印度-缅甸的密切联系,是我国东喜马拉雅植物区系高度集中的区域,是我国生物区系中极为特殊而有价值的区域之一。endprint
3 保护德宏森林资源,构筑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对策建议
3.1 充分认识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①森林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森林作为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维持着全球的生态平衡,它所具有的生态效益远远超过其经济效益,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节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森林的生态效益大体为直接经济效益的8-10倍。一是调节径流,保持水土。茂密的林冠对降水有截留作用,一般情况下有20%-30%的降水量被林冠所截留,地表的枯枝落叶层也具有截留作用,这种截留可降低降水程度,削减洪峰,减少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延缓地表径流过程,减少水土流失。二是涵养水源。研究表明,每公顷森林可贮水500-2000立方米。三是净化空气,制造氧气。一公顷阔叶林每天约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700公斤氧气,1公顷柳杉林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硫720千克;每公顷滞尘总量松林为36.4吨,云杉林32吨,有“地球之肺”之称。四是防风固沙。森林可降低风速、稳定流沙、风遇上树林,风速要减少70-80% 。五是调节气候。森林的蒸腾作用,对自然界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都有重要作用,调节气温,减缓温室效应,增加地域性降水量,影响水汽输送。六是保存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地球上90%以上的陆生植物和绝大多数动物都生存在森林中。同时森林还具能降低噪音,增加土壤肥力,发展旅游、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②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思想决定行动,只有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生态安全同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一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才能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坚持良好的社会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3.2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①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护员素质。林业队伍人才缺乏,基层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现象在德宏普遍存在,同时全州现有公益林管护员1000多人,整体人员素质不高,工资待遇低,而高素质的林业和护林工作者是森林资源保护的基础和前提,要不断壮大林业管护队伍,提高管护员素质和待遇,探索激励机制,为保护森林资源提供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②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以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册、标语、广告栏、专题片、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手机播发短息等形式加大对《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全民森林防火、防盗、防病虫的意识,营造良好的森林保护氛围。③坚持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森林法》规定:“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森林采伐限额是采伐消耗森林、林木蓄积的最大限量,是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的核心措施和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手段。坚持并做好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严格森林采伐计划、采伐量、采伐方式;加强采伐指标管理和审批;始终控制商品、民用两大采伐在限额之内,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④做好森林三防工作。一是严格执行森林防火责任制度。德宏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冬春季节防火任务较重。必须严格实行层层责任制,排查好火灾隐患,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防火方针,做到打早、打小、打灭,确保森林安全。二是做好防虫、防病、防鼠害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方针,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依法对林木种苗、木材、花卉、果品、药材等进行产地和调运检疫,发现问题,及时防治,降低损失。三是加大对偷砍盗伐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大涉林案件的查处力度,继续保持打击破坏林木资源,捕杀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⑤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力度。目前,广大农村还普遍存在砍柴烧火煮饭、烧火取暖的传统习惯,对森林资源破坏大。为此,一方面加大宣传,改变靠山吃山的落后思想。另一方面多方面争取和筹集资金,加大节柴灶、沼气池建设、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建设,充分发挥农村能源在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3.3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
①加大植树力度,优化树种结构。德宏水热条件好,植树成活率高,生长快,多年来,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低产林改造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同时也应该看到德宏植造林的树种单一,多年后,可能出现成千上万亩的西南桦、杉木、水冬瓜,思茅松、橡胶等纯林式的“绿色沙漠”,不利于森林火灾、病虫害的防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单一人工林、次生林中分层结构被破坏,林下灌木少,地表大部分裸露,林地地力衰退,生物物种减少,生态脆弱,违背自然界中物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规律。植树造林,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生态效益,既要注重引进州外优良树种,又要注意本地优良树种的培育,既要注重造林的数量,又要注重造林的质量。减少松树、杉木、秃杉的种植,营造混交林,提高森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②加大速生林,薪炭林的种植。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要积极探索在合适的地点,种植速生林,薪炭林。速生林是轮法周期短的人工林,为制浆、造纸、人造板等林产工业和建筑、家具、装修等行业提供原料或大径级的用材林。薪炭林以生产烧柴或木炭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树林,也称为“能源林”。都有生长快,成材快,轮伐期短的特点,通过种植速生林,薪炭林缓解对木材和木炭的需求,保护原生林。注重树种的选择并营造混交林。
3.4 建立健全森林资源建设和保护制度体系
①建立健全森林建设制度。一是逐步完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制度,激励农林造林积极性,修复生态环境。在加大植树造林的同时,出台相应制度规范优化树种结构,原有单一林逐步改造,新增人工林必须营造混交林,提高森林抗灾抗病虫害能力。二是本州硅厂较多,全部关闭也不现实,硅厂耗碳大,尝试用相关规定让硅厂种植薪炭林,缓解对森林的破坏。②建立健全森林保护制度。一是坚持并完善资源使用付费制度。林木使用者必须向所有者支付费用,按采伐限额砍伐的林木,还要收取抚育费,采伐林木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按照采伐许可证规定的面积、株数、树种、期限完成更新造林任务,更新造林的面积和株数不得少于采伐的面积和株数。坚持“谁开发谁保护”原则,对被征用的林地,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二是坚持并完善资源破坏赔偿制度。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相关精神,对被违法破坏的林地,责令补种毁坏株数一至三倍的树木,并处于高额罚款。对偷砍盗伐使森林遭到破坏的,责令补种毁坏株数一至五倍的树木。endprint
3.5 不断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①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目前对森林资源的生态补偿仅限于公益林,每亩补偿15元,补偿主体是中央和省政府。补偿标准过底,致使一些林农不愿把自己的林地纳入公益林范围,使本该纳入公益林的林地没有得到更好地保护。为此,向中央、省级财政争取更多的补偿资金,州县级财政也要逐步拿出增加投入。②探索建立市场补偿机制。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从森林生态效益的直接受益者和损害者的经济收益中提取适当的比例,作为森林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因保护森林资源和森林资源保护区周边居民遭受损失的补偿,如对:自来水公司、水电站、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木材加工厂、硅厂,征用林地和非法破坏林地的单位和个人等按一定比例缴纳生态补偿金,对硅企业征收比例要加大。③探索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对处于生态公益林下游的经济发达地区,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向流域源头及上游地区支付生态补偿金。④鼓励社会捐赠和个人认领。⑤扩大森林补偿范围。在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的同时扩大补偿范围,不局限于对公益林补偿,只要对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的都应给以一定数额补偿,鼓励植树造林。
3.6 探索中缅两国跨境合作保护模式
生态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境外原始森林被破坏,对境内动植物资源造成威胁,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另一方面,中缅山水林地相连,无天然屏障,缅甸公民到境内砍伐树木、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火灾,病虫害相互影响,保护好边境一线的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需要两国政府与两国人民共同努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缅甸有关部门的合作,积极探索中缅两国跨境合作保护模式。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3]德宏州干部教育委员会组编.《德宏州情》.德新出准印证第300号德宏民族出版社印刷厂印装,2007年12月.
[4]廖元昌等著.林业发展呼唤制度创新——德宏州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机制研究[M].德宏民族出版社,2009年12月.
[5]钱强.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6]德宏年鉴2012[M].德宏名族出版社.
[7]德宏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编.德宏年鉴.2013[M].云南民族出版社.
[8]王玉宽,邓玉林,彭培好,范建容.关于生态屏障功能与特点的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2005(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