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记者的慈心善举
2014-10-09张兆浩
张兆浩
林巧玲是福建省罗源县电视台的年轻记者,今年25岁,但已经在电视台记者的岗位上工作了近5个春秋。她年纪轻轻,具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她利用电视台记者这个特殊的工作平台,为慈善事业贡献着微薄的力量。
把镜头对准环卫工人
她深知环卫工人最辛苦,刚进电视台不久,就计划做一档《环卫工人的一天》的节目。什么叫一天,一天就是从凌晨2点30分到晚间9点,足足18个小时30分钟。一个仲夏夜,她跟摄制组也一样起了个大早,走上街头。这时的街头,到处是易拉罐、啤酒瓶、包装物和塑料纸,真是可以用“一片狼藉、惨不忍睹”这8个字来形容。
可是包段的环卫工人都已经拉起垃圾车,挥动起手中的扫把。只有上街头,下街尾沙沙的声音在寂静的空间中应和着。垃圾被扫进了畚斗,又被倒进了垃圾车,她指挥着摄像员,将摄像机对准了默默劳动的工人,工人们将街面打扫了,还要检查绿化带,因为这里还撒落了许多垃圾,不能用扫帚,只能用手捡。她们不放过每一张纸屑,巧玲和她同事的镜头也跟到那里;她们的手在倒空垃圾桶,镜头也跟到垃圾桶。
大街扫净了,草坪捡净了,垃圾桶倒净了,她们才松一口气,巧玲把话筒伸向一个环卫工人。问,你家里有几口?那个环卫工答,三口,一个刚断奶的孩子,还有孩子的父亲,不过已经到外面打工去了。从这个环卫工人的口中了解到,她是趁孩子熟睡的时候,出来工作的。如果有时孩子不睡觉,那么她只好将孩子绑在背后,出来扫地。林巧玲还知道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本城的环卫工人每天要清除80吨的垃圾。
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整个城镇的大街小巷已经是面貌一新了,这时环卫工人才能回家煮饭吃饭。饭后她们又要出来工作,哪里肮脏,哪里就有她们的身影。巧玲的摄制组基本上一天都在跟拍,直到她们劳动结束。
看了他们的工作,巧玲晚上久久不能入睡,思绪翻滚。他后来对笔者说,只有到那一天她才真正懂得什么叫环卫工人,懂得“城市美容师”这五个渍透汗水的字眼的内涵。她相信,这一档节目播出后,会有许多人懂得如何珍惜环卫工人的劳动,不再随手丢弃垃圾。
扶贫济困植根在她的意念
林巧玲开展过一个“看电影献爱心”活动。她跟电影院商量由她利用特殊的工作平台发动群众看电影,并申明从票价里抽成扶贫助困。一场50元的电影,影院收25元,她收拢其余的一半,再交给县慈善总会,专门资助尿毒症病人。
她深入飞竹镇斌溪村,专访一个年近80岁的失独老人。这个老人只住在一间不足10平米的屋子里,卧房和厨房连在一起,四壁萧然。老人靠每月几十元的低保和自种一些蔬菜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她做了专题报道,引起了许多人的同情,他们都主动地带柴米油盐去帮助老人。
林巧玲连续两年做了这档《圆梦大学》的节目,播出后给那些即将和正在上大学的贫困学子都争取到了充足的学费。2012年、2013年各获得赞助20多万元、30多万元。
作为一个有担当的记者,林巧玲看到媒体的号召力和感召力。她要利用媒体来推动更多的人参加到扶贫济困的行动中来。她征得台里同意,在新闻节目后都会穿插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报道,她自己也开了一个微博,与受众互动。一个老人看到一条新闻,就到电视台,让她下楼,直接就捐了1000元,嘱咐是用来助困的。一个中年人看到微博,打电话叫她到万豪小区门口,问她有证件吗?她回答因为匆忙没带。他依然果断地捐了2000元,她要拍照,那人却匆匆而去。一个耄耋老人叫她到其家,她看到这家很简陋,老人说:“不多,这500元是我的心意。”这样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
心系孤儿和留守儿童
自从她2010年1月来到罗源电视台,就开创了一个专栏,名叫《走遍罗川》,按照领导的想法,这个栏目是专门挖掘罗源文史文物的,但她向领导反映,要拓展它的内涵,要容纳更多的内容,而关心民生就是其中一个主题。领导欣然同意了她的设想。
林巧玲曾经在霍口镇采访了一个叫徐馨怡的13岁女孩。她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后来父亲溘然逝世,没有责任感的母亲逃掉,她骤然成了孤儿,只能靠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生活很艰难。徐馨怡很懂事,也很活泼,书读得好,又乐于助人,能歌善舞。林巧玲得知信息后报道了徐馨怡,后来一个电器店的老板愿意资助这个女孩到大学毕业。
林巧玲成年累月地在农村跑动,看到了一个很典型的现象,家里的青壮年都到外地做生意和务工了,而他们的小孩就只能留在家里或跟祖父母一起生活、或寄养在亲戚家里。他们孤单,他们寂寞,他们想念父母。有的孩子甚至连父母的面孔都记不清了。
他们的情状催生了她的创新意识,《和山区孩子们一起过新年》的节目设想诞生了。2012年1月,她的摄制组得到“如家”糕点店老板雷志彬的支持和赞助,带上糕点师、全套工具和文具,在农历大年快要到来的时候,她们驱车赶往霍口镇霍口小学。那天阴风怒号、乌云乱飞,她们一路前进,不断祈祷。到了目的地居然天公作美,太阳还露出了笑脸。召集来的所有留守儿童,他们先前都很羞涩,甚至畏缩,但在她赋有创意地指挥下,他们看到了师傅们如何做蛋糕,进而他们争先恐后地品尝蛋糕,接着分组竞赛参与制作蛋糕,再来许愿、给远方的爸爸妈妈说一句话,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最后他们都分到了文具,巧玲跟着跳兔子舞,孩子们激动踊跃,欢声笑语洋溢在校园,人们全体都沉浸在节日的喜乐之中,完全实现了“温馨感动”的拍摄目标。这个节目的镜头和“绽放纯真笑容,许下新年愿望,我们一起迎接美好明天”的字幕感动了许多在春节时合家团聚的人们。
为闭塞的圣塘村修路鼓与呼
2013年7月15日,为了探寻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圣塘村,林巧玲和她的同事们顶着酷暑的骄阳,经历了驱车、乘船、骑摩托、徒步等各种交通方式的转换,扛着三十几斤摄像设备,耐着饥渴,通过四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才最终到达目的地。这个小村庄给她最大的触动就是它的闭塞。由于没有任何通往外界的道路,这里的人们不仅出行难、运输难,就连老人看病、小孩上学、年轻人娶媳妇也都成了难事。在与村民的谈话中,她们感受了这里的村民们对于外界的向往和对修建公路的渴望,而她们的到来却恰恰成了全村人改变现状的最大希望。此时,作为记者的她,真实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又增加了重量。她们只能透过自己的镜头和文字,全力以赴地向外界反映圣塘人最艰难的生活,期盼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庆幸的是,在她们的报道之后,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圣塘村的情况,并在第一时间筹集资金筹备建设圣塘村通往外界的公路。8月6日这一天对于所有圣塘人来说,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当挖掘机的隆隆作业声在圣塘山上响起时,圣塘的通村路、幸福路也正在开启。动工的时候,山上围了很多村民,林巧玲看到了他们那一张张憨厚淳朴的脸上绽放出的笑容。当巧玲她们也乐在其中的时候,村民们突然朝林巧玲走了过来,他们说,因为你们的到来,让他们祖祖辈辈走出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们说,等到明年公路竣工通车了,一定亲自开车接摄制组再次到圣塘做客。
相信大家都能想象,当一群村民围着你说出这样一番话时,你内心会产生的那种骄傲和感动。那瞬间,林巧玲突然觉得之前所有的汗水、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林巧玲为记者这个职业感到骄傲,牢记慈善理念,付诸慈善举动,而这就是她坚持新闻工作的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