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中小学校慈善教育状况刍议
2014-10-09陶冶
陶冶
慈善教育最开始的内涵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慈善行为,指个人或社会团体出于仁慈善良、关爱幼者的慈悲之心,为因无依无靠或家境贫寒而失学的少年儿童提供的免费或部分免费的教育。1920年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即为中国慈善教育的典范。除此之外,还包括为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重症患者、下岗人员提供培训等内容。随着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社会对慈善的重视程度提高,慈善教育的外延开始逐步扩展,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即在具体的教化与实践中营造慈善氛围、树立慈善理念、构建慈善文化和培养慈善意识,从而发掘人性之善,让慈爱成为大众文化。现代慈善教育包括正规教育中对善行的弘扬和专门的慈善学堂与培训等。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无分于东西也。”人在幼年时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观念并不稳定,其品性和处世态度基本上是由社会环境和后天教育塑造的。在对少年儿童进行智力开发的同时,开展慈善教育,能够推动其形成关爱他人的道德追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财富观,从而提升人生道德境界。知识传授与道德教化,对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样重要。
一、中国中小学校慈善教育的状况
在中国,慈善在许多中小学生的心里是献爱心、助人为乐的代名词。慈善教育表现为爱心教育,有慈善捐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慈善讲座等载体形式。自《慈善读本》开始普及,中国慈善教育开始成为中小学校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1.《慈善读本》
2011年11月8日,中华慈善总会在北京举行 “慈善文化进校园”捐赠暨启动仪式,先期在四川、甘肃、青海等省市捐赠111万册《慈善读本》。此后,中华慈善总会将捐赠推广到全国各地中小学,并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慈善读本》向中小学生传达世界需要慈善的信号,教育他们慈善是每个人的责任,是一种真正的分享,需要关爱与尊重,鼓励孩子们用爱心来召唤爱心,带领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之中。各地中小学将《慈善读本》作为素质教育的补充内容,渗透到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之中,培养孩子们的慈善意识。
2.慈善捐助
在中国的中小学校,每当大型自然灾害发生,或者有学生及其家属罹患疾病,学校都会组织慈善捐款活动,鼓励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广东省汕头市于2005年开展“小慈善家”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动员教育学生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的精神,自愿将能节约的零花钱节约起来,捐作慈善资金。各校“小慈善家”活动募集的资金,统称“慈善助学金”,由学校统一管理,存入银行专户,其中40%留学校,全部用于资助本校的困难学生和教师;60%上交汕头慈善总会,其中50%回拨给各区(县)教育局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和困难教师,50%用于全市统筹资助特困学生、教师。四川省也积极在中小学校开展慈善捐款活动,如每年一次的教师工资一日捐、学生零花钱一日捐,及时向身患重病的人捐款等。
3.组织慈善活动
教孩子将爱心付诸行动,是香港中小学慈善教育最倡导的方式。在香港,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爱心公会或童子军,定期地推荐中小学生去一些社会福利机构服务,如协助敬老院义工看护老人、照顾智障或失明人士或给低收入家庭的小孩补习。有的中小学校还会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与“卖旗”街头慈善募捐活动。四川省眉山市的中小学校按照就近、方便、安全的原则,将社区、敬老院等场所作为校外的慈善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慈善爱心传递活动。通过到社区开展慈善志愿者服务、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奉献。
4.管理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
在香港的一些中小学校,每位学生的档案里都有一份爱心记录本,记录学生们参加过的各类社会服务。爱心记录本并不是简单的时间地点记录,而是要具体到细节,如在服务中心有没有受到义工培训、服务的体会、服务对象的反馈等。爱心记录本还会作为学生毕业时重要的考评依据。浙江省台州市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把学好《慈善读本》列入到平时对中小学班级的考核之中,作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和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的条件之一。
5.鼓励慈善思考
香港一些中小学校的校长会在每天的晨会上给全校学生做围绕爱心奉献等内容做15分钟的演讲,通过长期的灌输影响孩子们。陕西省要求各市、县(区)教育局、慈善协(总)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作报告、讲故事、征文比赛、爱心图画、主题班会等活动提高中小学生对慈善活动的认识,激发学生们扶弱帮困、助人为乐、帮助孤寡老人等慈善爱心行动的积极性。重庆市丰都县于2007年10月22日至10月28日在全县中小学校中开展“慈善爱心周”活动,通过开展慈善爱心宣传活动、召开主题班会、撰写慈善心得体会等方式,鼓励中小学生进行慈善思考。安徽省马鞍山市也于2012年3月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比赛,鼓励中小学生挖掘身边的慈善故事,把自己对于慈善事业的看法、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加深对慈善、慈善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湖北省武汉市也通过举办慈善征文大赛、爱心画展,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国人”慈善文化讲座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围。
二、国外中小学校慈善教育的状况
在国外,慈善教育是教育孩子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固定组成。美国等一些国家甚至从幼儿园起就注重开展慈善教育,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教会他们做一个善良、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1.慈善捐助
美国的幼儿园会时常向家长发放募捐倡议传单,鼓励家长引导孩子参与到捐钱、捐物的活动中。这类慈善募捐多为长期行为,而非为应对特殊情况,募集而来的钱物用于捐助以非营利组织为主的儿童慈善组织。英国的学校也经常鼓励中小学生为慈善组织募捐,培养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慈善习惯。
2.慈善拍卖
美国的幼儿园会让家长把家中的物品捐出来,用于拍卖,拍卖所得的募款则全部用于捐助儿童慈善组织,如麦当劳叔叔之家(为病童家庭提供免费住宿)和幼儿阅读基金会(为贫穷地区的孩子发放免费图书)。整个慈善拍卖过程由幼儿园和自发组织起来的家长共同筹备,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慈善的感知。
3.组织慈善活动
美国的中小学校定期会全校停课一天,让学生去做社区义工,参加公益慈善活动。亲身参与志愿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慈善意识,触动形成了帮助他人的心理,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增长了知识和才干。此外,这类活动还使得邻里氛围更为融洽。在德国,家长们要定期带着孩子到“养老院”、“贫民区”等地,鼓励孩子们为老人洗衣服、打扫卫生,为生活相对贫困的人们购买礼物、接济食物等,以此来引导孩子们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弱小生命。大街小巷上还有很多“协管员”和老年志愿者,他们引导、教育孩子帮助盲人过马路,为老人领路等。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中小学生饲养小动物,组织他们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以培养他们的慈善之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4.管理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
在国外许多学校里,考试成绩并不是评估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表现也会被计入其综合素质评价。美国学校对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有硬性规定(如Whittier Christian high school的学生必须做20个小时的义工才能顺利毕业),并计入相应的学分。美国高校在录取新生时,也将新生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在其他学分相同的情况下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多的学生会被优先录取。
5.鼓励慈善思考
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德国各所小学都要举办以“善待生命”为主题的大讨论或作文比赛,优胜者将获得校长和当地官员颁发的奖章和证书。多数英国的中小学校每周都会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社会上或者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是非。
三、中小学校慈善教育的中外比较
由于国情、社会文化环境、慈善意识状况和教育体系等不同,中外中小学校慈善教育在发起主体、主要方式、活动组织与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1.慈善教育发起主体
在中国,慈善教育是由中华慈善总会、民政部和教育部共同发起的,各地中小学校积极响应实施,先形成倡导慈善教育的大环境、再进行慈善教育的推广。而在国外,慈善教育多由各中小学校自发开展,政府起到鼓励、褒扬和支持的辅助作用,先有各学校的慈善教育实践,由学校发散到家庭、社会之中,形成慈善教育的良好氛围。中国现阶段国民的慈善意识还较为薄弱,自上而下推动的方式效率更高,更符合国情。
2.慈善教育主要方式
中国一贯强调言传与身教的结合,中小学校慈善教育以宣传灌输、鼓励思考的理论教育为主,辅之以公益慈善活动。在日常课堂中,各学校以《慈善读本》为教材,采用慈善征文、爱心画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巩固孩子们的慈善观念;在实践活动中,鼓励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敬老助残。而外国则是通过开展具体活动进行实践教育,如慈善拍卖、定期组织慈善活动等等,在行动中对中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培养良好的慈善习惯。
3.慈善教育活动组织
在中国,各地中小学校组织的慈善捐款多为大型自然灾害发生或者学生及其家属罹患疾病时的应急活动,日常性慈善捐款的组织较少;慈善活动也常常在“雷锋月”、“慈善周”等时期进行组织,仍具备较强的临时性色彩,难以巩固慈善教育的效果,甚至只是“走过场”,达不到培养慈善意识的目的。而在国外的中小学校里,慈善募捐多为长期行为,支持儿童慈善组织的事业而非为应对特殊情况;慈善活动也是定期开展,成为了学生日常活动的重要部分。
4.慈善教育活动管理
对于中小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情况的管理,中国的中小学校多采用软性鼓励的方式,即作为学生申请荣誉奖励的条件。众所周知,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下,荣誉奖励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成绩挂钩,成为“优等生”的专利。如此一来,这种软性鼓励的方式很可能会打击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难以起到促进慈善教育发展的作用。而国外对于中小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情况的管理已成体系,多对中小学生参与慈善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表现做出硬性规定,即作为毕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对中小学生的影响程度较大。
四、小结
郑功成教授指出,改良国民的慈善意识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基础工程。培养国民的慈善意识、改变中国慈善事业的落后现状,发展慈善教育是事半功倍的方式。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的善爱之心,调动其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不仅能够有助于少年儿童形成高尚品格,而且对于中国慈善事业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慈善教育在中国的中小学校已经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活动组织临时性色彩强、管理机制激励性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