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群众观的三大来源

2014-10-09谭扬芳

党建 2014年10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河村梁家

谭扬芳

群众观是一个人和一个政党如何对待群众的观点总和,实质上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外在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的最集中的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性标志。习近平多次强调群众观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核心重点是群众工作;近年来还领导全党上下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密切党群关系。听其言,观其行,习近平的群众观事实上即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习近平的群众观是怎样形成的呢?

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的群众观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是获取其思想精髓的捷径。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首先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1.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

从习近平的系列报道和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对经典著作的学习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时间跨度大。据习近平工作劳动过的梁家河村村民回忆,习近平当年上山下乡时阅读的书就有《毛泽东选集》和《资本论》。少年时期学习经典著作无疑有助于帮助其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世界观。1998年至2002年,他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习近平在这里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然会学习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此后的众多讲话中,我们均能看到习近平强调要学习原著的观点。二是内容涵盖广。习近平多次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群众观点的论述。2007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即引用了《共产党宣言》的一段话“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他还引用毛泽东、邓小平、陈云等人关于群众路线的话语,来阐述自己的群众观。这些话既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也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这些均说明是其学习经典著作的结果。三是领悟程度深。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习近平不仅强调学习经典作家的论述和观点,更强调在此基础上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可见,学习经典著作是获得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2.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借鉴。

从现有的报道和习近平的公开讲话来看,习近平的群众观的形成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一方面,习近平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较早。据梁家河村村民回忆,习近平上山下乡时,带往农村的是满满的一箱书。其中就有《红楼梦》等著作。由于当时的村民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习近平所住的窑洞就成了“谈古论今”的场所。学习历史必然引发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习近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领会到中国古人对人民群众的态度的。另一方面,习近平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较深。习近平多次引用古人关于人民群众的论述。他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中即引用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于谦的“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等名言警句,来强调党员干部要关心群众。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习近平的群众观源于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并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而成熟发展起来的。这些实践主要包括习近平所接触的人和事,在服务人民群众、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践等。

1.与基层群众的交往实践及其产生的深情厚谊促进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是与基层群众的交往实践促进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习近平在1969-1975年间,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做知青,任村党支部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情感来源于与人民群众的密切接触。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村时,村民们为了照顾知识青年,给知识青年吃白面馍,村民自己却吃糠做的窝头。习近平不好意思吃,把白面馍分给了群众,自己却饿了一顿肚子。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里,习近平对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他后来离开梁家河村时,13名社员把他送到了延川县城。在长达6年的日子里,他与最基层的普通老百姓一起摸爬滚打,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知道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心声,对人民群众有深切地了解和深厚的感情。这必然加深他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深刻认识,也必然会引起他对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的认真思考。

二是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促进其群众观的发展。正是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推动着习近平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梁家河村,习近平带着村民建大坝、挖水井、种蔬菜,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正如习近平指出:“凡是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就坚决不办。”他在此后的施政实践中,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些均源于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习近平指出:“做群众工作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群众在党员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只有相信群众,对群众有感情,才可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可能带领群众去改造自然和社会。一方面,他将人民群众放到很高的位置。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地位的评价有“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必须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对人民群众的称谓从衣食父母到主人、先生、老师再到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高度评价反映了他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他反复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仅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1500字左右的讲话中,习近平就19次提到了人民。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认识之高,提及“人民”频次之多,均反映出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2.丰富的工作实践特别是施政经验促成其群众观的成熟与升华。

一是习近平丰富的工作实践促成其群众观的成熟。习近平从下乡去梁家河村到当上梁家河村的党支部书记;从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到厦门市副市长,到宁德地委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再到浙江省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对各级官员的工作作风、对待群众的态度和方式方法都十分了解,对干群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有切身感受,知道症结出在哪里,这对形成习近平的群众观有深刻的影响。他坚持“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到中央工作后,他带头做到不封路、不关门、不清场,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二是习近平所积累的施政经验促进了其群众观的升华。仅有为人民服务的立场,缺少为人民服务的方法,不能称其为正确的群众观。习近平正确的群众观的形成源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施政实践。习近平在从中国的村官到国防部部长秘书、再从县委副书记到党中央书记的施政实践中,就如何协调群众利益提出了系列正确的方法。第一,正确处理好群众的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的关系。习近平说:“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实一点,精神文明建设虚一点”。针对一些干部只喜欢抓实的,不喜欢抓虚的现象,习近平指出:“虚与实的工作”都重要,“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针对人民群众生活中精神文明相对弱化的现象,习近平强调要将虚功做实,这即是群众观中的辩证法。第二,正确处理好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当持有正确意见的人成了少数,该如何对待多数尚未觉悟的人呢?习近平指出:“你可能有的时候很高明,你的看法高出群众,但是群众一时不理解你的看法,也没有跟着你走,你怎么办?你是走你的路,脱离开群众,还是跟着群众一起走,你应该选择后者,他们愿意跟着你走,否则虽然你对了,你们感情也是疏远了,他也不会跟你走。”善于等待,不脱离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其群众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习近平提出既要“多办一些近期能见效的大事、好事,又要着眼长远、着眼根本”。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群众观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革命传统

我们党的群众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一代一代党的领导人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作为党的总书记,习近平的群众观自然继承了我们党的光荣传统。

1.继承了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不仅是我们的依靠,还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每个共产党员都是普普通通的群众中的一员,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像盐融化于水中一样毫无行迹。敌人找不到他们,因为他们就是群众,又被群众保护起来。同时,他们总是通过自己的带头作用、先锋模范作用,事事领先,处处在前,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种经过战斗洗礼的党群关系,对习近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父亲的言传身教。

习近平之父习仲勋为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斗争中,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习仲勋要求子女甚严,一毛钱的支出都要记账,习近平小时还穿过姐姐剩下的衣服和鞋子。习仲勋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不允许搞任何特权。女儿齐桥桥所上的学校食宿条件较差,离家也只有一站路程,但习仲勋仍然坚持让齐桥桥吃住在学校,和同学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学习,保持平民本色。那时习仲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名字经常出现在报纸上,习姓又很少见,很容易让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联想到习桥桥就是习副总理的女儿,习仲勋为了避免学校因此照顾女儿,就让她改随母姓,家庭出身也由“革命干部”改为“职员”,齐桥桥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习近平出身于这样的革命家庭,自然耳濡目染父亲的工作作风和亲民态度,必然能够深刻领会作为革命家的父亲的群众观念。

3.党员干部的榜样。

从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劳动时的村支书梁玉明到后来担任国防部部长的耿彪,他们都与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习近平在与他们的密切接触中感同身受,必然会产生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这其中,焦裕禄对习近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66年读初一的习近平听政治老师念了《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几次泣不成声。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了《人民日报》头版的《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洒泪如雨,连夜填写了《念奴娇》一词。为人民而死的焦裕禄的事迹深深影响了习近平,乃至在焦裕禄去世近50年后,习近平亲自联系兰考县,做那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工作。

综上所述,习近平的群众观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熟悉,源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施政实践,源于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继承。学习了解习近平群众观的来源,对于克服我们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翁淮南)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河村梁家
油品储运系统油气回收
梁家河,我心中的歌
听故事的人
马恩经典著作引用的学术出版规范
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经典著作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名古屋市长再次拒绝道歉
名古屋市长欲访中国大使馆被拒
名古屋市长再就大屠杀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