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德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2014-10-08张达勇
张达勇
语文指语言、文字和文学。语文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即“授业解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即“传道”。初中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面对的是刚刚脱离童年期的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对人、对事、对社会开始有自己的看法,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正处于需要被正确指导的阶段。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在授课中渗透思想教育。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事实上,今天,我们在为那些高科技、高智商犯罪而哀叹、惋惜的同时,是否应该反思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呢?
“这个班的班主任不得力,管不住学生,学生又厌学又‘捣蛋,语文课最难上。”很显然,这位老师把学生的品行问题(德育工作)完全推给了班主任。一些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学生思想品德主要是政治老师的责任,“球”又踢给了政治老师。语文教学就是传授语文知识,这是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目前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在单一的“纯语文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大多考试成绩不错,但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即高分低能;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习目标不明确,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心理脆弱,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容易逃避、退缩;因为缺少生活实践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交流,写作水平很难提高。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它与所有学科的关系密切,与德育的关系更是血肉相连。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把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运用语文知识,更要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地地渗透德育,让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修养。结合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一旦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德育就会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有效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比如,如果使学生懂得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识到国强民兴、社会稳定繁荣则家庭幸福安康,他们就会浑身充满激情,就会像无数的爱国志士一样为祖国的繁荣、社会的发展而努力拼搏,爱国主义就会变成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力量之源,鼓舞、激励学生,使他们兴趣盎然。它还会像一座灯塔,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我有一位同学,他从一个技校生努力成为研究生,从国内深造到国外深造,从一个一般的技术人员奋斗成为今天国内一流的高级工程师。许多外国企业高薪待遇希望他加盟,他不愿意,情愿待在一家民营企业做技术工程师。他说他永远也忘不了十多年前,中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他们朗读《祖国颂》时那动人的情景。这是老师为了激发他们写好《祖国才是我的家》这篇作文,在课堂上激情朗读的一首抒情诗。随后老师还给他们讲了几个感人的爱国故事。因此,语文老师要重视德育与语文教学的渗透,在恰当的时候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自私心理严重,团结协作能力差。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重集体主义教育,那么无论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对语文知识的学习都将是重大失误。有一次我在语文课上开展记诵比赛,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看哪一组的同学最先背完五首诗(必须是每一个人都完成)。我在表扬优胜组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也应该得到表扬,因为我是全班第一个背完的人。”我耐心地说:“老师也观察到了你的确是第一个背完,但你注意到没有,优胜组的同学有许多也是提前完成的。他们在干什么?在帮助同组的其他人,帮他们理解诗的意思,教他们背诵的方法。他们知道他们是一个集体,只有大家一起完成了才是真正的胜利。如果你也能像他们这样,而不是自己背完了坐着玩,老师也会表扬你的。”后来这位同学在一次野炊活动中,为背一个生病的同学把脚磨破了。家长、老师、同学都称赞他。他会心地对我说:“老师,关心别人的感觉真不错!”更可喜的是他的作文越来越有真情实感,过去写作文像挤牙膏似的他,开始喜欢作文了。
尝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甜头的我,更加坚信德育的重要性。每接一届初一学生,在第一节作文课上我都会告诉他们:“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先做好人。”有一次,一位家长找到我,说孩子在家里不听话,动不动就发脾气,家长说什么他都对着干,有时甚至还会开口骂老人。孩子的语文成绩好,喜欢语文课,家长认为我说话他一定听,希望我帮助教育。作为老师,我首先感到惭愧。我在班上布置了一篇题为《家》的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课后,我专门把这位同学请到办公室,针对他的作文和他谈心。因为在他的文章里,他没有把自己在家里的不良表现写出来。我首先表扬他文章写得好,特别是对家庭的重任意识,还建议他文章的素材应该来源于生活,而不是想当然地胡编乱造。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新世纪的“德育工程”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细致地尝试与探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