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运用教材,提高运算素养

2014-10-08吴龙喜

考试周刊 2014年65期
关键词:三位数竖式运算

吴龙喜

《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要求是:在小学第一学段(1—3)年级段中,学生需要体会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如何在教学中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运算教学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阅读苏教版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发掘教材中的内涵,将教材的设计意图通过教学过程更好地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运算意义的理解,掌握数的基本运算,综合提高运算素养。

一、具体教学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意义

具体教学情境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或探究愿望,从而帮助学生生成知识和能力,由教师有目标地引入或创设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问题意识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在小学低年级段中,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各种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会运算的意义。

例如: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中例题。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组成小组,按照“每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的要求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开放的,学生的操作结果是多样化的,比如每人分1支,每人分2支、3支……这时候,教师要求学生把操作中的各种情况记录下来。在这样的具体操作情境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初步感知认识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时候,可能会有剩下的。教师选择“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下1支”这个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说出除法算式:10÷3=3(人),教师追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很快有学生发现“三三得九”,很显然不等于10,教师追问那剩下的1支怎么办?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的感知,学生明白了剩下的部分不够再分一份,所以只能作为余数,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10÷3=3(人)……1(支)。通过这样的具体情境,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有了初步理解,也对余数的认知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验算感知过程中提高运算的水平

验算:就是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验算能够有效地检查出运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培养学生对于运算的结果进行自觉的验算,不仅有助于运算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真负责的态度。苏教版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中明确提出了验算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生关注计算是否正确的心理,积极引导学生对验算进行感知,让他们体会到验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使学生内在生成主动要求验算的心理需要,逐步增强学生对于验算的自觉性要求。

例如:二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第一课中

计算:143+126=?摇?摇 ?摇中,学生通过计数器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计算以后,展示学生的竖式:(图1)

(图1) (图2)

教师提出:算的对不对,怎么才能知道呢?此时,教师告知学生算得对不对,要验算才知道。引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再次展示交换后的竖式(图2),让学生计算。学生计算以后,将两个竖式让学生比较,学生发现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这样可以知道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在计算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发现有学生竖式计算错了,验算结果和计算不一样的情况,及时展示,通过展示错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如果两次计算的结果不一样,则说明至少有一次计算是错误的,感知到验算的必要性。

三、观察判断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方法。

观察和判断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判断,学生基于已有的观察会分析得到正确或是错误的结论。对于运算能力的提高,苏教版教材设计了较多的判断对错的题目,以便让学生获得对运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学中,有必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充分发挥错误资源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运算方法的理解巩固,通过反面教材的剖析,有助于让学生对运算方法获得清晰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练习一第5题中

左起第2、3、4题的计算都是错的,在教学中,放开让学生找一找错在哪里,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改正,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运算方法。像这样的例子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也出现了,这样的例子把计算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呈现出来,用好这些错误的例子对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法有较好的效果。

四、利用迁移学习中促进运算的思维

迁移在心理学上也称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如果学生感悟和意识到所学过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现在的问题,就会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解决问题。在低年级段运算教学中应该积极利用迁移效应,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会的运算知识和经验,直接应用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将已经学过的计算方法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促进对运算层次的提高和掌握。

例如:教学二年级数学54页《退位减》的例题中,在学生列出算式后,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也会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独立计算。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发现“十位上3减8不够减”,提出了疑问,教师鼓励学生: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探索解决。在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想到:“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借一个,那么十位不够减,也要从百位借一个。”利用迁移的效应,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理解掌握了从百位上退位的处理方法,从而化解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一难点。endprint

《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要求是:在小学第一学段(1—3)年级段中,学生需要体会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如何在教学中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运算教学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阅读苏教版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发掘教材中的内涵,将教材的设计意图通过教学过程更好地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运算意义的理解,掌握数的基本运算,综合提高运算素养。

一、具体教学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意义

具体教学情境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或探究愿望,从而帮助学生生成知识和能力,由教师有目标地引入或创设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问题意识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在小学低年级段中,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各种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会运算的意义。

例如: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中例题。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组成小组,按照“每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的要求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开放的,学生的操作结果是多样化的,比如每人分1支,每人分2支、3支……这时候,教师要求学生把操作中的各种情况记录下来。在这样的具体操作情境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初步感知认识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时候,可能会有剩下的。教师选择“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下1支”这个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说出除法算式:10÷3=3(人),教师追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很快有学生发现“三三得九”,很显然不等于10,教师追问那剩下的1支怎么办?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的感知,学生明白了剩下的部分不够再分一份,所以只能作为余数,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10÷3=3(人)……1(支)。通过这样的具体情境,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有了初步理解,也对余数的认知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验算感知过程中提高运算的水平

验算:就是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验算能够有效地检查出运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培养学生对于运算的结果进行自觉的验算,不仅有助于运算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真负责的态度。苏教版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中明确提出了验算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生关注计算是否正确的心理,积极引导学生对验算进行感知,让他们体会到验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使学生内在生成主动要求验算的心理需要,逐步增强学生对于验算的自觉性要求。

例如:二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第一课中

计算:143+126=?摇?摇 ?摇中,学生通过计数器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计算以后,展示学生的竖式:(图1)

(图1) (图2)

教师提出:算的对不对,怎么才能知道呢?此时,教师告知学生算得对不对,要验算才知道。引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再次展示交换后的竖式(图2),让学生计算。学生计算以后,将两个竖式让学生比较,学生发现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这样可以知道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在计算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发现有学生竖式计算错了,验算结果和计算不一样的情况,及时展示,通过展示错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如果两次计算的结果不一样,则说明至少有一次计算是错误的,感知到验算的必要性。

三、观察判断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方法。

观察和判断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判断,学生基于已有的观察会分析得到正确或是错误的结论。对于运算能力的提高,苏教版教材设计了较多的判断对错的题目,以便让学生获得对运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学中,有必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充分发挥错误资源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运算方法的理解巩固,通过反面教材的剖析,有助于让学生对运算方法获得清晰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练习一第5题中

左起第2、3、4题的计算都是错的,在教学中,放开让学生找一找错在哪里,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改正,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运算方法。像这样的例子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也出现了,这样的例子把计算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呈现出来,用好这些错误的例子对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法有较好的效果。

四、利用迁移学习中促进运算的思维

迁移在心理学上也称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如果学生感悟和意识到所学过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现在的问题,就会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解决问题。在低年级段运算教学中应该积极利用迁移效应,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会的运算知识和经验,直接应用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将已经学过的计算方法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促进对运算层次的提高和掌握。

例如:教学二年级数学54页《退位减》的例题中,在学生列出算式后,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也会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独立计算。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发现“十位上3减8不够减”,提出了疑问,教师鼓励学生: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探索解决。在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想到:“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借一个,那么十位不够减,也要从百位借一个。”利用迁移的效应,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理解掌握了从百位上退位的处理方法,从而化解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一难点。endprint

《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要求是:在小学第一学段(1—3)年级段中,学生需要体会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如何在教学中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运算教学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阅读苏教版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发掘教材中的内涵,将教材的设计意图通过教学过程更好地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运算意义的理解,掌握数的基本运算,综合提高运算素养。

一、具体教学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意义

具体教学情境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或探究愿望,从而帮助学生生成知识和能力,由教师有目标地引入或创设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问题意识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在小学低年级段中,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各种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会运算的意义。

例如: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中例题。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组成小组,按照“每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的要求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开放的,学生的操作结果是多样化的,比如每人分1支,每人分2支、3支……这时候,教师要求学生把操作中的各种情况记录下来。在这样的具体操作情境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初步感知认识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时候,可能会有剩下的。教师选择“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下1支”这个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说出除法算式:10÷3=3(人),教师追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很快有学生发现“三三得九”,很显然不等于10,教师追问那剩下的1支怎么办?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的感知,学生明白了剩下的部分不够再分一份,所以只能作为余数,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10÷3=3(人)……1(支)。通过这样的具体情境,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有了初步理解,也对余数的认知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验算感知过程中提高运算的水平

验算:就是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验算能够有效地检查出运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培养学生对于运算的结果进行自觉的验算,不仅有助于运算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真负责的态度。苏教版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中明确提出了验算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生关注计算是否正确的心理,积极引导学生对验算进行感知,让他们体会到验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使学生内在生成主动要求验算的心理需要,逐步增强学生对于验算的自觉性要求。

例如:二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第一课中

计算:143+126=?摇?摇 ?摇中,学生通过计数器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计算以后,展示学生的竖式:(图1)

(图1) (图2)

教师提出:算的对不对,怎么才能知道呢?此时,教师告知学生算得对不对,要验算才知道。引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再次展示交换后的竖式(图2),让学生计算。学生计算以后,将两个竖式让学生比较,学生发现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这样可以知道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在计算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发现有学生竖式计算错了,验算结果和计算不一样的情况,及时展示,通过展示错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如果两次计算的结果不一样,则说明至少有一次计算是错误的,感知到验算的必要性。

三、观察判断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方法。

观察和判断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判断,学生基于已有的观察会分析得到正确或是错误的结论。对于运算能力的提高,苏教版教材设计了较多的判断对错的题目,以便让学生获得对运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学中,有必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充分发挥错误资源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运算方法的理解巩固,通过反面教材的剖析,有助于让学生对运算方法获得清晰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练习一第5题中

左起第2、3、4题的计算都是错的,在教学中,放开让学生找一找错在哪里,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改正,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运算方法。像这样的例子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也出现了,这样的例子把计算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呈现出来,用好这些错误的例子对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法有较好的效果。

四、利用迁移学习中促进运算的思维

迁移在心理学上也称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如果学生感悟和意识到所学过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现在的问题,就会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解决问题。在低年级段运算教学中应该积极利用迁移效应,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会的运算知识和经验,直接应用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将已经学过的计算方法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促进对运算层次的提高和掌握。

例如:教学二年级数学54页《退位减》的例题中,在学生列出算式后,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也会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独立计算。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发现“十位上3减8不够减”,提出了疑问,教师鼓励学生: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探索解决。在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想到:“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借一个,那么十位不够减,也要从百位借一个。”利用迁移的效应,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理解掌握了从百位上退位的处理方法,从而化解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一难点。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位数竖式运算
竖式趣题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摆三位数
竖式填数
积是三位数还是四位数
有趣的运算
摆三位数
错误的竖式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三位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