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剧的发展与创新

2014-10-08乔玲

新闻爱好者 2014年9期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剧创新

乔玲

【摘要】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剧的发展遇到了新的问题,目前,广播剧的发展举步维艰,在媒体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生存下去、如何更好地适应观众的需要,是我们广播剧人不得不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广播剧市场发展的现状,剖析广播剧衰落的原因与发展的契机,论述了广播剧要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剧;发展;创新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受到很大的冲击,广播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以致一度出现尴尬的局面。社会科学院研究新闻的专家时统宇谈到广播的境遇时曾说道:“提起广播那点事吧,整天就是卖药,然后放点流行歌曲,情啦,爱啦,没完没了,好不容易有个节目,两个人在那里瞎聊,到了晚间,一个没有结婚的小姑娘跟大伙儿谈心,她说的那些话呀,我这个结过婚的都脸红,可这个小姑娘的节目还挺火。”专家说的可能有点片面,但他也多少道出了广播发展的窘境。“大河里没水,小河里干”,广播整体的发展尚且如此,那么作为广播节目之一的广播剧的发展,也是可想而知,节目交易与市场运作的不成熟,专业创作人才和队伍的匮乏,以及资金资本的短缺等等,这些都使广播剧的创作与发展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

曾几何时,广播剧一直是人们的最爱,现在仍有很多人怀念多少年前每天下午都在听中央台的广播剧,有的听众还告诉我能记住胡培奋导演,跟我说那时候的广播剧真好听,可是现在听不到了。是的,广播剧离人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遥远,广播剧播出时间在压缩,节目的听众也在锐减。也有铁杆广播剧听众托朋友找到我,看能不能录一些以前的广播剧回家听。很遗憾,别说录了,就是以前的机器都淘汰了,现在就是有一些以前的广播剧录音,也是用的专业带,在库房里睡大觉了。

我们相信,当今文化多元的社会里,广播剧应该有它存在的价值,三网融合的新媒体环境,对传统的广播剧自然产生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但挑战也是机遇,压力也是动力。那么,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剧的发展和创新之路又在哪里呢?

一、广播剧市场发展的现状

“如果我们把广播剧的发展看作是整个生命的历程,那么就是从孕育出生到走向终极的每一步,都是在珍惜中发展,我们在珍视生命、关爱健康的同时,将如何面对那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而不失去人的精神尊严来对待广播剧,作为广播剧人我们任重而道远……”套用毕淑敏《拯救乳房》里的一段话,来形容我们广播剧的现状非常贴切。

广播剧是一种听觉艺术,它是靠听觉手段(语言、音乐和音响)来调动听众的想象力,参与艺术的加工与创造,从中获得特殊的艺术享受。广播剧还能够在展开情节时获得更大的时空自由。但同时,广播剧因为只能通过听觉手段来表现,所以它又不宜表现人物众多的场面、复杂而多头绪的情节,要求故事线索单纯清晰,剧中的人物和情节集中。

广播剧在我国已经过了80多年的发展,一度也曾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广播的功利性越来越强,这也直接导致我们的广播剧创作极度缺失。于是,作为广播电台传统文艺节目形式,广播剧在现阶段表现出一定的传播疲态,节目播出效果受到影响。同时,不具备直观视觉感受的缺点和广播传播本身的局限性,这些都导致了广播剧传播范围小,受众少,影响力变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逐渐走向衰落,使广播剧的发展直接面临生存难题。

1.广播剧的制作成本与其他节目比较相对过高

这几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媒的多样化,传媒渠道的差异化,信息传播越来越低成本化,而广播剧因制作成本相对过高,开始步入低谷。就广播来说,有些节目,一两个主持人,请个嘉宾聊天,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或者拿一篇报纸、杂志上的文章说说。一本杂志就可以做很多期节目。还有的就更简单了,直接从网上下载点内容。广播剧是广播文艺乃至整个广播品种中最具生命力的,它有语言、音乐、音响,而且恰恰这种集合体能够把广播的长处、特点充分地显现出来,因而感染力非常强。做两部广播剧通常要几万元,相比之下制作成本偏高,这是制约广播剧发展的最大阻碍。

2.优秀剧目少,播出时间受到影响

现在很多电视台都是靠电视剧创造效益,但是电台能依靠广播剧创造效益吗?电视剧一年能有几千部,广播剧的产量一年能有多少?中国广播剧很难拯救电台。就拿我们台来说,没有专门的广播剧时间,在设置节目表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广播剧的播出时间。我们播出的广播剧都是其他节目和频道的空闲时间,很难赶上黄金时段。还有的是一些因为把关临时撤下的时间,让广播剧作为填补时间节目而播出的。每年如果把广播剧学会推荐的那些精品广播剧安排播出,能播出多少天?播不了多少天,播出必定要占据时间。时间资源的短缺造成了我们播出广播剧的被动。

3.原创剧本少,演员缺乏,限制了广播剧的发展

长期以来,广播剧的原创作家很少,很多广播剧剧目都是传统剧和老故事。地方作家写广播剧的概率几乎是零。作为地方电台要录制广播剧想找演员当然是本地的演员,可是本地的话剧演员由于收入低,很多话剧编剧、演员人才都涌向了影视,甚至一去不归。由于他们在北京文艺演出的频繁和影视的红火,让地方话剧团的凝聚力降低,很多演员都是以打游击的方式一边演影视,一边排话剧,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电视剧养家,话剧养心,在郑州只能饿死”。可是我们要录制高水平的广播剧没有演员,只能到北京去请演员,这无形中增加了成本的投入。[1]

二、广播剧衰落的原因与发展的契机

1.广播剧衰落的原因

广播剧才诞生不到百年,虽然不能与中国的戏剧相比,但是在广播界也是元老级的节目形态了,为什么造成近些年的衰落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有这样几点:

一是社会技术变革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手段的不断运用,包括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使广播剧在其载体上处于落后状态。二是广播剧本身的局限性与质量的下降。广播剧没有画面,只用声音带来的表现力不够,表现形式不能满足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需求,受众群体越来越老龄化并逐渐减少。广播剧的声音有时候不能充分表达情节的发展,使受众理解有难度。可选择性不强,受众也不能自主选择。同时,商业化、娱乐化的泛滥,造成了社会的浮躁和粗制滥造,使广播剧的艺术水平和艺术质量下降。三是广播剧的主创人员错误性理解评奖,忽视广播剧的艺术形式,选材上没有脱离高调的宣传。很多广播剧的创作就是为了拿一个什么奖,忽视了受众,受众也不会买你的账。四是广播剧市场运作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节目交换交易的市场,也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桥梁作用。endprint

2.广播剧发展的契机

广播剧和所有的戏剧一样,成功在于一剧之本。回顾广播剧的历史,很长一段时间是眼睛向外,电台业内的专职编剧可谓凤毛麟角。十年磨一剑,近年来,广播剧界已经逐渐形成了一股潜在的创作力量,很多广播剧人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敢写、会写剧本了。这种令人欣慰的现象在全国很多电台都有,而且出现了很有实力、很具专业水平的编剧、导演、制作人、编辑和演播人员。发展广播剧,不排斥外援,同时要重视自身的力量,拓展广播剧人的发展空间。营造大环境,多给好机会,人才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自己的广播剧创作队伍更具有奉献精神和创作热情,他们熟悉广播剧业务,出手快,成功率高。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有人主张,广播剧应当搞通俗的、浅显的、娱乐的、无厘头的、搞笑的,广播剧走这条路绝对不比娱乐节目差。对此,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制作中心总监王锐则表示:“相对于市场而言,现在中国的广播剧更需要的是责任。”广播剧的发展,需要广播人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打开思路、不断创新广播剧的内容和形式,只有跟上时代的节拍,提高双重效益和协调机制,才能占领受众市场。[1]

三、广播剧的融合发展之路

广播剧不会消亡,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消亡,那么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也要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对此,广播剧界的同仁们进行了很有益的探索。

1.广播与网站的融合

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各个广播电台都建立了自己的媒体网站,广播剧应充分利用本媒体的网站,推介广播剧,加强与受众的互动。而在更高层级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也建立了广播剧专门的网站,打造中国第一广播剧门户。网站不断发布广播剧市场信息、产品推介、质量监督、运销服务、售后服务和管理仲裁等。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向各地的广播剧创作和编播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和产品推介服务,提供全国各地包括新制作的优秀广播剧的目录、简介,以及策划一些五彩缤纷的广播剧推介活动,以此把广播剧的交易再向前推进一步。现在全国很多电台办的广播节目中,大多定位雷同、产品雷同,是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产业结构。其实,作为地方电台,希望能够实现以广播剧评奖与制作为核心的专业化分工,以及以广播剧资源利用为纽带的专业协作,从而使国内广播剧通过成熟市场跨区域经营和流动,使国内最广泛地区的听众收听到最好的广播剧,进而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最广泛的社会效益。[2]

经营好网站,实现广播网站的融合,最关键的还是看人流量和点击量。如果我们把行业内的这个广播剧交易和推广,最终做成向单个用户(即听众)推广的话,也就是把有限的目标人群无限扩大,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盈利模式来运营了。我觉得,作为广播剧第一门户网站,对电台和听众两个终端都要涵盖到。通过网站功能设置,解决第一终端业务职能,比如像现在网站的广播剧评比、推广交易,这个很容易实现。而我们的核心其实是听众,如果能抓住听众,那我们就可以进行盈利化经营。

经济效益还是在点击率上。新版的广播剧播发器,聚合全国各个电台的广播剧,前期免费向听众推广,后期实行会员制度,适当收费。另外,通过博客和播客来广集民间广播剧。比如学校、团体等,网站上开辟会员通道,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也可以吸纳民间会员,扩大推广对象。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的门户网站经营要实现多方共赢。对于研究会,得到的利益很明显,可谓名利双收;对于会员,也就是地方台,可以设立地方专区,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帮他们做广播剧的推广;对于听众,可以参与其中,当然也可以有经济效益。

2.微广播剧的创新实践

目前,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传播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微广播剧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合多家媒体,已经举办了几届微广播剧的大赛,效果很好。

微广播剧大赛,是通过微剧的制作、评选、展播,吸引当代年轻人对广播剧的关注和兴趣,并与受到网民欢迎的微博形态相呼应,在网络上做音频传播,继而还可以通过DIY,吸引网民为音频配套贴图,达到传统媒体广播和新型媒体微博的有机融合。

微广播剧在网络上有很高的转发量,这种大范围点对点的传播,给广播剧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是寻求和开拓广播剧市场、走市场化道路的可喜尝试。对于推动中国广播剧的创新与发展,探索网络时代广播剧艺术的表现方式和传播途径,满足广播剧爱好者多方面的收听要求,吸引和扩大广播剧制作者队伍,更好地扩大微广播剧的社会影响,探索广播剧的市场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微广播剧的主要特点有:1.主题更具时代性。以当前时代话题为主题,以微剧的艺术形式,多侧面地描写了发生在当代中国的生动鲜活的人和事,或可歌可泣、或发人深省,是当今时代精神的一个缩影。2.作品时长更贴近实际。为了更加贴近移动通信受众的实际需求,广播剧作品时间改为不少于3分钟,不超过5分钟。3.力求融媒体传播效果最大化。微剧是最早实现融媒体传播的广播剧品种。还可以通过手机扫二维码,及时收听微剧,在广播剧界是个创举,同时微剧也适合车载环境下的碎片化播出和收听,更适合网络传播。

总的来说,市场经济将广播逼向了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地,其中以广播剧所受的影响最大,因为其下滑的趋势让它在仅有的广告争夺战中不仅输给了卖药时间,更输给了快餐类节目。广播听众群的年老化、农村化的特点,使其受众的实际收听力和消费能力大打折扣,吸引广告成为广播剧生存的底线问题。对于受众而言,目前广播剧最重要的不是几分天下、群雄逐鹿,而是共同培养中国受众收听的习惯,让收听成为一种自然而理性的行为。当新闻类节目和快餐类节目无限挤压人们的收听时间时,我们作为广播剧人只有形成合力,因地制宜,走进市场,共同发展,才能发挥广播剧欣赏性、艺术性的优势。[1]从这些新闻类和快餐类节目不屑为之或者无力为之的地方入手,让广播剧再创辉煌。对于广播剧市场运营而言,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受众想听而不得,而是淡忘,在媒体竞争日益刺刀见血的今天,淡忘就意味着被市场抛弃,从淡忘的边缘崛起,让受众认识到在快餐类节目、戏曲类节目两分天下的今天,广播剧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广播剧走好融合发展之路,广播剧事业就能够薪火相传繁荣昌盛,广播剧的艺术之树也才能枝繁叶茂常绿常青!

参考文献:

[1]刘悦.广播剧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出路[J].中国广播,2009(5).

[2]王晨.关于“买”广播节目的思考[J].新闻前哨,2004(10).

(作者单位:郑州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张红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网融合广播剧创新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