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尝试
2014-10-08池邦艳
池邦艳
摘 要: 创新即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创造性思维教学是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尝试,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热情;培养学生质疑勇气和质疑能力;培养学生深入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问题;从不同理论体系中寻找灵感等角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
关键词: 创新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创造性思维教学
《辞海》对创新的解释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陈龙安指出“创造力是指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性,通过思维过程,对事物产生分歧性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其结果不但使自己还使别人获得满足”,这一定义说明了创造力包含“思维的”、“独特”、“新颖性”等方面,包含“结果不但使自己还使别人获得满足”的社会现实性、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性意义;还表明创新要在“支持的环境下”才能实现,而“支持的环境”则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的方向。“创造性思维教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教师在一种支持性环境下,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以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热情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其特别强调兴趣在学习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模仿是一种激励动机的方法,学生通过模仿他所崇拜的人的行为、观点和价值观获得学习”。“事实上,你对所教的学科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热情会传染给你的学生。因此,如果你对学科表现得有兴趣和兴奋,那么学生会被传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保持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热情。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不受学生欢迎,原因有很多方面。一方面是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另一方面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课堂说教味太浓,板着面孔说话不近人情,个人和课堂缺少吸引力。除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外,教师还应了解应然和实然之间的矛盾。如讲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学们会觉得这一内容和当下一些党员的言行不一致,如果老师不允许学生讲现实的问题,学生自然觉得思想政治“太假”了。如果老师讲清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全体党员“应当”这么做的,而党员的实际行为不可能完全按党的要求,特别个别党员的贪赃腐化问题是和中共的党性完全不符合的,是我党极力反对的,我党自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态势已说明了这一点。那么学生不仅不会觉得我们在说教,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培养学生质疑勇气和质疑能力
理学家朱熹提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质疑示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敢想象一个唯唯诺诺的教师能培养出有质疑精神或者创新勇气的学生。当然,思想政治工作者担负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所以不可失去应有的立场,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以为教师一定要分清政治思想立场和思想政治学术研究的区别。学术研究没有禁区,思想政治立场则是不可动摇的,不能用宗教式的讲解解说马克思主义,而要用学术的眼光研究马克思主义。同时质疑勇气和能力不仅来自于教师的示范作用,还来自于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人的创新是鼓励出来的,而非教出来的。对于学生不符合成见的观点,不能当头棒喝,而要鼓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论断。在这一观点的学习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推理能否检验真理?如果不行那么数学证明还有意义么”;“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能用实践加以检验?理论物理学关于宇宙的起源理论能证明么?如果不能还是真理么?如果不是真理学习它又有什么意义”。学生的疑问深刻又有很强的针对性,笔者先不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加以评价,而是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形成自圆其说的看法。高质量的质疑勇气和质疑能力是引领学生走向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政治课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学生不可能在上述理论上有所创新,但是可以通过学习理论创新的一般方法提升理论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关注时代的发展脚步,密切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时代的发展、社会实践的进步是推动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
学习了《政治生活》后,有一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深入了解了本村村民自治情况后发现了几点问题,村民在选村主任时,存在一定的贿选问题;宗族观念左右选取;个别地方出现村霸当选村主任的情况。村主任在村事务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以权谋私、办事不公、贪污腐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提出政府应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加大对村委选举和日常管理的监督;基层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要由不同宗族的人担任,以更好地起到对村干部的监督作用等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意见。
在学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时,笔者让同学思考是什么决定了一只蜂的幼虫长成一只蜂王、雄蜂或者工蜂?然后请有条件的同学深入养蜂场了解蜂王的选育过程,最后提交报告。通过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雄蜂是由没有受精的蜂卵发育而成的,蜂王和工蜂的蜂卵没有区别,只是幼虫的食物不同而已。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学生了解到成为雄蜂是由内部矛盾决定的,而长成蜂王还是工蜂则由外部因素(即是否喂食蜂王浆)决定。因而学生提出“在一定情况下外因也可起主导作用,也可以是事物发展的根据”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论证自己的思维成果。
深入现实社会生活发现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论证是思想政治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根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应教会学生从不同理论体系中寻找灵感,在不同思想对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当代最先进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然要吸收其他人类的文明成果。在不同理论体系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性成果是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当下《经济生活》中的很多理论成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吸收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量化研究方法。所以教育学生不用同一个角度而用多角度认识问题,学生在理解和取舍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是培养学生政治学科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如教授《政治生活》中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时,引入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唐太宗的“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的“公仆”理念。同时从西方“社会契约论”角度理解为“人民服务”还在于人民通过税收等形式付出一定的代价,而作为这一代价的获得者政府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回报,所以政府“为人民服务”只是在履行一个有偿合同,即契约;从而理解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思想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事例虽然不能产生理论创新,但是使学生在更厚重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对“为人民服务”的独到理解,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学会了利用多种不同思想体系进行思想创新的基本方法。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还应当鼓励学习“异己”的东西。创新思维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只有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学生才可能有相对活跃的思想,以此为基础,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才可能有所创造。
高中教育缺乏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如何解决它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这一命题如此艰巨,笔者只是对自己的尝试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参考文献:
[1]陈龙安著.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0.
[2][美]Kenneth D.Moore.陈晓霞,李剑鲁,等译.中学教学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