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2014-10-08张建忠
张建忠
摘 要: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采取恰当的评价措施,改进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评价措施 教学方法
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参与积极性才会提高。因此,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营造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的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保护,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1.让学生“进入”课本中的练习题。
我在让学生练习时,喜欢让学生把题目中出现的人物当做自己。因为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这道题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感觉更亲切。
2.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课上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利用学生好动及好胜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数学游戏、竞赛抢答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三、激励评价措施要恰当,并且多样化
高效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我在教学中对学生所采用的激励措施如下:
1.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经常表扬。
不论谁在学习上有优点,哪怕只是很细微的,我都不吝啬表扬。比如学生的作业字迹工整了,口算速度快了,举手多了,或解题的方法新颖,我都会及时进行表扬,这样学生才有更强的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战。
2.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幼,往往对物质奖励更喜爱。我就常常画些小图片,制作一些头饰胸饰,表示对他们的肯定。
3.把个人荣誉和集体挂钩,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
每个小组都有一架模拟的“梯子”,“梯子”的顶端是一面小红旗,哪个小组的成员有进步,他们小组的梯子上就会多一个脚印。哪组最先攀上梯子就获得胜利。学生很喜欢这种奖励措施,谁都想让自己的小组快速爬到最高处,摘得小红旗。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高效课堂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展示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购买各种小吃、水果各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指出: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地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生活中。
3.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敏捷,迸发出创新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有待开发。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其次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练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拓展。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教育观念,通过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