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形象美初探

2014-10-08胡克莉

校园英语·中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英译古诗词

胡克莉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构成中国古诗词美感的重要元素就是其中所描绘的种种形象,从某种角度上说,古诗词的翻译实际上就是形象的翻译。本文将古诗词分为山水诗和人物诗两大类,分别就其中的形象塑造做了初步的分析,并对其中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索,以使得原诗中塑造的美感再现,译文读者能够得到美的体验。

【关键词】古诗词 英译 形象美

一、 引言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一直吸引着众多国外学者的注意。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如何做好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成为广大译者的需要和追求。古典诗词与小说等文体不同,诗词有着语言精练和篇幅简短的特点,有着特殊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其中的形象也主要是通过创造优美的意境来实现。即使是叙事长诗,它也没有像小说里那样细致地进行景物或者人物描写,而是用凝练的、生动的语言来塑造形象。由此可见,从古诗词中形象的重要性出发,译者在进行古诗词的翻译处理时要尽量地再现形象美,进而让古诗词的译文读者能够得到更好的审美体验。

二、 古诗词中形象的美学体现

形象的本义,是指事物或者人物的形体外貌,有声、有色、有形状,中国古典诗词总是生动地运用各种形象给人们带来艺术的感染。“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千百年来为人所称颂,原因在于诗人巧妙地用“绿”字创造了生动鲜明的春风的形象,给人以一种浓郁的美的享受。“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简单的“闹”字将春杏怒放,富有动感的艺术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正是这样种种美妙鲜活的形象使得这些诗句经久不衰,毫不夸张地说,这些美丽地形象就是诗词的生命所在,是美的凝结。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古典诗词的翻译就是对原诗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的再现。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着重把握好原诗中的形象美。译者要运用形象化思维,仔细揣摩作者思想感情,尽力译出原诗具有美学意义的艺术形象,使译文读者能够进入原文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美感享受。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征,它们的词义内涵和表达习惯差异很大,译者只有具备高度的理解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熟练的语言驾驭能力,才能实现两种语言之间形象的完美转换。

三、 古诗词英译中的形象美分析

诗的本质,就是表现形象的美,探讨如何再现古诗词的美,就要从形象美的重构着手。笔者拟从美学的感受出发,探索中国古诗词中的千姿百态,通过翻译手段在译文中重构具有美学价值的形象,以此唤起译文读者对原文审美价值的感受。由于古诗词中的形象不计其数,笔者将从两类最常见的形象去分析和探讨。

1.山水诗中的景物形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山水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山水诗作为独立的诗歌流派和完整的艺术形式是在南宋朝时期,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山水风景,再现自然美,创造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的结合,借此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山水诗是山水田园美景在艺术上的再现,具有极强的艺术的感染力。

众所周知,山水诗是描写景物形象的文学形式,如果只是平铺描写,不免流于平淡,许多山水诗的佳作正是运用了特殊的手法,即使用动词,让景物形象“活”了起来,才彰显出语言的特别。在很多山水诗中,动词常常充当“诗眼”的角色,能够把诗作的神采意韵生动地表现出来。动词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抽象的概念物化,即形象化。正是用了这样的手法,许多诗人都用神奇的动词刻画出了各种栩栩如生的美妙形象。下面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为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如下:

Visitors here trample the lichen,

It is shameful the clog marks everywhere.

I knock at the gate for a long time,

But no one is home to welcome me.

How restless the spring colors are!

The garden gate simply cannot shut them in.

A red apricot reaches over the wall,

With a branch full of blossoms.

原诗中,诗人写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运用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的手法,把浓郁的春色写得春意盎然,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全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仔细品读可以看出,后句的“关”与“出”就是全诗的“诗眼”,让人感受到春天到来之际,杏花盛开的浓烈的生命力,浓郁的春色就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满人间,彰显出一种蓬勃的力度。在英语中,很难找到这样简洁又极具形象表现力的动词,因此,译者不妨译为相应的词组,这样既不影响原诗通过动词极力塑造的形象美感,又能让译文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原文中强烈的情感。

2.人物诗中的人物形象。在中古典诗词中,有很多作品不是通过写景,而是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来达到写作目的的。诗人采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勾画出人物的思想和意态,以此深化作品的意境,这样的诗作就被称为人物诗。从唐代开始,人物诗逐渐成为诗歌领域的一束绚丽,许多雅士在此塑造了大量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不但唤起读者的丰富联想,还把读者带入了浓烈的诗意之中,使其获得极大的美感体验。

在古典诗词中,塑造人物形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诗词短小的篇幅和严谨的格律的要求,无法做详细具体的陈述。通常,诗词中人物的肖像动作描写,贵在表现人物的神情意态,这样的描写通常只用一两个关键的形容词就实现了,这也是汉语精粹的一种表现。形容词是汉语各类词语的一种,诗人往往注重选择最精妙、最形象的形容词,让诗中的人物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获得丰富的美的享受。对于这些对人物形象塑造起着点睛作用的形容词,译者在翻译中要努力找出英语中最合适的词。下面以白居易的《卖炭翁》中的部分诗句为例: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译文如下:

His face streaked with dust and ashes, grimed with smoke,

His temples grizzled, his ten fingers blackened.

The little money he makes is hardly enough

For clothing for his back, food for his belly;

But though his coat is thin he hopes for winter——

Cold weather will keep up the price of fuel.

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塑造饥寒劳苦的卖炭翁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古代宫市的黑暗,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诗人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于塑造卖炭翁的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苍苍”、“黑”等形容词的运用,形成鲜明的颜色对比,一方面勾画出老翁的年迈体衰,另一方面展示了其生活的艰辛。翻译时,译者需要恰当地选择词来替换原诗中的形容词,展现出这种通过鲜明对比塑造出的生动形象。上面的译文中,“苍苍”和“黑”被译为grizzle和blackened,凄凉艰辛的老翁形象得以再现,使译文读者的情感得到震撼,与诗人产生共鸣。

四、 结语

艺术都是美的,中国的古典诗词更是美的结晶,构成这种艺术的美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的形象要素是关键因素。形象就像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因此尽力再现原诗中的各种美的形象就成为译者的中心任务。在翻译古诗词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感知原诗中描绘的具体形象和形象中蕴含的美感,并将之通过译文语言表现出来,这样的译文才能激发译文读者的想象,从而进入诗中的艺术境界获得对其中艺术形象的美感体验。总之,译者应该努力挖掘和重构古诗词中的形象美,让所有的译文读者都能够一睹中国古典诗词中绚丽多姿的神采和风韵。

参考文献:

[1]王守义.唐宋诗词英译[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杨宪益.古诗苑汉英译丛·唐诗[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3]许渊冲.中译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英译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