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教练:教师的新角色

2014-10-08王伶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中学生

王伶俐

〔关键词〕心理教练;中学生;心理干预

2005年春,笔者在某校刚担任初一(3)班班主任兼英语教师。一天中午,笔者发现自己班里的几名学生抬着一张书桌从教学楼前经过,上前询问后得知,班里的小Z同学决定退学,打算到外地去打工,同学们在帮她把桌椅搬回家(该校位于欠发达地区,学生上课用的桌椅由学生从家中带来)。笔者不愿让自己的学生小小年纪就辍学外出打工,便让小Z先留在学校,等自己了解了实际情况后再与小Z一起商量是否应该退学。小Z虽不以为然,但碍于笔者的颜面,勉强留了下来。

笔者最初认为小Z要退学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家中经济困难;其二,学习成绩不好,产生了厌学心理。但经过调查后,笔者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小Z的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收入稳定;小Z的学习成绩虽然不够理想,但在班级里处在中游略微偏下的水平,并未达到学习吃力的地步;近期,其家中也无重大变故。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决定离开充满彩虹般绚烂色彩的校园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据小Z的家长和同学介绍,小Z性格内向、羞赧,不善沟通,与同学交往少,课堂上从不与教师互动,被点名回答问题时声音细若蚊鸣,在教师和同学面前总是低着头……至于小Z为什么要退学,家长和同学们也想不明白,劝说过多次都未奏效。

综合分析小Z的外在表现,笔者认为其过于内向、自闭、自卑,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决定试一试用心理干预技术对小Z进行心理疏导,争取打开小Z的心结,即使最后不能将其留在校园,也不希望她带着心锁踏入社会。具体心理干预的过程如下。

一、晤谈

笔者将小Z约到自己的宿舍进行晤谈,期望通过晤谈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改变其错误的认知;此外,借此建立与其进行良好沟通的

渠道。

1.确定晤谈方式

晤谈分为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两种方式(见表1)。结构化晤谈比较容易操作,可以事先拟定晤谈提纲,并按提纲内容依次讨论即可;非结构化晤谈不能事前拟定晤谈提纲,为了保证晤谈过程融洽、流畅、不冷场,接谈者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详细了解受谈者的兴趣、爱好、平时关注的事物,从而掌握多个交流过程中的兴奋点,引导受谈者积极发言、积极沟通。为了拉近与小Z之间的距离,使其更容易打开心扉,笔者选择了非结构化晤谈方式。

2.与晤谈对象同化

晤谈过程中,接谈者要积极寻找自身与受谈者之间的交集,使自己与晤谈对象同化,这样更容易消除受谈者的戒备心理,更容易让受谈者将自身真实的想法向接谈者倾诉。

笔者在晤谈过程中,抓住自己也曾与小Z一样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共同点,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小学、初中时都曾留级,小学时还曾因为成绩差被老师嘲笑,并因此在心中留下阴影(小学老师曾嘲笑自己成绩差还穿新衣服,导致笔者在小学阶段再也没有穿过新衣服上学)的往事。

小Z听到自己一直崇敬的老师竟然也曾是“差生”,甚至还留过级,表示很惊讶,对于老师能向自己吐露当年的“囧事”表示感动,尤其听到老师作为“差生”受到的种种委屈和痛苦的感受时特别有同感,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共鸣,于是小Z也放下往日的羞赧,开始向笔者述说自己的境况。

小Z当时13周岁,家中条件尚可,但父母均偏爱小Z的哥哥(在当地重点高中读书,成绩优异)。父亲在外地务工,很少过问小Z的生活和学习;母亲留在家中照顾小Z的生活,但总是拿小Z与其哥哥进行比较,并骂小Z笨、成绩差、是家中的累赘,让小Z感到自己在家中一无是处。在学校,小Z因为成绩一般,不受老师的关注,同时由于内向、不善沟通、与同学交往少,在同学中也逐渐被边缘化。因此,小Z非常自卑,认为自己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学校都是一个失败者,自己在这里没有任何前途,与其再这样耗下去,不如到外面闯一闯,或许境遇会好一点。

3.倾听

晤谈过程中不要轻易打断受谈者的倾诉,更不要急于否定受谈者言语中的逻辑、情理错误。因为晤谈最基本的目标是让受谈者打开心扉,草率的否定会让受谈者产生挫折感,进而再次将自己封闭起来,这对后续的心理疏导工作将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笔者听了小Z的讲述后很理解小Z的感受,但小Z言语中颠倒因果的逻辑错误也十分明显。小Z内向、自闭、自卑是其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如果其自身不作改变,仅寄希望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她的境况怎么可能会发生好转?更何况一个13岁的小女孩真的能面对比学校更复杂的社会?

为了不让小Z产生抵触情绪和自我保护意识(自我封闭),便于后续心理干预手段的实施,笔者没有马上对小Z的想法进行反驳和纠正,而是告诉小Z,老师理解小Z的处境,但既然小Z将问题告诉了自己,小Z的问题就变成了老师和小Z两个人共同的问题,又因为这个问题很复杂,老师也需要时间好好去琢磨和想办法,所以小Z要给老师一些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在两个人共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前,小Z要继续留在学校,同时充分信任老师,听从老师的安排。对此,小Z欣然接受,也认为理当如此。

二、诊断

晤谈结束后,要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问题诊断。首先根据学生的问题症候确定其存在的关键心理问题;然后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身四个维度来诊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强化因素(见上页图1)。

三、设计心理疏导方案并实施

完成诊断后,就要着手设计心理疏导方案。在此过程中会用到一些具体的心理干预技术,其中最常见心理干预技术有两类,分别是认知疗法(包括列举认知歪曲、检验假设、认识自动思维、三栏笔记法等认知技术)和行为疗法(包括等级任务安排、日常活动计划、掌握和愉快评估等行为技术),这些心理干预技术的详细操作方法有很多书籍中有专门介绍,教师们经过简单的学习和训练即可掌握,本文不再作进一步的说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常各种心理干预技术会交叉配合使用。

针对小Z的实际情况,笔者设计了三个层面的心理疏导措施。

第一个层面,采用“检验假设”“列举认知歪曲”等认知技术,纠正小Z已产生的错误认知。

制订方案后,笔者又多次找小Z进行晤谈并实施心理疏导,针对小Z认为“我学习成绩不好,以后肯定一事无成,别人都看不起我”的想法进行了假设检验,以笔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这样的假设是错误的(笔者小学、初中时成绩不好,但始终不放弃,经过不断的努力,作为“差生”不但考上了高中和大学,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还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对于小Z母亲不疼爱自己、厌弃自己等歪曲认知进行了剖析,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帮助小Z发现母亲对她的责骂其实是恨铁不成钢式的爱,小Z将母亲对自己的所有数落、牢骚都看成对自己的轻视和刁难,这其实是一种认知自动思维,是对母亲的下意识的误解……

通过多次心理疏导和心理按摩,小Z对自己、家庭、亲人在认识上有了一定的改观,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母亲和家庭充满误解,也不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前途渺茫。

第二个层面,采用“等级任务安排”等行为技术帮助小Z树立自信心。

笔者从自己讲授的英语课程入手,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为小Z设计了一组任务(见表2),在给予全力支持的情况下让小Z稳扎稳打、逐项完成她自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过难度跃升式的行为实践,小Z获得了比认知疗法更深刻的心理体验。在一次次经过自己的努力收获成功之后,小Z彻底改变了对自我的歪曲认知,恢复了自信,退学的念头也在不知不觉中消退。

第三个层面,消除外部催生和强化小Z心理问题的各种客观因素。

为了辅助和巩固心理疏导的成果,除了对心理疏导对象内在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外,对心理问题外部的诱发因素和强化因素也要及时予以消除。

笔者与小Z的母亲取得了联系,向其叙述了小Z的情况,希望家长能够改变教育方式,不要拿小Z与其兄长进行比较,要多看她的优点和长处,给予小Z更多的理解、关爱和鼓励,帮助她克服自卑感、重拾自信心。此外,笔者又与科任教师沟通,请教师们给予小Z特别但不过分的关注,课堂上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她参与互动,多给她表扬……

付出就会有回报,2010年高考,这个当初差一点就辍学的小姑娘被合肥一所高校录取,至此笔者第一次为学生做心理教练的经历圆满画上了句号。

此后,笔者在教学生涯中继续扮演学生心理教练的角色,不但帮助一些有困扰的中学生克服了心理障碍,还利用心理干预技术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学习、生活,对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回味为学生做心理教练的经历,笔者有以下感悟:学生心理教练工作很重要,它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比单纯的教学工作更深远,甚至能够改变孩子的一生;同时,心理教练并不神秘,每一名有责任心、有爱心的教师只要抽出一点时间和精力认真学习一下心理学知识、心理干预技术,再经过一定的应用训练,就完全可以胜任,而我们付出的那点时间和精力的回报则十分丰厚——原本被苦恼困扰的孩子,经过我们的心理干预后,露出了一张张笑脸。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二中树兰试验学校,杭州,31110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浅析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