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文明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2014-09-30朱楠程琳
朱楠+程琳
一.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提起大学生,人们普遍会认为是一个高素质群体的代名词,而大学校园也被认为是广大有志青年追寻梦想的地方,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却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最近网上一些专家针对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作了一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大学生活中存在最常见的大学生不文明行为主要包括厕所门、墙壁、课桌上乱刻乱画;校园内乱写广告;上课迟到早退;在教师、自习室接听电话、聊天、打闹;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破坏校园公共设施;沉迷网络;抄袭作业、考试舞弊;在公共场所与异性有不得体行为等。那么为什么如此的“高素质”群体却表现出以上“低素质”的行为呢,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淡薄,正是由于大学生文明行为意识的淡薄,才使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大学生文明行为意识淡薄的主观原因:主要由于大学生处于生理成熟但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他们探求人生真谛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苦恼和彷徨,对于有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常常百思不得其解,当遇到挫折和苦恼时,心理上的强烈不适感便会产生,在这种暂时性的不适过程中,如果自我调节不当,甚至还会衍生成变态心理。当代有些大学生往往会片面的认为只要学习好技术过硬,道德和文明简直无足轻重,只要自己舒服,不犯大错误,照样走遍天下。因此自身从思想上首先放弃了文明意识的建立。
造成大学生文明行为意识淡薄的客观原因:造成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现状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大学生独立的思想意识还处于未完全形成时期,所以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不文明行为和意识每天都会伴随左右,那么必然大学生自身会受到不文明行为的侵害,加之学校对学生文明意识培养的力度不够,惩罚措施模糊不清,使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文明教育受到严重的抵销;其次,腐败现象动摇了大学生养成文明行为、培养文明意识的信心。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所以看待事物的角度难免会比较片面化,这就使得他们容易走极端,在看到一些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不良社会现象未得到有效解决时,就会产生动摇心理,认为讲文明和有道德只是一些表面的空话,只会限制他们前进的步伐,进而产生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心理;第三,是高校自身的文明教育软弱无力。从当代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学们普遍重视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始终为就业等问题做准备,从而忽视了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文明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人海茫茫,没有哪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大学生虽然知识结构相对完善,但内心发展状况却各不相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学生文明意识的培养应从两方面着手。
1.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帮助学生养成文明良好的行为意识。其次,要时刻注意社会道德和不良现象对学生思想品质和行为的影响。大学生由于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每天都会与外界进行十分密切的接触,他们容易受到外界正面的影响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影响的群体,此时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就很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造成行为意识的偏差,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教会学生分辨事物与现象的好与坏,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第三,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第四,要注重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善于利用舆论的作用,教会学生抵制不文明行为。
2.学生自身的自我完善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明确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坚决抵制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其次,要树立自律意识和集体意识。深刻认识到自身作为高素质群体,首先代表的是一个高层次的人群,是要推动社会发展的,而不文明行为和意识不仅不利于眼前所在的小集体,更不利于自身将来在社会的发展,所以应该坚决抵制。要树立“尊重”的意识,要学会尊重他人,更要学会尊重自己,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会危害到他人的利益,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从而降低自身的价值,也无法赢得他人的尊重。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