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和衬托刍议
2014-09-30李菊香
李菊香
“对比”和“衬托”这两个词常常如影随形,使得我们对这两种手法的认识也比较模糊。那么,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试从古诗词入手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例举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这样的两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它描绘出的生活画面就有尖锐的对比效果:一边是富人“奢糜费”,另一边是穷人的“断饥肠”。诗人就通过这样的强烈对比熔铸自己对现实的控诉,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反映出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由此,我们就可以这样去理解“对比”,它是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两个截然相反的面)加以对照,表现出极端鲜明的差别和对立,以这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面)共同突出作品的主题,或者共同表达作者的情感。换句话说,如果去掉这两个事物中的任何一个(一个事物两面中的任何一面),主题的揭示就不够完整,情感的表达就不够全面。
当然,有一点还需注意,就是对比手法中的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之间的比较是在同一层面进行的。就拿“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说,这处对比是在“生活状况”这一层面进行的比较,凸显出富人和穷人天壤之别的生活差距。所以,对比手法就是把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有差别或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反的两面),放在一起,在同一层面加以对照,共同表达主题,这两个形成对比的事物(一个事物的两面)之间没有主次之分。
除诗歌外,古典小说中也有运用对比手法的。如《水浒》第三十七回“黑旋风斗浪里白跳”,写李逵和张顺“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作一团,绞做一快,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采。”一黑一白相对,在清波碧浪中,更显得黑者黑,白者白,两个英雄好汉的力博,不但引得围观者喝采,也激起读者的浓厚兴趣。所以金圣叹在此批曰:“绝妙好辞。清波碧浪,黑肉白肤,斐然成章,照笔耀纸。”看来,无论是主题的揭示,作者情感的表达,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是可以运用对比手法的,它起到强化描写的作用,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到“衬托”,我们自然会想到清人毛宗岗的精辟论述,他在评批《三国演义》时,在“群英会蒋干中计”这回的批语里写道:“文有正衬,也有反衬。写鲁肃之老实,衬托孔明之乖巧,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乖巧,正衬也。”这段话为衬托作了很好的注解,其中包含两个重要信息。第一,衬托这种艺术手法也是两个事物之间彼此相似或相对的关系,但其中一个事物为宾体,另一个事物为主体,描绘宾体是为了衬托主体,使主体的形象鲜明突出,强调一个“衬”字,两个事物之间有主次之分;第二,这两个事物之间如果是类似、相似的关系,那就是正衬;如果是相反或相对的关系,那就是反衬。
我们仍以古诗文为例来弄清衬托的概念。周敦颐《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句就包含了正衬和反衬两种手法。用陶渊明爱菊的清高品格正衬出“我”爱莲的高洁品格更可贵;用李唐来世人爱牡丹的庸俗来反衬出“我”爱莲的高尚品格,目的都是为了突出“我”这个“主体”品格的高尚。王冕《白梅》中“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两句也是典型的反衬手法的例子。诗中以“桃李”在春暖三月吐蕊衬托“白梅”在寒冬傲雪开放,用“混芳尘”的慵懒媚骨衬托出“著此身”的坚毅高洁,这样的反衬,使得两者在性格气质上截然不同的特征非常鲜明,白梅的形象就更突出,作者对白梅的赞美之情就会表达得更充分。当然,王冕《白梅》中“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两句,除了前面刚提到的一组以“桃李”衬“白梅”的反衬外,还有一组反衬,那就是用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衬托出白梅耐寒傲雪,品质高洁,这同样属于反衬的范畴,环境的“恶”衬出白梅的“高”,只是这一组反衬中的两个事物的比较不是在同一层面的。可见,衬托中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或相对的比较可以在同一层面。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简单地理清“对比”和“衬托”的概念:对比是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在同一层面进行比较,共同表达主题,两个事物之间没有主次之分;衬托是把两个性质相同或相反的事物在同一层面或不同的层面进行比较,两个事物之间有主次之分,以次衬主。以此来看容易混淆的“对比”和衬托中的“反衬”就有了明显的区别,虽都是相反的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但一个是没有主次之分共同表达主题,还有一个是有主次之分,以次衬主。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行香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