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善待孩子的“另类”
2014-09-30李臻
李臻
课堂上,老师让孩子们提问 。一个小男孩高举双手,大声问道:“老师,为什么屁没有颜色?”
全班哄堂大笑,老师很尴尬。男孩还不罢休,又说:“要是每个人的屁都有颜色,那我们就可以看出谁放屁啦。”
“出洋相!问的什么狗屁问题!” 老师终于忍不住指责道。男孩吓得颤颤巍巍,躲在一边暗自伤心起来。
这是发生在课堂上的真实一幕。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老师的做法也没太大的不妥。可我要说,这位老师也许扼杀了一位有着惊人潜能的孩子的创造天分。屁是一种生理现象,由于不雅,常被当作笑柄;由于无色无形,它又常常成为“暗器”。或许,这个男孩曾遭“暗算”,所以想方设法要抓到“屁源”——可贵的是,他将之当成一个严肃的问题,还积极向老师请教。无奈的是,老师不仅没发现他的这一优点,反而伤害了他的质疑和探索精神。
伟大的发现往往都是从“傻”问题开始的。当初一个苹果砸下来,要不是那个“姓牛的”傻问“为什么苹果不向上掉”这种“蠢”问题,万有引力还会被发现吗?同样,要不是那个“无聊的”瓦特质疑蒸汽顶开的壶盖,就不会有后来的蒸汽机,更不会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面对孩子们“出格”的言语或行为,我们常常不是从他们的认知水平出发,忽略了对他们好奇心的保护及创造力的培养,而是就像那位老师一样,一句“出洋相”就把他们打入“冷宫”。实际上,换个角度,从孩子的目的和动机出发,来引导和教育孩子,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比如,清明节前,班上几位男生用纸头折成了一个坟墓,一个骨灰盒,一个五颜六色的花圈,一个墓碑,上面还写着“某某同学之墓”,可谓惟妙惟肖,十分精致。当这几个男孩正坏坏地搞着所谓“祭奠”时,不幸被班主任发现了。班主任自然气急败坏,大发雷霆,不仅要他们当众向那位受辱的同学道歉,还请来家长,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弄得几个“肇事者”痛哭流涕,真的像开追悼会。
其实,对这件事,老师大可不必大动肝火,只需把几个当事同学叫到一边,首先表示欣赏,肯定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并反映为作品,手工了得。其次从他们的动机出发,了解到他们原来是想借愚人节寻个开心,没有多大恶意,并不失时机进行教育:“赶时髦过洋节无可厚非,但开这样的玩笑实在不妥。换位思考一下,要是别人给你做坟墓咒你,你会开心吗?”这样教育,学生定会心悦诚服,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抓住这个机会,班主任还可进一步引导他们利用特长,为先烈制作并敬献花圈。这样就不仅既适时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还发展了学生特长,保护了他们善于模仿、勇于实践的可贵品质,把“坏事”变好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由于孩子的天性,林林总总的所谓恶作剧总会在我们的校园持续上演,作为老师,我们务必手下留情,不要盲目否定他们“怪异”的言语或行为,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理解和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如此,更多的牛顿、瓦特才会在这个世界上诞生。
责任编辑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