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典诗歌教学的多重艺术审美
2014-09-30胡卫东
胡卫东
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对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语文学科承担着艺术审美的主要任务,而文学作品的解读往往具有多义性,因此从不同的角度,能够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粤教版高中语文诗歌的选择就很注重从多方面启发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艺术审美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目的就是要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它是通过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进而影响人的思想情感、聪明才智和整个精神面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主要是艺术审美。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写严格遵循最新的课程标准,课文安排上,分为基本阅读和扩展阅读。基本阅读89篇,古文占32篇,扩展阅读42篇,古文占18篇,总体来看,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全五册共收95课,131篇文章,其中古文共50篇,占38.2%。由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出,粤教版高中语文对于古文的学习非常重视,古典诗词和文章几乎占了总容量的2/5,相比于其他版本的教材,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具有很高的艺术品味,包孕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情趣,具有永恒的魅力。加强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
本文将以粤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册所选《山居秋暝》、《琵琶行》为例,谈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多重艺术审美。
一.诗歌之美
粤教版所选的50篇古文中,有28篇是诗歌。诗歌是一种审美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学习诗歌,能够获得比其他文学作品更多的审美享受,这主要是由诗歌自身独特性所决定的。
诗歌是文学世界里一支审美奇葩,它以自身独特的魅力照耀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唐诗继承和完善了五言、七言古体诗,创造了律诗和绝句,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把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了至高点。王维的《山居秋暝》正是处于盛唐诗歌巅峰的优秀之作。
(一)语言的千锤百炼
诗歌与文章相比,第一个独特的地方就表现在诗歌语言的独特性上。诗歌的语言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是凝炼、生动、形象、含蓄委婉的,古人甚至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说法。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之作,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就多次入选教科书。一般对这首诗的解读是清新自然的田园诗,寄寓了诗人对理想中隐逸生活的追求。初读全诗,的确清新可爱,毫无雕饰痕迹。细读之下,却也未必是随手而成,诗人在语言上的锤炼功力很深,从而达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效果。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写了竹林里一群浣衣的女子归来,渔舟穿过荷花从,扰乱了池塘的宁静。这是一幅很热闹的场景,诗人因此也选用了两个热闹的动词“喧”和“动”。“喧”就是喧闹,平常来看,应该是个不太好的词语,但是用在一群浣衣归来的女子身上,就显得淳朴且俏皮起来。而“动”则是一个更加常见的词语,用在荷塘之中,却又是一番风景,顺流而下的小渔舟,分开了茂盛的荷塘,水波荡漾,荷叶轻摇,此时用一个“动”字足以描写出渔舟轻扰荷塘的场景。
词语的锤炼在《琵琶行》中也有很明显的表现。比如对于琵琶曲的描写,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拟声和形容词体现出来的,比如曲调圆润时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低落时是“冰泉冷涩”,突然又激烈起来,犹如银瓶乍破,铁骑进攻等等,正是通过如此精彩的比拟,才让我们感受到这样一首琵琶曲是多么的婉转曲折,动人之至。
(二)意象与意境的创造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主观情意和外在意象的融合。王维为了营造一种恬淡舒适的田园风格,选取的意象有空山、新雨、晚、秋、明月、松、清泉、石、竹林、浣女、莲塘、渔舟等等。不管是清冽的月光和泉水,还是喧闹的浣女轻快的渔舟,都是诗人作诗时情思的反映,是饱含着感情的。白居易《琵琶行》里面的意象,开头一段,就有浔阳江头、枫叶、荻花、马、酒、管弦、琵琶声等反复渲染,为全诗定下基调。
意象可以说是审美的广度,通过不同的意象来反映内心情思,但是创造几个意象并非诗人追求的最终目的,在一定的广度之上还需要升华,以达到一种审美的深度,进而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效果,超越具体物象,进入一种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使读者感受到生命和诗意。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其实就是一种意境的理论。
既然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如上两首诗,所取物象究竟是要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呢?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新雨之后更显空寂的茂密山林,也有松间明月,潺潺流水,一副静默的安宁,诗人此刻心里应该是踏实而平静的,他看到这样一种空寂的景象,流露出来的并不是凄怆,而是一种微微的欢喜,这正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说“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典雅”,也是“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的“冲淡”。诗中后两联笔锋一转,写到了浣女和渔舟,一下子就将之前营造的宁静打破,然而这种喧闹竟不让人感到烦扰,反而感觉到一种灵动,诗境一下子豁然开朗,这是一种包容的祥和,一种更深层次的安宁。可见王维就是想创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表现出一种陶醉田园之间,追求灵魂自由的精神。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创造的意境显然和王维是截然不同的。《琵琶行》开头即为全诗定下一种悲伤的基调,白居易此时被贬江州,枫叶荻花,茫茫江月,一杯浊酒,一片萧杀,很好地衬托出诗人此刻的失意沦落之感以及离愁别绪之情,正是司空图所说“萧萧落叶,漏雨苍苔”之“悲慨”。
二.诗歌的附加值:音画之美
诗歌除了能够提高读者的语文素养,积累一定的语言知识,获得诗意的享受等这些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之外,还具有一定的附加审美价值。这种附加的价值,使得诗歌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和更深层次的意蕴。
(一)画面之美
近似的审美使得中国古代诗画具有很多相通之处。优秀的诗作恍若在读者面前缓缓展开一幅卷轴,而精美的画作,往往也别具诗意。王维出身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他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的同时,也是一位画家。他对自然景物有着独到而深刻的感受,所以能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苏轼有一段对王维诗的评论,被后代引为经典:“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因此成为王维山水田园诗最重要的特点。
王维对于自然现象的感受非常敏锐,又有着卓越的艺术才能,善于择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刻画山水的特色,赋予他们灵魂。《山居秋暝》是王维“诗中有画”的代表作之一。静态来看,这首诗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秋山雨后图,枝繁叶茂的山林空空荡荡,新下过雨,一切显得更加清新自然,天气向晚,秋色如许。一轮明月洒进林中,劲松格外高大,玉带一般的是河流,月光之下泛着点点白光。再向外是一群浣衣女子,一个个端着洗衣盆,表情怡然,而旁边的一片荷塘中间,渔舟轻轻驶过,分开了密密的荷叶。如此安静祥和,秋景虽不比春天的芳树万千,却也是别有滋味,王孙啊自可留在山中玩赏。这样一幅卷轴,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祥和恬淡的田园风光。
然而这并不是全部,经过王维的巧妙安排,这幅画已然不是静态,我们仿佛已经走进了这样一片山林,我们看到了新下过雨的山林,秋意正浓,偶尔有一两声的鸟鸣,这是一个低调的色彩世界。往前走是一片松林,似乎月光真的照在我们身上,而耳畔也传来了泉水叮咚,一切都是流动的而绝非静止。远处传来的喧嚣声打破了眼前的宁静,走近一看原来是洗衣归来的浣女,她们追逐嬉戏,披着月光笑盈盈地走来。忽而又听见双桨划水的声音,原来顺流而下的渔舟轻盈地穿过荷塘,打破了荷塘月色。笑声隐去,一切又都恢复了静谧优雅,这是一种多么理想的动态的诗意空间。
由此来看,这幅秋山雨后图,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空间都能单独成为一幅画,可见匠心独运。而读者在领略这种意境的同时,不仅体会到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某种相通之处,更是身临其境去王维的理想世界走了一遭。这是一首会表演的诗,这也是一幅会说话的画。这首诗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在于它的精美而又朴素的语言,更在于它所展示的这样一幅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画面。
(二)音乐之美
古典诗歌的音乐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乎诗歌本身的,即诗的韵律美,另外一个是诗歌描写的音乐之美。
1、韵律之美
诗最开始是与歌紧密联系的,即使到今天,我们仍然喜欢以“诗歌”连称,除了中国人语言中喜欢双音节词之外,更因为“诗”与“歌”的紧密联系。诗在产生之初,是通过唱的形式来流传的,《诗经》305篇,大部分都是配曲演唱的歌诗。《文心雕龙·声律》篇提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十一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刘勰在此说明了文章要音韵和谐的目的,那就是要达到一种击玉那样的清脆之音,文辞要圆美流转,美妙悦耳。又指出声韵的好坏在吟咏之间,而吟咏的韵味全在遣词造句之上,也就是要注意音节的和谐与押韵上,如此才能写出美妙的篇章。
诗歌发展到唐代,产生了律诗和绝句,韵律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诗人每写一句,都要经过反复吟咏,务必达到文辞和音韵的完美才罢。韵律和谐主要体现在对仗和押韵上。
《山居秋暝》对仗非常工整,每一联的尾字都韵律和谐,秋、流、舟、留是本诗之韵。在选词造句方面也非常讲究,颈联和颔联的表现最为明显。“明月”对“清泉”,“松间照”对“石上流”,“竹喧”对“莲动”,“浣女”对“渔舟”,不管是词性还是内容,对仗都很完美,除此之外,韵律方面也给了充分的关注,充分处理好平仄的押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别有韵味。
2、描写音乐之美
除了诗歌本身韵律上的和谐之美,有些描写音乐的篇章也向我们展示了音乐的魅力。音乐是与人类文明历史相始终的,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音乐的地位被不断提高,礼乐大统的确立,使音乐最终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封建文人通过音乐来熏陶、修身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白居易酷爱音乐,而且对音乐有着深刻的理解。《琵琶行》是一首写音乐的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的音乐随着人物心境的起伏而变化,一开始调弦校音,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曲调不成,感情却自然流露出来。接着是以琵琶声倾诉悲苦的心事,讲到年轻时声名正盛时,曲调圆润而饱满,是一种志得意满,而眨眼间欢愉不再,琵琶声也随之突兀艰涩,充满着内心的郁愤之情。曲终之时,当心一划,戛然而止,余韵无穷。白居易用高妙的手法让我们领略了一曲变化多端的琵琶语,从激越到舒缓,从戛然而止到激烈再到沉咽,曲子中潜藏着浓烈饱满的情感,这已经不仅仅是音乐,而是琵琶女身世的多舛,更是江州司马坎坷的仕途,音乐和情感的相通性使得一曲琵琶声情并茂,感人至深。
而达到这样一种情与景,意与乐浑然一体效果的方法,则是白居易深厚的音乐知识和巧妙的艺术手法。用词的精准是成功原因之一,例如“轻拢慢捻抹复挑”这一句描写中,拢、捻、抹、挑四个动词,非常到位,再加上轻、慢这样的形容词修饰,使得读者仿佛看到了那反复多变的手法。在音乐描写之中,用得最多的是比喻的手法,并且多数情况是和摹声词结合使用,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比如写到音乐的急促时,比作“急雨”,并且用“嘈嘈”摹写粗弦的重浊,而小弦的发音却是轻清的“切切”声,和人们窃窃私语一样委婉缠绵。除了这种正面的描写之外,《琵琶行》在叙事的过程中多次渲染烘托,突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通过听众的反映来突出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山居秋暝》和《琵琶行》这两首唐诗的欣赏,不仅能使同学们学习到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体式的不同,而且在品读诗句的过程中,积淀了相当的语文知识,对于提高语文素养有一定帮助。而最为有价值的是,这两首诗提供的不仅仅是诗歌本身的韵律和诗意,还是同学们体会到与诗紧密联系的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提供了多方面的审美,很有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