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市场在泡沫化吗?

2014-09-30宁薇

IT经理世界 2014年18期
关键词:孵化器创业者泡沫

宁薇

从十七世纪的郁金香狂热到十九世纪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从“.COM”互联网泡沫到比特币投机热潮,人类历史总是如出一辙地上演着泡沫吹起然后幻灭的戏码。如今科技概念再次泛滥化,科技板块和资本市场热到沸腾。自2010年至今,数不过来的挣钱不挣钱的互联网公司都来纽约启动了IPO进程,纳斯达克这个汇聚了众多科技公司的市场也随之创下了2000年以来的新高。这个被众多科技博客戏称为“猪都想飞的时代”不由得让理性投资者战战兢兢地问一句:市场在泡沫化吗?

近期,纳斯达克指数突破4500点,连创14年来新高,距2000年3月时的历史最高5132点越来越近。而近期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交易的阿里巴巴也将一扫近来科技股走低科技公司纷纷推迟IPO计划的颓势,进一步激活美国科技的IPO市场。据悉,如果这次阿里巴巴能成功完成211亿美元的筹资目标,就可能会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IPO,除了为现有投资者带去巨额收益之外,它也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该领域。

眼下IPO的管道依然充斥着大量互联网公司,而更多的科技泡沫也在公开视野之外的私人市场上源源不断地产生。今年第二季度,美国风险投资交易规模达到了130亿美元,交易量为1114起。相比2014年第一季度,投资额规模增长了34%,交易个数增长了13%。从投资额增速远远高出交易个数增速来看,美国风险投资正朝着单笔投资规模更大的趋势发展。该季度融资规模最大的交易为打车应用Uber,融资12亿美元。从风险投资青睐的行业来看,二季度前10大投资交易中,有5个交易发生在互联网软件领域,且软件领域的融资规模也高于其他领域。在互联网思维逐渐深入整个经济体系的同时,这股投资热潮也渐渐吹大了互联网的泡沫。

当下,市场对科技创业公司趋之若鹜,并且给出的价格都极具吸引力。然而,市场参与者的老练与世故程度却在下降。每个月都有数以十亿美元计的收购发生,每周都有数十起八位数金额的交易进行。然而实际上,其中的很多公司和创始人都并不为人熟知。与此同时科技孵化器、创业中心、天使投资依旧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它们都在忙碌着从成千上万的项目中分析、挖掘和识别下一个Facebook。也有一些初出茅庐的风投和PE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项目书中迷失,直接选择跟在那些投资明星后面排着队地给创业公司送钱。

硅谷和创业圈已经进入了癫狂的时代,那些饥渴的投资者都在试图“理性”地找项目,而热情高涨的创业家都在“淡定”地等待被收购,仿佛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的神话马上就能降临在自己身上一般。在这些初创公司面前,似乎提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都显得格外老套,它们总是以“互联网思维+积累用户为先”为主旋律,页面总是干干净净的小清新,但最终又有多少公司能找到方法把用户量兑换成真金白银?

终究,好的项目是稀缺资源,“钱无用武之地”的焦躁让很多孵化器都甘愿成为试用品。美国知名的孵化器Techstars就宣布推出所谓的“股权返还保障”项目,它们说,如果创业者认为Techstars没有为其带来足够的价值,那么他们可以在每一期活动结束后要求Techstars返还股份或部分股份。这一股权返还政策的目的在于打消创业者的疑虑,向创业者表决心,孵化器项目不会浪费他们的时间,或者使他们白白失去所持股份。在这个满城尽是孵化器的时代,Techstars的这个举措虽聪明,却也疯狂,你不喜欢我的投资,我就把股份还给你,互联网的免费思维竟在风投界也开了花。Techstars并不孤独,还有很多其他如Upside这样的基金,为了吸引创业者,已决定向所投资的创业者返还部分投资收益。

热情的资本已经使很多创业公司在私人市场的估值超过了公开市场,尽管科技的突破和普及速度越来越快,但这显然已经被资本市场上泡沫吹起的速度赶超。我们也知道破裂是泡沫的宿命,导火索或许是某个上市公司6个月解冻期过后的抛售潮,或许是某几个大公司财报后抛售的连锁反应,也或许是某科技巨头陨落后的恐慌心理。真实存在的问题加上在不恰当时机出现的诱因,于是乎泡沫就破灭了。华尔街的分析师自2010年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文称“互联网泡沫暂时不会重演”,转眼间这个“暂时”已积累了4年光景,有一件事他们永远不会告诉你,在他们还在鼓动群众借债买股票的时候,他们早就开始悄悄地做空了市场,这种事发生在1719年、1930年、2008年……即使是金融危机,也依旧有人在赚钱,不是吗?

猜你喜欢

孵化器创业者泡沫
毒泡沫
废弃的泡沫盒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搞死”国家的泡沫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孵化器 倒闭潮来了?
好泡沫与坏泡沫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孵化器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