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山:圣地之子
2014-09-29刘亚峰
刘亚峰
“这里长眠着几代克拉玛依石油人。克拉玛依人把这里叫做‘小西湖,我叫她‘西圣地。”赵天山说。
别人喝着白色的乳汁
他却喝着黑色的乳汁
别处的墓地是墓地
这里的墓地是圣地
较 真
“不行,绝对不行!必须是‘克拉玛依油田!如果非要改地名,就请把剧本退给我,我把稿费退给中央电视台!”
一向与人为善的赵天山,这次却用毫无商量余地的口吻回应吴兆龙。
吴兆龙很为难。
作为中央电视台国际总公司的制片人,吴兆龙很清楚自己担纲的、即将开拍的这部《西圣地》要符合媒体的规则。
他的想法是:将《西圣地》故事发生的地方——“克拉玛依油田”隐去,代之以诸如“西部油田”等名称。
吴兆龙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可以避免“CCTV为克拉玛依做广告”的嫌疑。
2005年,中国影视业还没有“植入式广告”的称谓,但如果剧情明确地围绕“克拉玛依油田”来进行,那么这部30集的电视连续剧将成为中国影视史上最大的一个、免费的“植入式广告”。
《西圣地》剧本的第二编剧林和平也劝赵天山:“何必较这个真儿呢?这并不影响故事情节呀!”
“和平,你要知道,我是克拉玛依的儿子啊!”
墓 地
“这里长眠着几代克拉玛依石油人。克拉玛依人把这里叫做‘小西湖,我叫她‘西圣地。”赵天山说。
2004年4月,赵天山带着林和平从北京来到了克拉玛依。
此前,制片公司将他俩安排在亚运村一幢豪华的别墅中进行剧本创作。但赵天山不同意,他对林和平说:“这里写不出《西圣地》。要写,就要到克拉玛依去写。”
一望无际的坟茔,一往深情的目光,加依尔山吹来了暖暖的风。赵天山的思绪再一次飘回了童年时代……
第一次看见老杨头儿,是在1965年。
奶奶去世了,9岁的赵天山跟着父亲在“小西湖”安葬了老人。回程时,解放卡车颠簸着驶过了老杨头儿的小屋前。
悲伤让孩子没有去注意这个守墓人。但在他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却听说过一些关于老杨头儿的事情。
老杨头儿是自告奋勇去守墓的,组织上给他配了两条因超龄而退役的军犬。寂寞了,他会和墓碑上的名字聊聊天儿;天冷了,他会给那些单薄的坟头培些土;祭日里,他会向那些没有人来祭祀的坟茔奠杯酒。
这里长眠着的,全都是克拉玛依人;克拉玛依人,全都是石油人。
乳 汁
赵天山还没出月子,就被妈妈抱着,跟着爸爸来到了黑油山脚下的这片戈壁滩。
家住石油新村;放假了疯跑到油田上爬采油树;在黑油山挖沥青当泡泡糖来嚼……
赵天山童年的快乐,没有离开过石油。
1971年,在克拉玛依第一中学初中毕业之后,赵天山和其他克拉玛依孩子一样,被招工了——在运输处当搬运工。
受延安抗大毕业的父亲的影响,这名尚未成年的搬运工酷爱文学。1975年,他的散文《奔驰在千里运输线上》发表在《新疆日报》文艺副刊上。
几个月之后,《新疆日报》记者部主任来克拉玛依找到了赵天山:“想到《新疆日报》当记者吗?”
“啊?!”这是赵天山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情。
从此,赵天山走上了与文字为伍的道路。
但似乎他命中注定离不开石油。
1975年底,他随父亲调到辽河油田,在《辽河石油报》继续着他的记者生涯。
但他总觉得自己是克拉玛依人。1983年,他的诗歌《克拉玛依的儿子》发表在《青春》诗刊上:“别人的乳汁是白的/我的乳汁是黑的/因为我生长在风沙滚滚/共和国竖起第一座钻塔的克拉玛依……”
故 乡
《克拉玛依的儿子》发表之后,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辽宁文学界开始注意这个小伙子。
1983年,赵天山被吸收进辽宁文学院作家班学习。
3年学习期满之后,学院给了作家班的学员们3个月的创作假:选择到最能激发自己创作灵感的地方去体验生活。
几乎所有的学员都去了南方,除了赵天山——不知为什么,他想回克拉玛依。
他又一次来到了“小西湖”。
20年过去了,这里的坟茔又增加了很大一片,老杨头儿也不在了。
突然,《百年孤独》的作者、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句话在他脑海中闪过——“一个人只要没有个死去的亲人埋在地下,那他就不是这地方的人。”
“是啊!克拉玛依本没有人,所以,原本不会是任何人的故乡。但当这些为祖国献石油的人们在这里安息之后,克拉玛依便成了故乡。”
那一刻,赵天山知道自己为什么回克拉玛依了。
从小处说,他最有价值的作品很可能就要诞生在这里;从大处说,他永远都是克拉玛依的儿子。
出 炉
1990年,中篇小说《西圣地》发表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刊物《十月》第4期上。
赵天山用诗一般的情境展现了一位把亡魂当作生命来爱的守墓人老杨头儿的故事,在他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光华。
随后,各种奖项纷至沓来——第六届“十月优秀文学奖”、“东北优秀文学奖”、“青年文学创作奖”……
1999年,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共同创办了“中华铁人文学奖”。这是我国石油石化行业最高级别的文学大奖。
第一届的获奖作品,将代表了这个奖项的含金量,所以《西圣地》不出意外地成为了第一届“中华铁人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紧接着,“《西圣地》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梁晓声、雷达、李国文等著名作家都认为,这部小说可以改编成一部优秀的剧本。
要改成剧本,仅仅是守墓人的故事,就满足不了赵天山的创作渴望了。
他要写一部史诗,一部克拉玛依人为了祖国的石油工业艰苦奋斗、奉献一切的史诗。这个“西圣地”已经不仅仅指“小西湖”了,而是新中国的石油长子——克拉玛依油田。
此前,赵天山从未创作过剧本,对剧本的一些技术要求不是很熟悉。于是,他想到了拉林和平“入伙儿”。
林和平是赵天山在辽宁文学院的同学,有着丰富的剧作经验。当他跟着赵天山来到克拉玛依,来到“西圣地”之后,他被震撼了:“天山,我终于明白了你为什么一定要在克拉玛依写剧本了。”
当他们写到第20集时,林和平因事要回一趟北京,他在北京偶遇了吴兆龙。
寒暄之中,吴兆龙提出要看看还未完稿的《西圣地》。这一看,吴兆龙的眼睛就拔不出来了,他随即带着央视影视部责任编辑杜立飞赴克拉玛依。
他去了“小西湖”,去了魔鬼城,去了黑油山。最终决定:将剧作《西圣地》定为中央电视台2005年主旋律重点剧目。
2004年底,这部恢弘的史诗定稿了。2005年4月,电视连续剧《西圣地》摄制组在克拉玛依开机。30集的人物对白中,“克拉玛依”出现了800多次。
心 声
中央电视台真有眼光——选定了张丰毅来演男主角杨大水。
赵天山心目中的杨大水就是这种有责任、敢担当、重信义的石油硬汉的形象。
张丰毅见到赵天山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克拉玛依有没有篮球场?”
2005年已经49岁的张丰毅是个运动健将,拍戏日程再紧张,他都不能少了运动。
赵天山得意地告诉张丰毅:“那里有全国人均拥有率最高的运动场馆数量。”
在克拉玛依4个月的拍摄过程中,张丰毅打遍了克拉玛依所有的篮球馆:“老赵没吹牛。”
不只是赵天山,“提到自己的家乡就得意”甚至“不大瞧得起世界上除克拉玛依以外所有的城市”是很多克拉玛依人的通病。
对此,赵天山如此辩护:“我们有理由得意。在一个没有任何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地方,克拉玛依人创造出了人间奇迹:我们用双手建设出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为祖国奉献出了数亿吨的石油。”
一段时间里,赵天山和全国众多观众一样,把频道锁定在了CCTV-1。他很喜欢电视连续剧《西圣地》的片尾曲《望西》。
“一望无际不倦的步履,一往深情跟着你,迎面吹来暖暖地风,走向那多彩的土地……一抹霓虹照亮了眼睛,一片美丽属于你,当我走进你的梦,我就是你的秘密……”
“这首歌唱出了我的心声。”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