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黑与欧洲白
2014-09-27
成年后,渐渐穿深色衣物居多。搬来纽约后,仿佛堕入黑色海洋。多数纽约女子的衣橱里有超过两件以上的黑外套、黑大衣、小黑裙,更不必提黑鞋子和黑手袋。男士也多数穿深色,华尔街更是权力西服的天下。下雨天,多半也是人手一把黑色雨伞。
《纽约》杂志有个老牌栏目《21 Questions》,向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纽约名人提问。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人成为纽约客? ”让我印象最深的回答是:“纽约客将永远穿黑色,直到他们找到更深的颜色。”
有好事者追溯,自荷兰人在纽约建市,直到18 世纪,布料都是由英国进口,且多为暗色面料。一方面,当时城市尚在建,街上无人行道,尘土飞扬,人与牲畜共享通路;另一方面,虽然纽约当地开始设立织染工坊,但染料成本高昂,交易也受各种繁文缛节约束,黑色可以长久持续,不失为务实的选择。
纽约客务实的天性,让他们天生热爱黑色。而欧洲人则不同,尤其是欧洲男士。在日光灼灼的大漠、非洲高原和潮湿炎热的东南亚,来自欧洲的白人,总是穿一身浆洗发亮的白衣。即使汗流如雨,男士们还是镇定自若地身穿一丝不苟的三件套白色西服。除了便于散热之外,白色异常脆弱矜贵,需要随时有人濯洗呵护的特质,也是彰显权势地位的一种方式。
欧洲男人用白色彰显地位,欧洲女人用白色散播诱惑。
“男女共度良夜之后,清晨醒来,也许她会说,‘我得去冲凉。能借用一下你的衣服吗?她也许会披上他宽大的白衬衣,但衣服也会顺服于她的身形,白色的光亮掠过她的乳尖,在手肘边微微浮起皱褶, 而胸部却是微妙地居于阴暗之中。” 这是山本耀司在《我亲爱的炸弹》一书中的描述。我想,他大概是最懂得欧洲女人心的设计师之一了。
黑与白,仿佛夜与昼,合起来才是完整完满。刚工作的时候,我不无奢侈地买下过一条白色雪纺裙子,上面缀着云朵样的贴布花边。那条裙子,只穿过一回。有些衣服,像落樱一样,只存于一季。但我始终觉得,年岁渐长,看世情自当越发分明,纽约客式的黑色也许是在人群中保护我们的小小盔甲,而内核,我总是想要保留欧洲贵族式的纯粹白色光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