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是要写”
2014-09-27蔡华东
蔡华东
年丰社长,是我的老师、老领导,也是天沔汉这片土地上的老一辈乡亲。
为此,看他的文章,格外认真。
边看边记,写下如许文字。不揣浅陋。不以为序。
一、乡情如酒心即家
300多页书稿,还没编出目录。我且看且记。
起首一单元,乃“故乡情”,一下就抓住我的心。
故乡,生命的母体,人生的摇篮,游子的港湾,落叶的根土。而思念的脐带,永远维系着我们的情感,联系并贯通着我们此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故乡的土也亲,故乡的水也甜。
《吃水堰》,滋养周家世世代代。池塘生春草时节,来到意念中,引出的,是高堰、白水堰、荷花堰......是堰畔“似乎变成了一只鸭子,左右摇摆”的我、我“怜悯,又有夸奖”的母亲、“斩钉截铁”的父亲、投水的孝芝婆,是“没有水,还能叫堰?”的还乡之怅惘,是五行之中“水是排在第一位”的阐释,是我“如果人们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最后的一滴水就是我们自己的泪水”的喟然长叹!
形近,意远。情切,义重。
飘然四逸的笔墨,却勾勒出清晰的形象,表达出悠远的意境,挖掘出深沉的涵养。这功夫,了得!
在这一辑中,《故乡人物》、《今年来年不离“禾”》、《菱角不了情》、《小放牛遇“险”记》,大抵都是令人陶醉的上乘之作。
音相同,情相近,心相通。乡情似久久酝酿在心中的一潭酒,我自觉在年丰社长心中,处处有家时时是家——不然,何以如此浓烈醉人呢?
二、以赤子之眼观之,世人皆舜尧
步行街,省城水果湖的一条小街。
谁给它绘过图?谁给它写过传?
可就在这里,年丰社长饮茶、下棋、抽烟、聊天,写下了29篇有声有色、绘影绘神的作品。
而且,大都着眼、着笔浓墨重彩地写人。
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多是文学家、新闻记者、历史学家难以“搛上筷子”的人呵。小车司机高雨林,“后母”朱婆婆,“幽灵”文疯子,小报童彭罗辉,扫地哥蔡俞升,浠水人袁新民,水枪手肖瑞华,最可爱的人龙魁芳和老伴,红安人泰茂厚......受年丰社长尊重人、敬爱人的感染,我在此也郑重其事地写下这一个个人物的名字。
以法眼观世相,劣仁愚智扪心自见。在年丰社长心目中,武汉水果湖步行街,就是全社会,就是大世界,就是人间天地,在这里生活、劳作、建设、奉献的人们,就是顶天立地的大人物!讴歌真善美,用文字心血为这些“小人物”塑造崇高形象,谁比这位退休老干部、“一把手厅长”来得更真切自然呢?
以赤子之眼观之,世人皆舜尧。
在这某类“高官”异化为高高在上、鱼肉百姓、敌视民众等问题时有披露,在这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今天,年丰社长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甚至于是有人归结的“草根情结”、“民本崇拜”,的确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灰色的是既往,但思想之树常青
在我身边,常有记者编辑放言:哪天我退休了,再不写一个字!
文字,即心血。呕心沥血,煎心熬血,殚精竭虑,拈须断茎,都是让人痛苦不堪的词语。码字,真的让许多心力交瘁的职业人痛心疾首。
可年丰社长在干吗?
在一篇文章中,他说:“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的托尔斯泰,他的活着就是要写的精神成了我的镜子。”他继而言之,“作家有大有小,活着就要写的精神却应该是永远的。”
这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的宣言。
一页页翻阅文稿,掂着愈发沉甸甸的了,我的敬重之心也益重。
这多是退休以后的创作呵。他不会用电脑,真正是笔笔划划一个字一个字地码成呵。
看书,他写《从“奇怪的日记格式”说起》;看电视剧《胡杨女人》,他写《它,也是一首抒情诗》;听一首《小白杨》,他写《一首歌一部剧的文化》;省委省政府开展“三万”活动,他写《问渠哪得清如许》;学习十八大报告、重温“延座讲话”、参与延安精神研究会工作......他都在写、写、写......与日俱增、与时俱进,多么勤奋的老人!
职务退了,工作仍在;岗位交了,职责还在;体力差了,精神还在!一个精纯的共产党员,始终铭记的,是内省自己提升精神,是传承先贤“以文化人”。在他的多篇文章中,反复引用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等论断。
一个人,尤其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同志,退下来,渐渐褪下去的是既往的辉煌;但矢志不渝者,思想之树常青。
四、人寿百年,纸寿千年
人生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即是说,功臻炉火纯青。
我个人偏爱,喜读“比我更老的老头”的文字。阅历与经验,使其充满人生的智慧;积累与创造,使其锦心绣口珠玉满纸。相对于有些急切青涩浮躁的作者的思想偏颇、情操冲激、文字粗野与毛糙,老年人的作品不似咖啡的烈、蜂蜜的腻,更多的像盏清茶,可啜可品,有益于修身养心。
读年丰社长文稿,也有这般享受,尤其是写家乡故园、写普通人事的篇什。
在这类文章中,“运用民众语言写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二者结合得相当好,可谓得心应手,娴熟自如。像“1954年,汉江姚堤溃口淹大水,水行鸟窝,鸟无着落,虽然杨柳变小草,但人未成鱼鳖”,像“近些年,粮是粮,棉是棉,一分货一分钱,土里长出的东西比小磨油还香”,像“娇儿不孝,娇狗上灶”,都是非有真切的观察与感悟,难以精准表达到丝丝入扣的。用他文章中的一句我们家乡的歇后语来形容,就是“舌头上放秤砣——了(撩)不起的好!”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好了,恣论妄议,该打住了!
再借年丰社长文章中“人寿百年,纸寿千年”一言恭祝之:愿您笔健神旺,人寿年丰!
2013年6月18日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