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14-09-27成迎富
成迎富
摘 要: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理论研究不深入、整体发展不均衡、个性特色不鲜明等不足。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又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还要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和特色,打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
关键词:校园文化;机制建设;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17-02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所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大批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同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
1.对理论探索的深度不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经验、成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建设机制以及国外的经验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是,不少研究成果仅停留在对大学校园文化提出几种特征、总结几条规律、界定几个范畴、树立几个观点、澄清几个看法上,而没有深入探讨大学校园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及其表现方式。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层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增强,研究的学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2.对新现象、新问题的研究不够。当前,文化的开放性和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已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大学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非主流文化对校园文化安全带来巨大的冲击,多元文化冲击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激烈碰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正面交锋,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此消彼长,加剧了校园文化的价值冲突,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时代困惑。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讲的那样,“传统的大学信仰正在为人们所遗忘或者放弃,传统的行为准则正在被实用主义所取代,大量的师生涌入世俗‘名利场。”[1] 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面临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理论研究的速度明显滞后于文化建设发展的时代进程,无法满足文化实践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迫切需求。
(二)缺乏均衡的整体发展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内涵不足。精神引领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相对于物质文化建设,当前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明显滞后。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倾向。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就是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引导功能发挥不够,校园文化主旋律不够突出。体现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方面,则是其还远远没有达到现代教育对大学的要求。加上一些学校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不足,致使出现了校风涣散、教风不严、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等问题,这又反过来制约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提升。
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急功近利。新世纪以来,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空间的拓展,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部分大学过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出现了重硬件、轻软件的急功近利倾向。虽然学校在大兴土木后不乏高大雄伟的建筑,但由于缺乏精心完善的规划设计,校园建筑缺乏文化底蕴,缺乏对校史、校友、办学特色的深入发掘和利用,致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难以形成清晰直观的外部形象特征。校园建筑大都缺乏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本身应具有的艺术性、感染力也大打折扣。像北京大学的“燕园”、清华大学的“清华园”、中国人民大学的“静园”等耳熟能详的景点少之又少。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缺乏人文关怀。校园文化的生成和作用发挥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校园制度文化具有内在的凝聚性、结构的稳定性和时间的延续性,有助于用正确的理念教育师生,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组织保障和导向作用。但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些大学对制度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制定了大量的校园规章制度,但在制定、贯彻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仅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不重视广大师生的主体性作用,缺乏师生的广泛参与,削弱了师生对规章制度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致使校园制度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大打折扣,影响校园制度文化功能作用的发挥。
4.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直观反映出校园的水平和特质。当前,大学校园文化体系呈现出多元化、低俗化的倾向,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学生宿舍文化出现精神状态消极不振、环境氛围单调乏味、管理体系刻板僵化、行为习惯低俗混乱等问题。二是校园活动文化的艺术性不强、学术性不高、政治性趋弱,偏离了主流校园文化的要求和发展方向。三是学生组织文化在学生群体中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客观上制约了校园活动文化的发展。四是校园网络文化尚未形成明确的思路和体系,主流校园文化还没有在网络这个重要文化阵地上占据主导和优势。
(三)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
1.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误区。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几乎每所大学都在积极研究制定校园建设规划,努力拓展办学空间,谋划学校发展的整体布局、建筑设计、建设风格。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忽视校园的具体情况与特色建设,单纯地求大、求量的粗放式的建设误区。许多大学没有认真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学生生源结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不再有明显区别,趋同现象严重。例如,在“文革”以前,我国大学中只有6个法律系,可是现在,不仅普通综合大学、工科大学建立了法学院,而且师范大学、农业大学、海洋大学以及各民办大学,也都建立了法学院[2]。
2.升格并校导致个性丧失。每所大学建校的历史背景各不相同,办学的方针路线也各具特色,历史文化传统也各有千秋,每个学校应根据自己实际,建设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行业特色,学校的类型不同,其校园文化也会有所差别。比如,文科类和理工科类院校、综合类与专业性院校、医学类和艺术类院校、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院校,其校园文化就因为院校种类上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然而,在大学改名、升格和合并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大学放弃了自己的特色发展,走上改名、升格、合并之路。究其原因,就是追求“大而全”,同时也导致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特色。endprint
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又要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还要调动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创设校园文化品牌。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应结合时代的新要求,不断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一是加强基本理论研究,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本质、内涵、特点等进行深入研究,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内容。二是积极探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对策、经验,明确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探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三是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研究和实践研究,使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
(二)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1.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学校各阶段发展的要求和目标相适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条件,在专家的指导下,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远景和近期规划,然后根据现实需要,合理设计校园文化设施的基本布局。所有这一切,既要符合经济适用的科学要求,又要给人以美的感受,还要有利于学习和生活。
2.完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会自发产生和发展,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培植和引导,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和认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实现有专人、专门机构负责,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做到常抓不懈,避免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走过场。学校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学校优良传统和发展现实,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在全校进行广泛宣传,精心组织实施,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评估机制,对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实行有效评估,督促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发展
特色校园文化是一面旗帜、一座灯塔,能够引领学校师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每一所大学都有自身历史、文化的传承,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与核心,是大学文化建设的聚焦点,没有文化的个性,就难以富有特色的办学优势。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每个学校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建设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强调差异和特色,突出卓尔不群、别具一格的办学特色。比如,理工科院校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工程师、科学家;文科院校应重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医学类院校培养的则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生、医学家;师范院校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师、教育家等。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同类别的学校要结合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自身的特点入手,发掘出有价值的特色内涵,进行高度概括提炼,使之成为学校积淀校园文化的重要根基。同时,对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要不断加以丰富,使之既具有自身特色,又体现时代要求,产生更大的教育与启发力量。大学只有建设适合自身特点的特色文化,才更具有活力、生命力,这样的校园文化对其组织成员也更有感召力和号召力[3]。
参考文献:
[1] 纪宝成.变革的时代呼唤宁静的校园[N].中国教育报,2008-03-20.
[2] 刘道玉.中国高校之殇[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3] 王洪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0.
[责任编辑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