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生物专业探索产学研教育的实践
2014-09-27郭雁君吉前华梁广坚蒋惠郭丽英
郭雁君 吉前华 梁广坚 蒋惠 郭丽英
[摘要]产学研教育是高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在结合各高校开展的产学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针对自身立足于粤西地区的特点,开展了符合地域特色、自身优势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摸索了生物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种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地方高校產学研合作生物
[中图分类号]Q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3-0058-03
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将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科研动手能力的新型人才作为其教育的核心。而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把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在促进人才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于1985年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先是在民间进行有组织的试点工作,后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计划的试点工作,进而纳入政府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中。但是,直至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仍处于探索和试验性实践阶段,不同的院校探索并采用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到2002年,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新升格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上指出, 新建本科院校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上来, 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要,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的多样化。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使命和价值取向。而产学研合作教育既是高校深化改革、办出特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
目前,我国各高校都针对本校的培养目标开展适合的、相应的产学研实践探索研究。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产学研教育上要求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 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 尤其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因此, 要正确认识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践并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人才培养处于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相结合的环境中,使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方位结合实际的科研和生产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实用技术水平, 增强学生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 边实践边成才。经过多年摸索证明, 这种模式是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作为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转变观念, 创新理念, 使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教育模式向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转变,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点,也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肇庆学院作为广东省粤西地区唯一的一所公办高等院校,招生的生源大多来源于本区域的学生,学生毕业后大多留在本地就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因此,我校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特色结合学校的发展提出了发展方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发展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推进学校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综合大学的步伐。在此基础上,我校各学院针对自己的专业特征,各自与粤西地区的各相关政府机构、企业、事业、县乡进行合作,开展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生命科学学院在学校提出的“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指引下,积极探索生物专业学生的产学研培养模式。
从2004年起,肇庆学院加大了生物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信息资料大幅度地增加。学校先后扶持了植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等重点学科的建设,成立了肇庆学院校级应用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500万元以上,温室大棚约1900平方米。成立了一个校级果树研究所,水产研究所等研究基地。这些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将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性人才模式”的顺利完成。同时生命科学学院加大引导力度,在学生活动方面,由以往的文娱性向专业应用型转变,通过“大学生科技论文比赛”、“生物基础实验技能操作比赛”、“生物创新实验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现专业的平台,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促使学生向应用型人才发展。
同时生命科学学院针对本院的3个专业特点开展了一系列产学研教育的探索。
一、校校合作共建教学基地模式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是生物学院的立身之本,多年来一直是本地区生物师范教师的培育基地,在专业设置、学科队伍、师资配备、课程体系、师能培养、教育实习等方面发挥着优势,形成了优良的师范特色。 2012年,肇庆学院在怀集县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这是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合作培养新机制的探索,在推进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新机制、新模式,实现实习支教和师范生培养一体化、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高校教育科研与基础教育教学对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旨在形成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新模式,探索地方高师院校推进教学研究与学生教学实践发展的新机制,探索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同时为提升山区县乡基础教育的质量、水平提供了有力帮助。
为了继续提高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教育教学的水平,我院充分利用学校与本区域各县乡建立的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形式,推进教师生物教学研究与基础教育应用对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每年,生命科学学院根据各基地学校师资的需求,安排高年级优秀师范生到这些学校顶岗实习。每个学生顶岗时间为一个学期,这使长年在乡村中小学执教的教师,能够腾出身来参加各类培训及接受教学师历教育,逐步解决了城乡教育的均衡问题,解决了乡村特别是山区中小学师资短缺,学历偏低,进修提高难的问题,提高了所在区域中小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专业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实习生下到基地后,实行“双导师制”辅导工作,即由我校安排驻地指导教师,基地选派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共同指导实习学生,还在当地开拓优质资源,为实习学生安排教师职业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实践能力。
二、园林专业的学校公司合作实践教学基地模式
园林专业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 除了要求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之外, 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国家城市化程度的加深和行业发展的日臻成熟, 各地区建设对园林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要求愈来愈高。而实践教学是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但是,由于受到资金及场地等条件的限制, 学院很难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实习条件, 这导致园林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而园林企业往往拥有宽敞的实习场地和完善的实习设备, 能够解决高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难题。因此,通过园林公司和学生在较长的实践学习中互相了解认识,选到满意的人才是高校和企业接轨的必然。经过几年的探索,园林公司在参与校企人才培养合作的实践中,往往期望从参与实践的学生中吸收技术能力强的学生加入企业团队,然而一些园林企业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后, 学生却在毕业时选择了其他企业就业,这导致很多园林企业在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方面存在顾虑,积极性不高。通常一个园林行业的技术人员要经过3-5年的实践才能成长为技术较全面的工程师, 这期间企业对员工的投入远大于其对企业的回报。所以一些园林企业宁愿用高薪从其他企业聘请人才, 也不愿自己培养后备力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能力以及高校的办学质量,针对园林专业的特点以及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势在必行。生命科学学院在充分考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特点和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制定出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培养计划,设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科目。在大学三年级第2 学期开学安排教学实习, 选派学生到各个园林企业进行实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实习企业, 经双向选择后, 学生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 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有了初步的了解, 如果双方有签约意向, 则用人单位会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的培养要求,学校据此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学生可以在大学三年级的暑假再次进入企业进行实习, 与企业之间进一步加深了解。如有可能, 此时双方可以确定就业意向。这样, 在大学四年级的生产实习中, 学生就完全可以顶岗实习; 很多优秀的学生也基本可以实现未毕业先就业, 而不是毕业即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既可以消除企业的顾虑, 也可以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以及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难题;既减少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又为企业解决了人才输送的问题。
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可靠保证。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 但是教师往往存在理论功底扎实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更多地参加实践锻炼。通过与园林企业的实际接触, 专业教师不仅可以及时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技巧, 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 还可以依靠自己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实力为企业解决项目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 对企业来说, 既可以得到学校的智力支持, 又可以减少用人成本;对学校来说, 既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 又可以锻炼教师队伍。
三、生物技术专业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生物技术专业的学习内容比较宽泛,学院根据教研室或课题组的形式,结合学生服务地方的一些项目,让学生根据项目的特点,以及自己的意愿,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特别是一些与地方优势和特色资源相结合的项目。一些学生在二年级或三年级时就参与进入课题组,从最基本的工作开始做起,逐步深入。
以柑橘研究团队为例,肇庆是广东省柑橘生产的第一大市,柑橘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肇庆学院果树研究所的柑橘研究团队,立足于本地区优势产业,紧密联系生产,跟本区域范围内的多个农业龙头企业和果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地。
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该研究团队每年会接受愿意参加柑橘研究团队工作的二年级的学生参与相关的工作。第一阶段:在一、二年级生物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初步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开始参与基地柑橘园的管理,熟悉柑橘生产的特点,品种特性,栽培要点,边参与生产边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生产技术的学习,并引导学生将生产技术中的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实验课程)有机结合,巩固专业基础知识,通过生产-学习-生产将课程和实习紧密联系在一起。此阶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第二阶段:在进入柑橘团队第二年,安排学生参与到整个肇庆地区的柑橘产区的技术服务中,参与每年产量测量、病虫害防控、土肥管理等与肇庆地区各县乡的柑橘生产密切相关的调研和技术服务活动。这个时期的工作既需要立足于前一年的柑橘研究基地的实践基础,又可以发挥学生是本地生源的优势,将学校接触到的新的技术理念、新的栽培技术介绍到自己的家乡,促进家乡的柑橘产业发展,同时能直接接触柑橘生产的实时状态。此阶段以学生实践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阶段,学生会发现许多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仍不能通过前期的专业知识基础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时,可以由学生将问题带回柑橘课题组,由课题组的教师和同学共同提出预防措施或解决方案,也可以由学生形成待研究的课题。 第三阶段:在学生进入课题组的第三年,学生根据前两年的学习和实践的积累,以及在产区发现的柑橘生产中的问题,结合课题组教师的研究项目,制定自己的毕业论文方向,承担课题组的一个子课题进行相关研究,在课题组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试验的设计,试验的实施、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工作。此阶段主要以学生的科学研究、创新和科研能力培养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肇庆学院果树研究所通过对国内外产学研教育机制、政策和理论的研究,结合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并形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适合于本院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支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培养模式,突破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各自独立的现象,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科研能力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培养系统,真正形成人才培养各阶段教、学、实践、创新主次分明又相互衔接的科学模式,达到专业能力、业务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基本知识,又可以边学习边实践,从学,产、研三个方面充分参与到课题组中。同时,这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促进了教师教学和科研业务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又能将生产、教学、科研三者有机结合。
经过几年的探索,生命科学学院与地方事业、企业用人单位充分合作,加强产学研教育模式的探索,使学校和用人单位取得了良好的双赢。生命科学学院教师研究成果在全校各单位名列第一,学生也屡获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毕业生就业率显著提高,用人单位也获得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巩固了双方合作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万喜,贾德华.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27-28.
[2]孟春丽,李连举.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4):78-80.
[3]吴平.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8(3):64-67.
[4]张振海,陈红喜.江苏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研究[J].江苏高教,2010(4):48-50.
[5]张晓芬,佟会文,徐晓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2):56-57.
[6]李俊英.园林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1(7):31-33.
[7]孙健.广东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创新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5):45-50.
[8]代国忠,刘爱华.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118.
[8]张健,陈玉叶.共建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平台[J].大学教育,2013(1):93.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