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言后行为及其对成功交际的启示

2014-09-27陆晔

南北桥 2014年5期

陆晔

【摘 要】在交际中影响“言后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本文拟从说话人、听话人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影响“言后行为”产生及效果的因素,并指出其对如何实现成功交际的启示。在日常交际中,应综合考虑交际参与者影响“言后行为”的各个因素,在具体的语境中,根据交际双方具体的身份、水平及其它特征,在交流时调整自己的交流方式,选择适当的言语行为,以期实现成功的交际。

【关键词】言后行为 说话人 听话人 成功交际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5.191

一、言后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的创始人,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奥斯汀(J.L. Austin)于195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做了题为“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的演讲以后,这一思想随即受到普遍关注并成为语用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后继者赛尔(J.R. Searle)以其1959年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出版了《言语行为——一篇语言哲学论文》(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一书后,“言语行为理论”就成了该理论的正式名称。[1]奥斯汀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每个句子都可以实施行为,并提出在一个言语行为中,说话者实际上同时涉及了两种或三种行为:“话语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其中,“言外行为”吸引了大多语言学家们的注意力,也成为了言语行为理论创新和发展的主要方向。“言后行为”却因其不算纯粹意义上的言语行为而一直在语用学研究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言后行为”指说话人所说的话对听话人产生影响从而取得某种效果的行为,即“言后之果”。[2]在沟通与交际中,言后行为的出现不外乎是两种情况,即说话人的目的与达成的实际效果是否相符。而在此交际沟通的过程中,当说话者的目的和达成的实际效果一致时,即是言语行为交际成功的言后行为。反之,则是言语行为交际不成功的言后行为。在交际沟通的过程中,影响言后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本文拟从说话人、听话人及两者的关系角度分析影响“言后行为”产生及其效果的因素,并指出其对如何实现成功交际的启示。

二、影响言后行为的因素

根据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当一个人在说话时,他/她通常至少实施了“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而“言后行为”是否产生,达到何种效果。则受说话人、听话人、说话人与听话人二者之间的关系所影响。

(一)说话人对言后行为产生的影响

在沟通中,说话人是话题的发起者,听话人是话题的接受者与回应者,而言后行为则是由说话者的话语内容产生。如:

客人:Its hot in here.

主人:Ill turn on the air-conditioner./Ill open the window./Ill turn on the fan.

在炎热的夏季,空气沉闷,在屋里与主人聊天的客人觉得很闷热于是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言外之意是希望主人做点什么让室内温度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主人若理解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或打开空调、或打开窗通风、或打开电风扇,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就被实施了,言后行为也就产生了,而无论主人做了什么使言后行为产生,都是由客人的话语内容所引导产生的。

在交际的过程中,说话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话者的语言表达方式,都影响着言后行为的发生及效果。

1.说话人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楚明白。

在交际中,说话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交际能否成功的关键,说话人能否清楚明白的表明自己的意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言后行为的产生及效果。

考生:Should I turn left here, sir?

考官:Right.

这是一个英语笑话,在一次驾驶考试时,考生在一转弯处询问考官是否此处该往左转,“Should I turn left here, sir?”考官点头表示同意,“Right!”,“Right”这个词即表示“正确”,又表示“右边”,于是,考生误解了考官的意思,直接将车转到了右边。 在交际中如果说话人没能清楚明白表达自己的意思,尤其是在沟通时使用了多义词或双关语都容易导致误解,由此产生的言后行为,自然不会达到自己期待的效果。在这段对话中,若考官使用了“Correct”或“Yes”来回答考生的问题,都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说话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否恰当。

语言能力是交际的基础,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恰当的表达自己,即是遵循合作、得体原则。在同一场景下,说话人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够达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苏珊:“I am sorry to hear about your husband.”

艾米丽:“Thank you.”

艾米丽的丈夫因酒驾在一次车祸中丧生,好友苏珊闻此噩耗忙给她打了个电话慰问,在这里苏珊如果将事故都具体叙述了出来,说道:“I am sorry to hear that your husband was killed in a car accident.”那可能只会勾起艾米丽的伤痛,而难以达到安慰的效果。

(二)听话人对言后行为产生的影响

说话人发起话题后,“言内行为”及“言外行为”通常同时发生,而言后行为主要是从听话人方面来分析,是指说话人说出来的话对听话人的行为、思想、信念、情感等方面所产生的效果或结果。[3]因此,“言后行为”的产生及效果主要受听话人的影响。

儿子:“爸,最近还好吧,家里生意怎么样?”

父亲:“马上给你汇过来!”

本例中儿子读书在外,临近月末时经济拮据,于是打电话回家请求经济支援,但是又不好意思直达主题,于是就从日常的寒暄开始了对话。而深知自己儿子性格的父亲一下子就判断出了儿子打电话的目的,于是告知儿子生活费马上就到。在这种情况之下,父亲的行动若是符合儿子的期待(汇来生活费),这就是说话人目的与达到的实际效果相符合的产生正面效果的“言后行为”,反之,则是没产生预期效果的“言后行为”。而无论产生何种效果的言后行为,听话人的理解能力,行为能力及行为意愿都是影响“言后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

1.听话人的理解能力。

很多时候,人们因为修养、面子等种种原因不会直接表明自己的意图或目的,而多是采取迂回婉转的表达。听话人能否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是影响“言后行为”产生及效果的第一大要素。

顾客:“Waiter, whats this fly doing in my soup?”

服务员:“Um,Looks to me to be backstroke, sir…”

在餐厅里,顾客发现了自己的汤里有一只苍蝇,于是叫来了服务员询问,言外之意很明显是希望服务员为其更换另一碗汤,但是服务员没有理解顾客的真正意图,只是对他的问题做了回答。在这个案例中,因为听话人的理解有误导致说话人说话的目的没有实现,言外行为没有被成功实施,达成的即是言语行为交际不成功的言后行为。

2. 听话人的行为能力。

影响“言后行为”的另一重大因素即是听话人的行为能力,在一个交际场合中,说话人的目的能否达到,听话人是否具备实现说话人意图的能力也是关键。

女孩:“这对耳环真漂亮啊!”

男孩:“买!”

在这段对话中,女孩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想要拥有这对耳环,而男孩也完全理解了她的意图,于是为她买下了这对耳环。在这一场合中,听话人除了需要具备理解说话人的意图的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实现说话人意图的能力(买得起这对耳环),成功的言后行为才能被实施。

女孩:“这个钻戒真漂亮啊!”

男孩:“是啊,这款好像很流行,我都看到好几个人戴过了。”

在这段对话中女孩的言外之意不言而喻,但是男孩的回答却不是她所期待的,因为男孩就算是了解了她的意图,也未必有能力买得起这颗钻戒。同时,男孩的回答巧妙地利用了女孩们不喜欢和别人用同种东西的心态,这样既使女孩打消了买这颗钻戒的念头,又掩饰了自己没有能力负担这么昂贵的东西这一事实。

3.听话人的行为意愿。

说话人的意图是否能实现,与听话人的意愿密切相关,如果听话人不愿意,那么即使是他/她能理解并且有能力实现说话人的意图,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也不会被成功实施。

A:“I want to buy a new cellphone, but my money has been a little tight recently.”

B:”Yeah,me too.”

这是一段朋友间的对话,A想买个新手机,于是向朋友B暗示说“my money has been a little tight recently.”借钱的意味已经很明显,但是B却没有任何表示,只是简单附和。假定B完全明白A的意思且有能力借钱给A,但因为这样做会损害到B的利益,他也可以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委婉的向A表示拒绝。

(三)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身份地位关系对言后行为产生的影响

在沟通交际中,除去说话人与听话人自身的因素以外,两者的身份地位关系,也会对言后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同一类型的对话中,因对话人之间的身份地位关系不一样,言后行为的效果也可能大相径庭。

如甲在机场点燃了一支烟,乙见状说了一句 “这是公共场所哦!”暗示在公共场所不应该吸烟,这句话可能导致的结果有三种:1.甲停止吸烟。2.甲不在意继续吸烟。3.甲换个地方吸烟。而甲的反应,则会因为乙的不同身份而有所不同:1.若乙是甲的朋友或同事,那甲可能不会在意继续吸烟。2.若乙是甲的亲人或女友,甲可能会为了因为他们的健康去吸烟区吸烟。3.若乙是甲的领导或是师长,那甲更可能会直接灭掉香烟。

三、言后行为对实现成功交际的启示

“言后行为”不是一个界限清晰的行为,而是一个过程。由话语到影响效果,最后到达“言后行为”的完整的发生过程。“言后行为”并不是说话人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由“言内行为”触发,并由说话人、听话人共同参与并最终完成的一个过程。[4] “言后行为”的成功实施往往意味着一次成功的交际沟通,因此言后行为是判断交际效果最直接的手段。[5]

在一次交际沟通的过程中,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传递信息或表达意图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说话人或明示或暗示让听话人接收到自己的信息以求实现自己的意图,所以说话人语言表达的能力及传递信息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言后行为”的实施。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即是听话人接收说话人信息、根据语境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并随之做出回应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听话人的理解能力、行事能力及行事意愿能直接决定“言后行为”的效果。在交际过程中,听话人与说话人不同的身份与地位也会影响到“言后行为”的效果。

因此,在日常交际中,应综合考虑交际参与者影响“言后行为”的各个因素,在具体的语境中,根据交际双方具体的身份、水平及其它特征,在交流时调整自己的交流方式,选择适当的言语行为,以期实现成功的交际。

参考文献

[1]姜望琪. 当代语用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8

[2] [4] 王春秀. 浅谈交际中的言后行为 [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67-169

[3]王道英,辜向东. 论言后行为 [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4):91

[5] 张珂铭. 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与交际效果[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