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铺就幸福的美丽乡村路

2014-09-27胡亮

当代贵州 2014年19期
关键词:猕猴桃村民美丽

胡亮

富在农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增收致富是人民群众普遍性的共性诉求。

“前几年,通往家家户户的路泥泞不堪,生活垃圾也随地乱扔乱放。”谈起往事,今年五十出头的水城县米箩乡倮么村村民张昌龙不禁感慨万千。自从村里开展美丽乡村的创建行动,“村里的水泥路现在都直接修到了我家的门前大院,开车甭提有多方便。”张昌龙笑着说。

“不仅仅是在米箩乡倮么村,其他村寨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水城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陈顺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创建美丽乡村,目标就是要让农民也能过上和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幸福的生活。”

“猕猴桃”铺就致富路

位于水城县猴场乡东南部的布依山寨——补那村,过去一直以种植玉米和水稻为主。由于大部分耕地地处喀斯特陡坡地,粮食作物产量低,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村支部找到了破解这一困境的“宝贝”——猕猴桃。猕猴桃适宜喀斯特陡坡地种植,还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据水城县猴场乡补那村村支书罗毅介绍,2000年猴场乡开始引进红阳品种猕猴桃进行种植,经过几年努力成功注册“黔宏牌”猕猴桃产品商标,并先后荣获“2007年中国果品苗木展销会金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指定有机果品”等多项殊荣,在国内外具备一定的知名度,为打造产业与承接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小猕猴桃撬动乡村产业大发展。2010年,猴场乡正式启动猕猴桃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同年,通过招商引资,长丰绿色生态实业有限公司进驻补那村。村民王树勋以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四季辛辛苦苦忙碌到头只能挣到三万多块钱,还难得回几次家。2010年,看好家乡的发展潜力,他毅然选择回家发展。王树勋在长丰公司做起了管理工作,并开始自学种植猕猴桃的技术。如今,在他的十多亩地里,猕猴桃已经开始挂果。聊到栽种猕猴桃对自己生活的改变,他说:“在家种植猕猴桃不仅能兼顾家庭,而且还能发家致富,现在一年就能挣十多万元。如果今年猕猴桃的收成好,预计收入会更多。”去年,王树勋家盖起了宽敞的三层楼房,展望未来,他正在筹备开张属于自家的农家乐。

富在农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增收致富是人民群众普遍性的共性诉求。而产业在引领村民致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作用。抢抓时机,补那村积极推动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园区猕猴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2010年的4000余亩增长至目前的6800余亩,投资金额近7000万元。

在补那乃至整个猴场乡,产业园区普遍采用“公司+基地+农民”的经营模式。即在具体操作上,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户将土地集中流转给公司经营,以此实现生产要素的联动与整合。“为充分保障农户的切身利益,我们还制定实施了‘581的土地流转金支付模式。”罗毅介绍说,在前5年每年付给农民每亩500元的流转金,后5年每年付给农民每亩800元的流转金,10年以后每年付给农民每亩1000元的流转金。并且经营公司作出承诺:在水果的盛产阶段,每年将会让利10%的收入给村民,同时每年支付给村集体每亩20元的土地流转管理费。

产业的发展,土地的流转给广大村民带来了真正的经济效益。“以前从事农业种植,每亩只能挣400多元,一年全部所得也只有3000多元。现在,实行土地流转之后,除每年可收取的土地流转金之外,还可以在园区企业打工,一个月就能够收入3000多元。”张昌龙激动地说。

2013年,猴场乡在“广交会”上一举签下2000吨的销售订单。这更加带动了村民参与园区发展的积极性,他们参与美丽乡村创建行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没有产业,就没有农民的创收和致富。”罗毅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观念转变对接市场

在水城走村串寨,明显感受到人们对创建美丽乡村的迫切与期望。

家住米箩乡倮么村马鞍寨的村民张德勇,现在经营着一家名为“源莱”的农家乐餐馆。钢板组合的板房让他的家在一片布依族风格的建筑中显得独特。“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特别贫穷落后的地方。遇到下雨天,土质的路面瞬间成为浆糊一般的泥巴路,使人寸步难行。”张德勇说,“这几年,新农村的建设及美丽乡村行动的开展,使本地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水泥路串到了各家各户,路边也增设了垃圾桶和太阳能路灯,村庄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家乡发生的改变牵动着他的心。张德勇前几年曾到过浙江、广东打工,多年的闯荡开阔了他的视野。近年来,随着本地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结合自身古村落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倮么村马鞍寨越来越吸引世人的目光。游客的大量涌入让他看到了潜藏的商机。

经过精心的筹备,2013年9月,张德勇的“源莱”农家乐正式开业。紧随家乡发展的脚步,开业一年,张家的纯收入就达4万多元。“等积蓄够了,我准备在政府批准的土地上盖一栋新楼。到那时,生意估计会越来越好。”展望未来,张德勇一脸的憧憬。

米箩乡副乡长刘勰对记者说:“创建美丽乡村,就要在引导群众自愿参与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让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在产业发展中不断解放劳动力,并积极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对此,参加工作20多年的陈顺华也有一番自己的理解:“政府在创建美丽乡村的行动中要充分发挥作用,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鼓励、扶持农户自主创业。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帮助广大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做到与市场的对接。”如今,村民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致富的机会也随之而来。

文化聚力 精神和谐

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文化的塑造,也是水城县美丽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

“对村寨,要根据其民族历史文化进行特色的打造。”谈到美丽乡村的文化打造时,陈顺华坦言要尊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极保护古村落。在补那村,经过充分的调研,在尊重布依族民族文化风情的基础上,确定了青瓦、雕花窗、粉黄色墙面、各种风情的壁画和字帖的建筑风格。

水城县注重村庄布局规划,充分保护和利用古民居、古祠堂、古树、古庙宇等古遗迹,传承保护历史文化。“下一步,补那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集民族生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布依文化园。”罗毅对前景充满信心。

在采访水城各级党政干部的过程中,他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让记者很受感动。“因变化而心宽”,陈顺华对记者说起做这项工作对他自己的改变。“看着之前贫穷落后的村庄经过我们努力开展创建行动后,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自身的心情也感到非常愉快。”

据统计, 截至2013年11月30日,水城县超额完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46300户,硬化主干道及新建村寨串户路共计850.8公里,实现庭院硬化52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000盏,县级财政共计投入资金1.616亿元。 (责任编辑/黄莎莎)

富在农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增收致富是人民群众普遍性的共性诉求。

“前几年,通往家家户户的路泥泞不堪,生活垃圾也随地乱扔乱放。”谈起往事,今年五十出头的水城县米箩乡倮么村村民张昌龙不禁感慨万千。自从村里开展美丽乡村的创建行动,“村里的水泥路现在都直接修到了我家的门前大院,开车甭提有多方便。”张昌龙笑着说。

“不仅仅是在米箩乡倮么村,其他村寨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水城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陈顺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创建美丽乡村,目标就是要让农民也能过上和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幸福的生活。”

“猕猴桃”铺就致富路

位于水城县猴场乡东南部的布依山寨——补那村,过去一直以种植玉米和水稻为主。由于大部分耕地地处喀斯特陡坡地,粮食作物产量低,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村支部找到了破解这一困境的“宝贝”——猕猴桃。猕猴桃适宜喀斯特陡坡地种植,还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据水城县猴场乡补那村村支书罗毅介绍,2000年猴场乡开始引进红阳品种猕猴桃进行种植,经过几年努力成功注册“黔宏牌”猕猴桃产品商标,并先后荣获“2007年中国果品苗木展销会金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指定有机果品”等多项殊荣,在国内外具备一定的知名度,为打造产业与承接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小猕猴桃撬动乡村产业大发展。2010年,猴场乡正式启动猕猴桃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同年,通过招商引资,长丰绿色生态实业有限公司进驻补那村。村民王树勋以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四季辛辛苦苦忙碌到头只能挣到三万多块钱,还难得回几次家。2010年,看好家乡的发展潜力,他毅然选择回家发展。王树勋在长丰公司做起了管理工作,并开始自学种植猕猴桃的技术。如今,在他的十多亩地里,猕猴桃已经开始挂果。聊到栽种猕猴桃对自己生活的改变,他说:“在家种植猕猴桃不仅能兼顾家庭,而且还能发家致富,现在一年就能挣十多万元。如果今年猕猴桃的收成好,预计收入会更多。”去年,王树勋家盖起了宽敞的三层楼房,展望未来,他正在筹备开张属于自家的农家乐。

富在农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增收致富是人民群众普遍性的共性诉求。而产业在引领村民致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作用。抢抓时机,补那村积极推动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园区猕猴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2010年的4000余亩增长至目前的6800余亩,投资金额近7000万元。

在补那乃至整个猴场乡,产业园区普遍采用“公司+基地+农民”的经营模式。即在具体操作上,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户将土地集中流转给公司经营,以此实现生产要素的联动与整合。“为充分保障农户的切身利益,我们还制定实施了‘581的土地流转金支付模式。”罗毅介绍说,在前5年每年付给农民每亩500元的流转金,后5年每年付给农民每亩800元的流转金,10年以后每年付给农民每亩1000元的流转金。并且经营公司作出承诺:在水果的盛产阶段,每年将会让利10%的收入给村民,同时每年支付给村集体每亩20元的土地流转管理费。

产业的发展,土地的流转给广大村民带来了真正的经济效益。“以前从事农业种植,每亩只能挣400多元,一年全部所得也只有3000多元。现在,实行土地流转之后,除每年可收取的土地流转金之外,还可以在园区企业打工,一个月就能够收入3000多元。”张昌龙激动地说。

2013年,猴场乡在“广交会”上一举签下2000吨的销售订单。这更加带动了村民参与园区发展的积极性,他们参与美丽乡村创建行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没有产业,就没有农民的创收和致富。”罗毅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观念转变对接市场

在水城走村串寨,明显感受到人们对创建美丽乡村的迫切与期望。

家住米箩乡倮么村马鞍寨的村民张德勇,现在经营着一家名为“源莱”的农家乐餐馆。钢板组合的板房让他的家在一片布依族风格的建筑中显得独特。“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特别贫穷落后的地方。遇到下雨天,土质的路面瞬间成为浆糊一般的泥巴路,使人寸步难行。”张德勇说,“这几年,新农村的建设及美丽乡村行动的开展,使本地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水泥路串到了各家各户,路边也增设了垃圾桶和太阳能路灯,村庄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家乡发生的改变牵动着他的心。张德勇前几年曾到过浙江、广东打工,多年的闯荡开阔了他的视野。近年来,随着本地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结合自身古村落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倮么村马鞍寨越来越吸引世人的目光。游客的大量涌入让他看到了潜藏的商机。

经过精心的筹备,2013年9月,张德勇的“源莱”农家乐正式开业。紧随家乡发展的脚步,开业一年,张家的纯收入就达4万多元。“等积蓄够了,我准备在政府批准的土地上盖一栋新楼。到那时,生意估计会越来越好。”展望未来,张德勇一脸的憧憬。

米箩乡副乡长刘勰对记者说:“创建美丽乡村,就要在引导群众自愿参与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让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在产业发展中不断解放劳动力,并积极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对此,参加工作20多年的陈顺华也有一番自己的理解:“政府在创建美丽乡村的行动中要充分发挥作用,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鼓励、扶持农户自主创业。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帮助广大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做到与市场的对接。”如今,村民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致富的机会也随之而来。

文化聚力 精神和谐

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文化的塑造,也是水城县美丽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

“对村寨,要根据其民族历史文化进行特色的打造。”谈到美丽乡村的文化打造时,陈顺华坦言要尊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极保护古村落。在补那村,经过充分的调研,在尊重布依族民族文化风情的基础上,确定了青瓦、雕花窗、粉黄色墙面、各种风情的壁画和字帖的建筑风格。

水城县注重村庄布局规划,充分保护和利用古民居、古祠堂、古树、古庙宇等古遗迹,传承保护历史文化。“下一步,补那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集民族生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布依文化园。”罗毅对前景充满信心。

在采访水城各级党政干部的过程中,他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让记者很受感动。“因变化而心宽”,陈顺华对记者说起做这项工作对他自己的改变。“看着之前贫穷落后的村庄经过我们努力开展创建行动后,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自身的心情也感到非常愉快。”

据统计, 截至2013年11月30日,水城县超额完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46300户,硬化主干道及新建村寨串户路共计850.8公里,实现庭院硬化52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000盏,县级财政共计投入资金1.616亿元。 (责任编辑/黄莎莎)

富在农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增收致富是人民群众普遍性的共性诉求。

“前几年,通往家家户户的路泥泞不堪,生活垃圾也随地乱扔乱放。”谈起往事,今年五十出头的水城县米箩乡倮么村村民张昌龙不禁感慨万千。自从村里开展美丽乡村的创建行动,“村里的水泥路现在都直接修到了我家的门前大院,开车甭提有多方便。”张昌龙笑着说。

“不仅仅是在米箩乡倮么村,其他村寨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水城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陈顺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创建美丽乡村,目标就是要让农民也能过上和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幸福的生活。”

“猕猴桃”铺就致富路

位于水城县猴场乡东南部的布依山寨——补那村,过去一直以种植玉米和水稻为主。由于大部分耕地地处喀斯特陡坡地,粮食作物产量低,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村支部找到了破解这一困境的“宝贝”——猕猴桃。猕猴桃适宜喀斯特陡坡地种植,还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据水城县猴场乡补那村村支书罗毅介绍,2000年猴场乡开始引进红阳品种猕猴桃进行种植,经过几年努力成功注册“黔宏牌”猕猴桃产品商标,并先后荣获“2007年中国果品苗木展销会金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指定有机果品”等多项殊荣,在国内外具备一定的知名度,为打造产业与承接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小猕猴桃撬动乡村产业大发展。2010年,猴场乡正式启动猕猴桃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同年,通过招商引资,长丰绿色生态实业有限公司进驻补那村。村民王树勋以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四季辛辛苦苦忙碌到头只能挣到三万多块钱,还难得回几次家。2010年,看好家乡的发展潜力,他毅然选择回家发展。王树勋在长丰公司做起了管理工作,并开始自学种植猕猴桃的技术。如今,在他的十多亩地里,猕猴桃已经开始挂果。聊到栽种猕猴桃对自己生活的改变,他说:“在家种植猕猴桃不仅能兼顾家庭,而且还能发家致富,现在一年就能挣十多万元。如果今年猕猴桃的收成好,预计收入会更多。”去年,王树勋家盖起了宽敞的三层楼房,展望未来,他正在筹备开张属于自家的农家乐。

富在农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增收致富是人民群众普遍性的共性诉求。而产业在引领村民致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作用。抢抓时机,补那村积极推动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园区猕猴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2010年的4000余亩增长至目前的6800余亩,投资金额近7000万元。

在补那乃至整个猴场乡,产业园区普遍采用“公司+基地+农民”的经营模式。即在具体操作上,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户将土地集中流转给公司经营,以此实现生产要素的联动与整合。“为充分保障农户的切身利益,我们还制定实施了‘581的土地流转金支付模式。”罗毅介绍说,在前5年每年付给农民每亩500元的流转金,后5年每年付给农民每亩800元的流转金,10年以后每年付给农民每亩1000元的流转金。并且经营公司作出承诺:在水果的盛产阶段,每年将会让利10%的收入给村民,同时每年支付给村集体每亩20元的土地流转管理费。

产业的发展,土地的流转给广大村民带来了真正的经济效益。“以前从事农业种植,每亩只能挣400多元,一年全部所得也只有3000多元。现在,实行土地流转之后,除每年可收取的土地流转金之外,还可以在园区企业打工,一个月就能够收入3000多元。”张昌龙激动地说。

2013年,猴场乡在“广交会”上一举签下2000吨的销售订单。这更加带动了村民参与园区发展的积极性,他们参与美丽乡村创建行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没有产业,就没有农民的创收和致富。”罗毅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观念转变对接市场

在水城走村串寨,明显感受到人们对创建美丽乡村的迫切与期望。

家住米箩乡倮么村马鞍寨的村民张德勇,现在经营着一家名为“源莱”的农家乐餐馆。钢板组合的板房让他的家在一片布依族风格的建筑中显得独特。“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特别贫穷落后的地方。遇到下雨天,土质的路面瞬间成为浆糊一般的泥巴路,使人寸步难行。”张德勇说,“这几年,新农村的建设及美丽乡村行动的开展,使本地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水泥路串到了各家各户,路边也增设了垃圾桶和太阳能路灯,村庄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家乡发生的改变牵动着他的心。张德勇前几年曾到过浙江、广东打工,多年的闯荡开阔了他的视野。近年来,随着本地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结合自身古村落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倮么村马鞍寨越来越吸引世人的目光。游客的大量涌入让他看到了潜藏的商机。

经过精心的筹备,2013年9月,张德勇的“源莱”农家乐正式开业。紧随家乡发展的脚步,开业一年,张家的纯收入就达4万多元。“等积蓄够了,我准备在政府批准的土地上盖一栋新楼。到那时,生意估计会越来越好。”展望未来,张德勇一脸的憧憬。

米箩乡副乡长刘勰对记者说:“创建美丽乡村,就要在引导群众自愿参与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让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在产业发展中不断解放劳动力,并积极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对此,参加工作20多年的陈顺华也有一番自己的理解:“政府在创建美丽乡村的行动中要充分发挥作用,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鼓励、扶持农户自主创业。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帮助广大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做到与市场的对接。”如今,村民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致富的机会也随之而来。

文化聚力 精神和谐

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文化的塑造,也是水城县美丽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

“对村寨,要根据其民族历史文化进行特色的打造。”谈到美丽乡村的文化打造时,陈顺华坦言要尊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极保护古村落。在补那村,经过充分的调研,在尊重布依族民族文化风情的基础上,确定了青瓦、雕花窗、粉黄色墙面、各种风情的壁画和字帖的建筑风格。

水城县注重村庄布局规划,充分保护和利用古民居、古祠堂、古树、古庙宇等古遗迹,传承保护历史文化。“下一步,补那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集民族生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布依文化园。”罗毅对前景充满信心。

在采访水城各级党政干部的过程中,他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让记者很受感动。“因变化而心宽”,陈顺华对记者说起做这项工作对他自己的改变。“看着之前贫穷落后的村庄经过我们努力开展创建行动后,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自身的心情也感到非常愉快。”

据统计, 截至2013年11月30日,水城县超额完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46300户,硬化主干道及新建村寨串户路共计850.8公里,实现庭院硬化52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000盏,县级财政共计投入资金1.616亿元。 (责任编辑/黄莎莎)

猜你喜欢

猕猴桃村民美丽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为什么猕猴桃身上长满了毛?
猕猴桃催熟日记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