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动画,三“不”见真诚

2014-09-26朱彦潼

大学生 2014年18期
关键词:小牛表现形式山村

朱彦潼,本科就读于南京财经大学广告专业,自学动画,2011年留学日本,2014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映像研究科动画专业,获硕士学位,她的作品《杯子里的小牛》获第18届韩国首尔国际卡通动画节亚洲之光奖、第26届东京学生电影节动画部门最高奖、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学生短片评展最佳创意奖、日本ASK映像节西村智弘奖等奖项。

不揣测人心

就我最初的认识而言,动画可以说是表达一切的手段。它既可以是作者对日常观察到的事物的总结,又可以是基于情感的想像力的舞动。比起绘画,它拥有时间和声音。比起实拍电影,它又能更自由地操控画面。这就是我喜欢动画,并选择动画作为表现手段的初衷。

在艺大的学习是辛苦的,但每天都能获得新的冲击。我们的课程包括了各种动画手法的演习、动画史和构想设计理论课等等。这让我对动画的认识逐步加深了。自从动画这种表现形式被确立以来,就由每个导演独特创作特性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作品大多是由一个人或小团队独立创作,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因此,我所学习的动画也会被一般性地称为“独立动画”。

在审美上,动画可以由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如动画的叙事性、形式感、象征性、比喻性、抽象形变、节奏感、代入感等等。山村先生的课上,列举了各种不同审美角度下的代表作品和作者,这让我拓宽了视野,并对作品有了理性的认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之上,我开始慢慢摸索自己创作的归宿。

山村先生平均每月都会开一到两次研讨会,主要对研究室的学生正在创作的作品进行讨论。在作品选材时,他便告诫我们:“观众是很复杂的,作为导演,不应揣测人心投其所好。而更应着重于自己最想表达的东西,寻找最适合传达的表现手段。”这句话说的是选材,其实也包括了作者在创作时的一个心态。就像说话一样,既需要考虑听者是否明白话的意思而去选择措辞,又不能为了满足听者想听什么就去说什么,而丢失自我。无论技法高超与否,真诚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不求大创作

《杯子里的小牛》是我在艺大耗时两年创作的,是一个关于父亲和女儿之间的谎言的故事:爸爸告诉他四岁的女儿囡囡,她的牛奶杯底下藏着一头小牛。囡囡相信了爸爸,喝掉了杯里所有的牛奶,但却没有找到小牛。囡囡渐渐开始不相信这个总是对她撒各种谎的爸爸了。故事的灵感来源于我的亲身经历,小时候,父亲曾为了让我喝牛奶而骗我说杯子底下有一头小牛在洗澡,而等我喝光后他又会说,小牛被我喝到肚子里去了。这曾让我对身边的世界充满了幻想,毕业设计选材之际,我便有了想要将与父亲的往事改编成动画的想法。

初次尝试叙事类作品,首要难关便是剧本的创作。当时以色列著名动画作家Gil Alkabetz先生来艺大做公开讲座,他听了我们的陈述后,对我们的点子一一做了点评。他对我说:“你的想法里有很多动人的小细节,其实你不必想着去做一个很大的作品,把握住那些小细节对你来说更重要。只要有一个小点,让观众感受到某种现实意义,那故事便成立了。”他向我推荐了Michaela Pavlatova的作品《Words,Words,Words》,那是一个用抽象的对话来反应人与人关系的作品,动画简洁明了,但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给了我重要的提示。有时候,导演的野心会控制作品,想要表现太多反而会让作品变得无趣。

我当时想创作一个能反应时代背景的作品,而Alkabetz先生的这番话立刻把我拉回到专注于父女关系的细节上去。山村先生曾经在访谈中说过:“动画作家是为作品而献身的。”我想我们在创作时不应总去想着如何展现自己的能力,而更应本着为作品服务的原则,着重于思考如何将作品归纳成最完美的表现形式,我认为那样才是良性的、真诚的创作思路。

不回避常见手法

除了Alkabetz先生以外,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相继得到了Igor Kovalyov、Georges Schwizgebel、Ruth Lingford等著名动画作家的指导或点评。艺大的环境让我们有幸能够和世界各地的动画大师直接交流,也让我们获得了很多难得的动画技术的学习机会。

画材和风格已经确立,创作也步入佳境。还是就《杯子里的小牛》而言,最初剧本的设计并没有让我完全满意,但我决定先不管逻辑,试着把确定了的部分先画画看,在创作的过程中完善思考。Igor Kovalyov先生的讲座对我极有启发性。他曾说过:“导演就是把感觉到的东西再现到屏幕上的人。”他极其注重作品的感性,并说他的创作过程就像是在玩拼图,把看似无法连接的,每天突然感知到的画面或动作的碎片,像拼图一样去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这能解决我对剧本的困惑,因为我最初想表现的画面都很零碎,而我发现一个单单建立于文字逻辑的剧本是理性的,但同样也是死的。它不能完全调动动画这种表现形式的优势,只有靠直观的、感性的画面的支撑,才能够让作品拥有它的表现力。那为何不直接从感性的画面着手呢?在绘制完成的重要镜头之间寻找逻辑去建立联系,这样看似逆向的创作手法,反而能让重要的镜头不受限制地发挥,作品的内容也会有主次感。

在创作的中后期,我曾犹豫要不要使用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因为我害怕被评价为老套,便向导师请教。山村先生谈到:“害怕使用惯用的手法而去刻意回避,才是最不好的,作品会因此变得不纯粹。”其实现在回想起来,自觉惭愧。有时候,直白地表达是一种很强的力量,情绪到了就大胆地用,大可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刻意求新。

责任编辑:朴添勤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牛表现形式山村
多元归一——中国画表现形式探析
做头小牛
山村日出
小牛背鹭在哪里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快乐的小牛
山村一天一个样
沉寂山村崛起时
汉语动结式在维吾尔语中的表现形式
新闻策划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