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买手机的时候其实不是买手机
2014-09-26承健
承健
这个绕嘴的标题可能会让你闹不清楚我要说什么,没关系,看下去就是了。最近关于手机的话题比较热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实现在的消费电子产品对我们的价值早已经不只限于它们的名字了。比如手机不太可能只用来打电话。那么我们该从什么角度看待这些科技产品呢?
先把话扯远一点儿。一直以来我们买(智能)手机的时候,关注点都在CPU、屏幕、内存等等这些硬性指标上,因为这些东西决定了手机是不是满足基本功能的需求。其实到了今天,市场上的主流手机已经远远超过了基本可用的底线,即使千元以下的产品也能满足绝大多数应用需求了。就像前两年的电脑,最便宜的也能满足大多数基本需求。那么当你有更充足的预算,想在“基本可用”之上买更贵的产品时,还能满足于只看性能或者规格指标吗?
所以我说,当你买手机的时候,大多数买的手机本身。如果问题就这么简单,你按预算掏钱就行了,打电话、发短信甚至聊微信玩游戏都不是挑战。但你还是犹犹豫豫,研究各种官网规格、评测文章、用户论坛,拿不定主意。这是因为我们在基本需求之外,还想让这个东西给我们更多的满足。
比如拿在手里有面子,比如坚持打一整天电话无需充电或者比如能替代PC上手处理工作。我们现在花钱想要的是让手机解决问题、让它能提供更好的应用体验,而不是买回一堆高精尖零件的堆砌。从这个角度看,把软件和硬件组合成一部优秀的手机,不但是个技术工程,也是个艺术活儿。
谈到艺术,我已经认为科技产品,特别是IT相关产品,在过去30年里外观丑陋的远比漂亮的多。这个行业里似乎理工科工程师主导了产品设计,真正称得上能把艺术和技术结合好的公司凤毛麟角(你肯定想到了苹果)。其实这种情况可以理解,毕竟IT产品传统上是专业人士使用的专业设备,在性能、功能达标的时候就能卖得动。同时在摩尔定律的统治下,产品更新换代和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所以厂家还得拼命控制成本以追求性价比。在这些压力之下,除了性能和可用性,其他方面的需求肯定要降低优先级了。
到了今天,性能和功能不再是IT产品的瓶颈,用户也不再只青睐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他们开始对产品有更高的期望。这个时候,产品对设计、体验甚至美的追求,可能就成为制胜的因素。 所以苹果的成功并不只是制造了性能优秀的产品(其实苹果很多产品性能并不突出),很重要的因素也来自于乔布斯时代近乎偏执的对产品设计、用户体验乃至艺术感的追求。
我认为至少对70后一代的中国用户来说,大多数人从小受到的审美教育是不够的。很多人缺少分辨和欣赏优秀美术、音乐作品的能力。当然,真正的美是有普遍性的,当大家看到真正优秀的产品设计时还是会由衷地欣赏赞叹,但是不少人没有对优秀的设计和体验本能的追求。或者说,对不美的设计、差劲的体验有太高的容忍度。
话题回到手机上。作为最贴近我们身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设备,它的美学价值越来越重要。所以不少懂得欣赏美的时尚界人士使用iPhone——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安卓手机的世界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销量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几个品牌在设计和工艺上几乎没有能和iPhone比肩的产品。更别提安卓系统本身开放导致的系统界面和应用体验的混乱。
还好,手机的硬件规格已经不是大问题,在性能之外厂家开始有余力进行一些尝试了。这方面,中国的手机厂商已经开始做出了成绩。我个人观点来看,虽然好几个“老”品牌今年的新品从设计上都有不错的成绩,比如荣耀、Vivo、一加等,但从美学角度来看最近争议颇大的锤子T1最有竞争力。
如果你有机会拿到T1手机,可能会同意我的看法:从整体设计和软件体验方面,T1在安卓阵营中是最有资格向iPhone4致敬的产品。不可否认它有产能、品控甚至零部件等方面的不足,而且2999的价格比同配置对手贵了几乎一半。但是对体验有更高要求的用户,或许会在上手之后仍然产生认同。
手机市场是自由竞争的,用户会用脚投票。卖得比别人贵,如果没有自己的吸引力,光靠粉丝营销不可能长久。锤子手机这条路能不能走通,市场自然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