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Pv4协议与IPv6协议的平滑过渡实施策略

2014-09-26刘淑英

电子设计工程 2014年2期
关键词:IP地址路由隧道

刘淑英

(咸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当今互联网是基于IPv4协议的,但是IP地址空间不足问题已成为互联网通信发展的瓶颈,在此情况下IPv6应运而生。它以其在IP地址数量、安全性、移动性、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巨大优势,改变了现代信息生活。但是,想要在短时间内将IPv4网络全部转换成IPv6网络也是不可行的,因此须采用循序渐进的过渡方式。而在各种过渡机制中,隧道技术是一种比较实用和成熟的技术。本文通过介绍IPv6的特点,以及IPv4网络至IPv6网络的过渡技术,采用小凡模拟器对实际问题进行网络设计,并采用隧道技术完成。

1 IPv6的特点

IPv4最大的缺陷就是地址数量严重不足,随着支持IP的新设备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IP地址,但是IPv4已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1]。另外,IPv4还存在Internet路由表不断庞大,缺乏真正的端到端模型,不能很好的实现服务质量等问题。因此IPv6成为网络服务研究热点,其主要的特点表现为:拥有更大的地址空间,无需使用网络地址转换器,没有广播地址,报头简单,具有移动性,强大的灵活性,网络安全和协议安全较高,而且过渡到IPv6的方式也较多有双栈技术、隧道化技术、转换技术[2]。

IPv6协议使用16进制来表示其地址,并用冒号隔开,IPv6地址长度是IPv4地址长度的4倍,IPv6地址的基本表达方式是X:X:X:X:X:X:X:X,其中X是一个4位十六进制整数(16位),它是128位的,提供了近2的128次方个地址[3-4]。

例如:2012:1230:FF3F:1300:3450:3450:11B0:ABCF

2 常用的过渡技术

任何一种新的技术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可,首先必须能和现有的基础设施集成而且不能过大的影响现有的服务,Internet由数以万计的IPv4网络和数百万计的IPv4节点组成,这么庞大的系统想在短时间内完全被另一种技术取代是不现实的,IPv6网络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集成IPv6协议和IPv4协议,让它们共同存在,并要求尽可能的让终端用户透明,为了确保循序渐进的过渡,实际中所应用的常用过渡技术有如下3种[5-6]。

1)双栈技术:主机和网络设备需同时运行IPv4和IPv6两套协议,这是一种很高效的临时过渡技术。

2)隧道化技术:使用隧道通过IPv4网络将分离的IPv6网络连接起来,要求边缘设备需同时运行IPv4和IPv6两套协议。

3)转换技术:转换设备可以在IPv4网络和IPv6网络之间进行数据的传递,与NAT类似,但是这需要很多的资源,因此它的扩展性是个问题。

3 实例分析

企业X和企业Y是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由于各自网络需求,都将根据自身的业务来扩展网络,并将自己企业的网络升级为IPv6网络,而IPv6网络在传统的IPv4网络上默认是不能传输数据的。因此X企业和Y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就是:如何让IPv6网络数据无缝的在IPv4网络上进行传输。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用隧道技术进行解决。图1展示了两个IPv6网络进行数据通信的拓扑结构。其中,左边部分为企业X的网络,右边为企业Y的网络,X与Y企业的网络都升级成为IPv6网络,X与Y企业网络采用了OSPFv3路由协议,X与Y企业的外部路由器都运行了IPv4协议和IPv6协议,作为孤岛的IPv6网络需要通过隧道在IPv4网络上进行数据传输,本实验均采用Cisco路由器作为实验设备。在图1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各个设备对应接口的IPv6地址。

3.1 企业局域网设计

下面我们以图1中企业X的内部网为例进行介绍。该企业运行IPv6网络,采用OSPFv3协议,设备的配置代码如下。

图1 网络拓扑图Fig.1 Network topology

3.2 配置隧道

采用隧道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IPv4网络条件,实现两个IPv6网络之间的通信,将IPv6孤岛合并成更大的IPv6网络,伴随着技术设备的更换,最终将会调整到大型的纯IPv6网络。隧道技术是IPv6过渡的第一个机制,它目前在所有可用的IPv6中被广泛地支持。隧道接口需要分配本地IPv4地址、远端IPv4地址和本地IPv6地址。

为了使企业X和Y的IPv6网络连通,仅仅在OutRouterA、OutRouterB上配置隧道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在隧道上启用路由协议,此处采用的是OSPFv3路由协议。配置步骤如下:下面我们介绍OutRouterA的具体配置步骤,OutRouterB与此类同。

3.3 实验结果测试

从上面的输出结果可以看出,去往Y企业每条路由的下一条均为tunnel接口,也就是说,数据是通过隧道口进行传输的。下面我们将测试企业X和企业Y的内部网连通性。

上面输出可以确定X企业可以访问Y企业网络。

4 结束语

通过对IPv4协议和IPv6协议分析研究,利用思科模拟器完成本次组网设计,通过一个同时兼有IPv4网络与IPv6网络的拓扑为例,将隧道机制应用于该网络设计中,基本实现了前期设定的目标,IPv6数据包成功的在IPv4网络里进行传输,使得IPv4网络与IPv6网络共同存在,成功组建了IPv6网络。该拓扑分析为中小型企业部署以及建设IPv6校园网提供了一种相对比较完善灵活的解决方案。

[1]庄严,张倩.IPv6协议分析器的研究与实现[J].硅谷,2012(1):48-49.

ZHUANG Yan,ZHANG Qian.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IPv6 protocol analyzer[J].Silicon Valley,2012(1):48-49.

[2]唐拥政,周大为.基于iPv6的路由协议的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56-59.

TANG Yong-zheng,ZHOU Da-wei.The research of routing protocolBased on ipv6 [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1(1):56-59.

[3]李道旺,王灿伟.IPv4到IPv6过渡策略研究综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1(4):62-67.

LIDao-wang,WANG Can-bwei.Research summaryon transition strategy from IPv4 to IPv6 [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zation,2011(4):62-67.

[4]刘生寒,卢有飞,肖建毅.B/S架构下应用系统从IPv4到IPv6的迁移技术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2):209-213,219.

LIU Sheng-han,LU You-fei,XIAO Jian-yi.Research on Application System Migrating from IPv4 to IPv6 Under B/S Structure[J].Computer and Modernization,2013 (2):209-213,219.

[5]时荣,赵才松.基于IPV4和IPv6双协议栈互访的校园网的设计和实施[J].硅谷,2012(23):56-121.

SHI Rong,ZHAO Cai-song.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protocol stack exchange of visits about the campus network based on the IPV4 and IPv6[J].Silicon Valley,2012(23):56-121.

[6]徐少小.一个基于IPv6的新型校园组网策略 [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470-472.

XU Shao-xiao.A new type of campus networking strategy on IPV6[J].Journalof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12(5):470-472.

猜你喜欢

IP地址路由隧道
铁路远动系统几种组网方式IP地址的申请和设置
铁路数据网路由汇聚引发的路由迭代问题研究
一种基于虚拟分扇的簇间多跳路由算法
预见2019:隧道的微光
神奇的泥巴山隧道
探究路由与环路的问题
IP地址切换器(IPCFG)
基于SNMP的IP地址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公安网络中IP地址智能管理的研究与思考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