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慧:与死神较量的医学勇士
2014-09-26吕纹果迟秀梅
吕纹果+迟秀梅
世界在未知领域里的探索、认知和进步,永远离不开人类的大脑;人类对自身大脑的功能解读、研究和疾病防治,则需要依靠聪明、智慧又勇于攻坚克难的医学工作者。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外三科主任李聪慧博士,就是一位对神经解剖学研究颇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运用现代尖端医术,针对高难度、致命性颅脑和脊髓疾病使用微创“武器”封杀病灶,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击退死神对生命的“围剿”。他首次在国内采用“微导管成袢技术”,把藏在患者脑血管“死角”处的动脉瘤清理掉,挽救了几百位因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患者的生命。这项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在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学界引起了轰动。从医以来,李聪慧主任在手术台上与死神进行了上千次顽强的较量,使一个又一个濒临死亡的生命绝处逢生。缘于此,许多熟悉他的医生同道和患者,纷纷称他为“与死神较量的医学勇士”。
此前不久,本刊记者针对上述领域的诸多话题,对李聪慧主任做了深入采访。
辞职深造,顺境未必出庸人
看上去沉稳、内敛的李聪慧主任在谈及自己的从医之路时坦率地说:“上大学之前,我对医学其实基本上是属于没有概念的人,充其量也就是知道当一名医生,是个治病救人的稳定职业,在社会上挺受人敬重。”他说他就像一个懵懂的少年,还没找到感觉时,就已经迈进了医学院的大门。
然而,就是在这种“懵懵懂懂”的状态下,李聪慧却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医大校园里日逐一日地受到了熏陶,几年下来,既学到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又收获了浪漫的爱情。之后便是留校、结婚、生子——一连串的喜事如约而至,他的人生之路,在自己的努力下,走得一帆风顺。人们常说,“顺境出庸人”,但李聪慧尽管生活、事业顺风顺水,但他却并未迷失奋斗的方向。他说从1996年迈进神经解剖教研室的那一刻起,“我才清醒地认识到:当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首先面对恐怖的人体和动物尸骨,你决不能手抖肝颤;整天闻着令人刺鼻发呕的气味,你也不能皱眉眨眼,只有忍耐着、沉下心去,应对外科医生必须要闯过的第一道难关。在医学解剖的工作中,你不仅要有胆量,还要有医者的智慧……”
大学毕业后留校当教师,在外人看来无疑是一个体面又受人尊敬的工作,但李聪慧在留校任教4年之后,却忽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选择——辞职读研,继续深造!这之后,他便从一个收入颇丰的教师一转眼又变成了“吃家粮”的穷学生,养家育子的重担一下子全都落在了他爱人那瘦弱的双肩上。这之后,李聪慧从2001年穿上白大褂,拿起神圣的手术刀,直到2005年走上渴望已久的手术台、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成为神经外科的一名主刀医生,他都一直在努力地向前行走。
但是,李聪慧对知识渴求的欲望并未完全满足,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又考取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博士研究生——这是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每年完成脑、脊髓手术万余例。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实践理论相结合……李聪慧一步一个台阶,提升着自身学科研究的高度。
应该说,在十几年艰辛曲折的从医路上,李聪慧主任没有出现过一例医疗事故,除了幸运之神对他的眷顾之外,科学的医疗方案、高超过人的先进技术和患者的充分信任,才真正是他手术成功的根本保证。事实上,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其实已经变成了医学与疾病对抗的“战场”上的“冷兵器”。因为随着医学科技的逐渐发展,传统的手术刀越来越多地换成了微创器械——微导管、微导丝、微弹簧圈、支架,让开颅破瓢和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变成了不开颅、不流血的微创治疗。然而,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讲,那些“神经元”“神经纤维”“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硬化”之类的专业术语,对于“业外人士”来说,医生即使讲得再仔细,他们也许仍一头雾水。李聪慧主任对患者使用的却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比喻——“电源”就像“神经元”、“电线”就像“神经纤维”、“自行车内胎鼓包”就像“颅内动脉瘤”、“车胎跑气”就像“蛛网膜下腔出血”、“塑料水管老化、管内长水垢”就像“脑动脉硬化”等等,这使患者和患者家属对神经外科领域里一些深奥的专业术语,往往能够很快理解,继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医学人文不能仅仅体现在口头上,专业知识、术语的‘科普化,也是一名医生的硬功夫。”李聪慧这样解释说。
以“李氏”的名义填补国内空白
2012年,73岁的张大娘因多次脑出血,检查发现颅内多发动脉瘤,她想不开颅做微创介入手术,辗转去了几家大医院,但是,都因筹集不到20多万元的高额费用被拒之门外。孝顺的儿女不想放弃,经其他动脉瘤患者介绍慕名找到李聪慧医生。看过张大娘的检查结果后,吕聪慧发现她颅内长有两个动脉瘤,其中一个较大,并且动脉瘤体上还发现一根血管,这就要求手术时必须要保留血管,不能闭塞,手术难度很高。另一个动脉瘤较小,长在一根小血管上,这根小血管与主干血管呈锐角,微导管要想进入动脉瘤就必须有一个接近180度的大拐弯。这是脑血管微创介入治疗领域几乎不可能解决的难题,手术难度极高,甚至有可能彻底失败!
面对张大娘极端复杂的病情,李聪慧在取得了患者家人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之后,和他的医疗团队走上了手术台。无疑,面对这样高难度的手术,大家都如履薄冰,仿佛头上悬着一把利剑。经过细致的手术,张大娘颅内较大的动脉瘤终于被填塞了,瘤上血管保留完整。手术至此,大家都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接下来要解决难度更大的那个动脉瘤,尽管术前李聪慧他们已经准备了好几套方案,但手术中把所有的方案都尝试了,仍然不能让微导管拐个180度的死角,微导管不能进入动脉瘤腔,就不能处理动脉瘤。
很快,4个小时过去了,手术没有任何进展,怎么办?是继续手术还是放弃?放弃这样高难度的手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情况,患者和家属也会理解,但张大娘以后可能会再度脑出血;继续手术,如果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其结果仍然会失败!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李聪慧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先把微导管在大血管里拐个弯,形成返折的袢,再尝试进入动脉瘤,这样做手术结果怎么样?在这个思路指导下,他把微导管头端轻轻顶在大血管壁上,让它慢慢弯下头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返折的微导管终于拐过了那个死弯,顺利进入动脉瘤腔,完全填塞了动脉瘤——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手术结束后,张大娘的家人拉着李聪慧的手激动地哭了,手术成功带来的自豪、兴奋和喜悦,让李聪慧医生的团队真正感受到了常人难以体会的快乐。让张大娘一家没有想到的是,老人痊愈出院时总共花费才8万多元钱。
从这台手术中,李聪慧收获了自己当时都不知道的成果,因为那时国内尚无一篇关于“微导管成袢技术”治疗这种特殊角度动脉瘤的成功报道,他无意中在国内开创性地发明了“微导管成袢技术”。术后,李聪慧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国际上也只有一两篇同类技术的报道。此后,李聪慧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已经熟练地使用“微导管成袢技术”为几十例患者解决了复杂的颅脑动脉瘤。为了让更多的医师了解这一技术,他将这项学科成就发表在国内神经外科最权威的SCI收录的杂志上,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而此项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也被很多同行冠于“李氏微导管成袢技术”,目前正在向医学同道们推广普及。
事实上,这样的临床攻关对于李聪慧而言,只是较具代表性的一个案例。平时,为了攻克临床工作中的难题,李聪慧充分利用业余休息时间,努力学习专业技术,潜心钻研医学课题。近几年来,他率先在神经外科独立开展了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及微创介入栓塞术、经鼻蝶微创切除垂体瘤、经眉弓微创“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保留面神经的听神经瘤切除术、脊髓髓内和脑干肿瘤切除等难度大的高风险手术。在国家级和国际知名医学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25篇,参编著作5部,2013年荣获河北省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并多次获得“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先进个人”称号。
在记者采访时,李聪慧主任除了已完成两项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外,还正在主持一项重点课题——“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及随访研究”。
让更多的患者从手术台上站起来
在采访中李聪慧介绍说:“医学上所说的脑动脉瘤,其实就是因血管壁变薄后膨出的一个致命性的‘血包儿,就像一个‘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就会导致大量脑出血,轻者重残,变成植物人;重者丢掉性命。对患者来说,这颗脑内炸弹一日不除,便后患无穷。”
就手术治疗而言,近些年来,尽管临床应用的微创介入手术比传统的开颅手术创伤小很多,但费用也高了很多,这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门槛儿,如何降低介入治疗费用,一直是困扰李聪慧的难题。尽管介入手术材料都是进口的,价格昂贵,不是个人能改变的,但李聪慧一直在“能不能通过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方案减少材料的使用,从而降低费用”方面动着脑筋,通过几年的取经、学习,他逐渐摸索出来“双微管技术”“成篮技术”“微导管成袢技术”“支架辅助技术”等多种技术相结合,找到了一套费用低、效果好的治疗方法。同样的动脉瘤手术,他可以节约一半儿的费用,深受患者的信赖和赞赏。
2011年,家住秦皇岛的申先生患了一种极其少见的脑部疾病,已经在北京某大医院做了两次开颅手术,几乎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但申先生术后仍常年卧床不起,头部僵硬后仰,连在床上翻个身都很困难,稍微一动就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甚至昏迷不醒。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申先生由爱人陪着从秦皇岛来到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李聪慧认真查看各种检查结果后告诉家属:“这是一种罕见的林道氏综合征,需要多次手术切除小脑、延髓、脊髓髓内多发的血管母细胞瘤,如果不及时手术,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申先生的爱人听了这话却半信半疑:北京的大专家都治不好的病,这个年轻的医生能行吗?最终,申先生的家人决定死马当做活马医,跟命运赌一把。
李聪慧了解了申先生的家境后,为了节省手术治疗费用,制定了一套小脑、延髓、脊髓三次手术一台完成的治疗方案;但这几个部位的手术都属于神经外科最精细、高难度、极危险、特别复杂的手术,更何况多处手术一次完成?一旦手术出现意外,病人轻则截瘫,重则呼吸骤停、当场死亡。在征得患者家属理解和支持后,10月28日,李聪慧博士在麻醉科孟香果主任和其他医护人员的配合下,经过漫长的12个小时的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手术过程,手术室的大门开了一条缝,李聪慧博士终于露出了极度疲倦的笑脸对申先生的爱人说:“嫂子,放心吧,手术非常成功!”申先生的爱人露出了惊喜的笑容。申先生是手术前一周用担架从火车上抬过来的;术后半月,他是提着生活用品、牵着爱人的手、笑着从病房里离开的……
2014年1月15日,一名姓崔的韩国朋友在石家庄突发剧烈头痛,进而左侧肢体偏瘫,被朋友紧急送到医院抢救。查头部CT显示:脑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叶内血肿,需要马上手术!因患者身份特殊又没有家人陪伴,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全力支持。尽管韩国神经外科技术世界有名,但这名韩籍患者回国治疗已不可能,患者及韩国的朋友不太了解石家庄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技术水平,他们的中国朋友介绍说:“李聪慧博士已经成功救治了几百例这样的患者,时间就是生命,放心吧。”医院还同意崔先生的朋友用手机把手术室里的结果及时向他远在韩国的家人及医生报告,对整个治疗过程全程参与。
全面检查后李聪慧还发现,崔先生患有少见的烟雾病伴颅内多发动脉瘤,且是风险极高的基底动脉瘤,紧贴脑干,一旦再次破裂,他还能不能再睁开眼尚是个未知数。最终,这位从韩国来的崔先生十分幸运,李聪慧博士使用不开颅的微创技术,在第一时间成功解除了他颅内的“炸弹”,让他捡回了一条命。一位韩国的知名神经外科专家看了崔先生的手术结果片子后惊呼:“李博士技术高超、漂亮,手术做得非常完美!”因为那位韩国专家深知,在神经外科医生眼里,脑干手术曾经被视为禁区。如果没有高超的技术,做这样的手术无异于杀人害命。
因为专业的属性,在李聪慧周围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医患之间的感人故事。与此同时,被誉为“与死神较量的医学勇士”的李聪慧在学术方面的深厚积淀,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行业认可:2012年,李聪慧受邀在全国神经外科学术会议上做了一场采用微创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精彩演讲,受到北京、上海神经外科领域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同年10月,他又代表河北省神经外科医学界走上了国际学术大会的讲坛。而李聪慧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却时刻牢记着职业赋予的神圣使命。他利用现代先进的医疗技术,撬开死神的魔爪,让每一位患者都能从手术台上站起来,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充分感受亲情和友情的温暖,以及快乐和健康的幸福。在采访中,他说这就是自己执著追求的梦想!
专家简介
李聪慧,现任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北美神经外科医师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石家庄市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在河北省较早开展脑血管病的介入手术治疗,以及急性脑栓塞取栓、动脉溶栓脑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术。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等难治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省内领先。擅长烟雾病的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经鼻蝶微创切除垂体瘤,脑干肿瘤、脑干出血的微创手术。曾承担省卫生厅重大科技攻关课题3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获河北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石家庄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25篇,SCI 收录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