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智课堂教学“满堂讲”的思考
2014-09-25黄爱娥
黄爱娥
【关键词】培智课堂 满堂讲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84-01
智障儿童在智力上存在缺陷,导致其生活机能相对较差。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忽略了智障儿童的生理特点,采取“满堂讲”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利于智障儿童获取知识,习得技能。下面,笔者就教师的“满堂讲”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满堂讲”的几个误区
(一)自问自答。学习语文不但可以提高智障儿童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能够使智障儿童的言语运动系统变得更灵活。然而,有的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教学时没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假如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教师便会自问自答,急着给出结论。例如,在教学字词“里”“外”时,一位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谁在屋子里面,谁在屋子外面?”生1:“老师,我看到小兔子……”教师未等生1讲完,便说:“我知道。”教师继续提问学生:“谁在屋子里面,谁在屋子外面呢?”生2:“老师,那里有房子……”教师显得有些不耐烦地说:“既然你们不知道,那么就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吧。兔子妈妈在屋子外面,三只小兔子在屋子里面。”在教学中,教师两次打断学生的回答,将学生的思维硬拉上预设的轨道,使教学回到“正轨”。事实上,智障儿童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基本上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假如教师能够耐心地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边讲边问,有利于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语言能力,而不应该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
(二)回避学习发问。在课堂教学中,假如教师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以记忆课文为教学目标,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说”的欲望,就无法满足智障儿童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当启发学生“发问”,鼓励学生猜想。但是,有的教师却对学生的发问采取回避的态度。例如,在教学字词“上”“下”时,教师提问学生:“看一看,床上有什么,床下有什么?”然后引导学生看图。有的学生回答:“老师,图上的床为什么那么小?我家的床很大。”教师回答:“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你的问题下课后老师再告诉你。”有的学生回答:“老师,枕头上的花很漂亮,是怎么弄上去的呢?”此时老师有些不高兴地说:“看来你们都没有听清楚老师的提问。”在这个教学片段,教师对两位学生的“发问”都持回避态度,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其实,这些问题与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教师却不给学生“说”的机会,也没有围绕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三)习惯追着“优生”跑。当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成为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对话时,课堂就变成了“优生”的战场,其他学生则成了观众或听众。在教学词语“桔子”时,教师提问学生:“谁能够告诉老师,桌子上摆着什么?”学生思考片刻后,有一个学生回答:“桔子。”发现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继续提问:“那你知道它是什么颜色的吗?”该生回答:“黄色。”教师继续发问:“回答得很好,那你知道它是什么味道的吗?”该生回答:“甜、酸……”教师:“说得好。你能用‘桔子说一句话吗?”学生:“我喜欢吃桔子。”教师高兴地说:“请大家为他鼓掌。”该生高兴地笑了,但是大部分智障儿童都没有反应过来。在这个教学片段,教师长时间地提问一个学生,而忽视了其他学生,使课堂教学变成了“个别辅导”,时间久了,其他学生将会丧失学习的欲望。
二、教师“讲”的策略
(一)教师的“讲”要科学合理。一堂真正的语文课既要讲又要读,更要问。这里的“讲”是指对于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少讲,对于学习难点,教师要精讲。此外,教师要根据智障儿童的智力发展程度,合理安排教学,讲“难懂的重要的新知识”,讲的内容应“以学生的需要为主、以新的知识为主”“以主要知识为主”“以难学的知识为主”,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做到科学合理。
(二)提问式的“讲”。课堂教学中的“讲”要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采取提问式的“讲”,围绕问题,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假如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引导学生继续“说”,帮助学生树立“说”的信心,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
(三)练习式的“讲”。教师要引导智障儿童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式的“讲”,比如,让学生读、背、写、解词、会话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提高练习的目标与要求,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说话”,让学生想说、乐说,从而提高语用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智障儿童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动脑、动手、动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