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014-09-25刘朝耀
刘朝耀
【关键词】阅读教学 自主探究 引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48-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呢?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重视一个“导”字。“导”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潜心诱导,激发自主探究的动机
动机是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动机内驱力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投入到探究活动当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趣导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教师可以紧扣文章中心,从审题入手引发学生思考:“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精彩和‘糟糕这组反义词同时出现在一个课题中,你认为作者的目的何在?”从课题引发学习动机,能够让学生大胆质疑,处于积极、好奇的状态之中。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动机,使其萌发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耐心疏导,树立自主探究的信心
对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就不会产生参与意识,其主体性作用也不能得到发挥。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学生在疑惑处、争议处不失学习信心,教师必须导在关键处,并着力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起自主探究的信心,为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创造条件。
(一)要“导”在学生的疑惑处
教师要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展开讨论、自由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以此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五册《小摄影师》一课时,针对文中“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这句话,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小男孩走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个问题有很大的思维空间,笔者抓住时机组织学生积极讨论问题,激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要“导”在学生的争议处
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不同,学生的阅读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既会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又难免存在偏离主题的答案,或是超越“常规”的想象。对此,教师不能急于下结论,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结合教学需要发挥情感效应,多角度给予学生包容性的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进行必要的疏导,使学生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这位父亲,你会这样做吗?”有学生认为文中的父亲太冒险,假如有余震父亲将可能失去自己的性命。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给予了导向性的疏导和评价,让学生从中悟出“只要自己不断努力,就会有收获”的道理。实践证明,教师“导”在学生疑惑处,“导”在学生争议处,使学生学会学习,这是阅读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
三、细心指导,培养自主探究的动力
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品质首先表现在“质疑”上。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主动探究的条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让学生常有疑点、常有问题、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最终促进思维发展,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细心指导,运用了“两抓”“两重”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抓导读线索
现行教材在每组课文前都安排了“导读”(单元教材分析)内容,简要介绍了本组课文的组成及学习内容,指出基本训练重点,提出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本组课文前引导学生读懂“导读”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从而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使学生有章可循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时,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导读”内容后,学生便明白学习本组课文应解决以下问题: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2.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3.读鲁迅的作品或关于鲁迅的文章,观看与鲁迅有关的影视作品。根据上述提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二)抓预习提示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教学如能安排学生在预习中自我感悟,自得新知,从课题、词句、内容入手,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等,将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册《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笔者在课前设计预习提示:“课题中的亲人指谁?课文主要写什么?哪些句子较难理解?”通过预习提示,学生感知全文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学生下一步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预习中生疑,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注重课中训练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并和大家共同探究。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学生在学习中提出以下问题:1.课题中的两个词组为什么要加引号?2.对同样一首诗,为什么父亲和母亲的评价截然相反?3.父母亲各不同的评价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以读代讲、以学代教,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比较、讨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
(四)注重课后总结
学生理解课文之后提出质疑,是学生学会读书的体现。在学生积极参与课文学习之后,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和总结。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荔枝》一课后,学生质疑:“母亲为什么舍不得吃一颗荔枝?怎样从‘荔枝依旧年年红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并引导学生以小结的形式回答问题:“你能用一句精练的话赞美这浓浓的母爱、绵绵的亲情吗?”这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精心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阅读教材中一些地方故意不把意思说透,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针对人教版语文第七册课文《一个苹果》中“一个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苹果”这句话,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大半个苹果最后被吃完了吗?”学生大胆想象,有的说:“最后每个人又一次吃一小口苹果。”有的说:“大家都舍不得吃苹果。”教师立足于学生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思维训练模式,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获得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潜心诱导、耐心疏导、细心指导、精心引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做学习的主人。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