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照亮蚁族村
2014-09-25寇佳丽
寇佳丽
北四村因为唐家岭的拆迁而逐渐形成新的蚁族聚集地,而“蚁族”一词起源于聚居在唐家岭的大学生低收入群体。拆了唐家岭,却拆不了这个群体。人总要有地方落脚,而对绝大多数蚁族而言,向着市中心的方向不现实,外迁太远又不方便。北四村因在唐家岭正北方5.3公里外的地理优势,自然而然承接了这个群体。采访时,当地人告诉《经济》记者,北四村是媒体给起的名儿,其实就是东半壁店、西半壁店、史各庄和定福皇庄的合称。
原本是6000当地人口居住的四个村庄,现在接纳了9万多外来人。巨大的房屋出租市场让当地人眼前一亮,自建、改建的楼房仿佛一夜间从地皮里生长出来,连成一片一片。远远望去,倒好像七扭八歪的小胡同是从密集楼顶上压出来的。本来就窄小的路面,两旁挤满了各种店铺和餐饮车,来往的行人互相避让,以免碰倒他人手中的早餐粥,也不要踩在不知暴晒了多久的臭垃圾堆上。
在首都北京为何还有这么局促的栖息地?容纳的是怎样一群人?他们为何选择这里?请跟随《经济》记者的脚步,一同走进北四村的“新蚁族”。
青春里的小段插曲
顺着“一线天”似的小胡同一直走到头有扇大门,迈进去,四面都是三层的楼房,仰头看,犹如坐井观天。记者以租房者的身份表示得与两三个同学一起租一间房,就随房东来到了即将搬走的三个女孩的房间。
这是唯一可以三人同住的房间,20平方米左右,却被一张当做床用的巨大木板撑满了,只留下靠墙的一圈空地可以走动,睡过的床单没有整理,不见枕头;角落里的电视灰头土脸,门后摞放着几个行李箱。一个女孩为我们开门,另两个坐在床上玩手机,见来了人,也都站了起来。
3个女孩都是90后,河南郑州人,家在一个小镇,刚刚在郑州一所本科大学毕业。因为听说北京工作机会多,没多想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一起过来了。“怎么想到要住北四村?”记者表示好奇。“在宾馆窝了两天才查到的!月租900元,我们一人300就行,多合算。”说话的女孩心直口快。只是住下来才发现,没有电扇,晚上睡觉要打开窗户;蚊子没完没了的叮咬,只能拿花露水对付;卫生间不能通风,就约定尽量不用马桶……3个人面对各种苦不堪言却一起坚持着。
“那怎么又要离开呢?”记者又问。“熬不住了呗,差不多3个月,钱都花光了,工作还连个影儿也没有。”还是这个女孩。“投了200多份简历也没人要,不过倒是积累了面试经验。”另一个女孩若有所思,却又笑着调侃“也积累了挤地铁和公交的经验呢”。第三个女孩沉默中冒出一句:“也许,咱们应该回去考研。”说到回家,3个人都眉开眼笑,一致表示没来北四村之前,很难相信北京有这样的地方;来了以后,真的很佩服那些常住的同龄人;眼看就要离开,这段经历会是以后珍藏的记忆。
起点:为留京而拼搏
北四村的群租房里,人员流动性很大。外地大学生来来往往,有的是跟随工作更换住处,有的是不了解情况先住下再说。张远显然不是其中一个。初次见面是在北京地铁昌平线第二站——生命科学园地铁站,这个来自河北承德的年轻人,高高瘦瘦,浅绿色T恤和卡其色的棉质短裤,搭配得体;整齐的板寸稍长,文质彬彬,言谈举止间充满自信,令人很难把他和蚁族联系起来;然而,他已经在北四村住了两年。
为了安全,北四村绝大多数出租房都装上了门禁,晚上11点以后刷卡进出;白天,房东或受雇于房东的人会守在值班室,来了生人立刻能看到。如果没有张远接应,记者只能假装租房,在“监督”下转一圈就得离开。
跟着张远,记者来到他租住的楼前。整栋楼看上去还算干净,走廊被人清扫过,两旁的房间加起来20间有余,每层都有公共浴室和洗手间。张远的房间在阳面,12平方米的样子,纱窗破旧,窗前是张单人床,还算整洁,石灰地面有坑洼的迹象,地上有台扇和板凳,旁边有张小桌子,摆着电脑和一瓶酒精。看到记者疑惑的表情,他礼貌地解释:“气温高,电扇不管用,用酒精擦电脑帮助散热”。
本科和硕士都主攻编程,本以为找工作不会很难,结果来京求职竟成了张远最曲折的经历。“有硕士学位也会难吗?”记者有些惊讶。“硕士算什么,用人单位一看我大学读的三本,理都懒得理。”他苦笑着回忆,“找不到工作,怀疑自己,偏偏爸妈还总劝我回省里。几次喝得烂醉如泥,醒了更加心烦意乱。”大概留京的心太决绝,张远终于被西单一家IT公司录用,拼命工作,月薪从2000元涨到8000元左右,每月只要拿出500元房租、20元水费和十几块钱的电费,其余自己支配。“以前没工作,为了省钱只能住这里;现在不搬走,还是为了省钱。”张远的目标是在北京有自己的车和房子,爸妈倒是可以帮着他出首付,不过也有限。“经济压力是相对的,取决于你想要什么。”说这话的时候,他神情有些黯淡。
谈到感情,他表示还会继续单身下去,一无所有也不能给对方任何保障,“肯定不会一辈子住在这里,以后再说呗。”明朗的自信再次回来。
积攒第一桶金
在胡同里看到这个赶着去上班的瘦瘦小小的扎着马尾的女生,有南方女性特有的秀气。在所有得知记者身份和意图的人中,她是最快表示接受采访的;而面对记者的问题,她又是回答得最谨慎、最犹豫的。
她只说自己姓吴,江西人,吞吞吐吐不说名字和城市,还说自己不讨厌北京,可是也不喜欢北京,空气太差,前段时间皮肤还过敏。记者问来北京的缘由,她“嗯”了一声才说:“毕业后先在深圳实习一年,后来去的广州,都不怎么样;去年9月就跟着男朋友过来了。”江西女孩表示,来之前就上网找到了北四村的出租房,结果还是被房间的条件吓了一跳。她一脸记忆犹新地对记者描叙房间的窄小和阴暗、脱落了白灰的墙壁和破烂不堪的双人床以及垫在床脚的红砖;也提到一年里好多次决心要搬走,可现在还是住在这里。“这么想走还没走?”“省钱呗。”她轻叹道,“我俩都想省钱。”
提到男朋友,她笑着告诉记者,他学PHP(超文本预处理器),来北京工作就是为了边学习技术边攒钱,回江西就可以开办自己的公司;自己在这边也可以多挣些钱,帮助他创业。“等攒够了钱,就不用住在这里啦;够开公司的,就可以离开北京哦。”说到离开北四村,她笑得那么开心。
这个城市对他俩而言,有些陌生。远离家乡,周围没有亲人朋友,而同住一个公寓的人们,各自为理想忙碌着,交集不多。提到理想,吴静停顿一下,说:“不是为理想吧,就是为挣钱……”分开的时候,她再次认真地说:“我确实为了理想,不过它不在北京。”
记者手记:读过廉思的《蚁族》,被同龄人面对残酷现实依然坚持梦想的勇气深深打动,也为他们生存环境之肮脏恶劣倍感揪心。然而,无法理解作者为何要用悲伤与绝望的笔触渲染整体氛围。嫩芽破土,根咬青山,难道不正是希望与信仰突破重重阻碍带来的喜悦吗?这恰恰是北四村的“新蚁族”给记者的感受。他们看清现实后依然热爱生活,追求成功,也接受失败;他们在有限的自身资源与内心的高远目标间寻找契机,为改变现状竭尽全力;一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言——拼着一切代价,奔你的前程。青春的无价与刻骨铭心本该源于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