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鸡毛换糖应对金融危机
2014-09-25陈希琳
陈希琳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使得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对于中国的外贸型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那么2008年以来,外贸型企业的生存境遇如何?它们面对形势的变化又做了哪些努力?
浙江义乌及义乌商家,靠贸易起家,直至做到引领全球的小商品交易,常年在“市场”里的“游泳者”,最知道“水”的深浅,最能领悟外贸环境的变与不变。为此,《经济》记者专程赶赴浙江义乌,在这个“外贸城”里独家采访了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董事长金方平。
外围市场变化促使企业转型
《经济》:1982年,在义乌兴起了全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发展至今,声名早已远播海外,各种行业的外贸型企业都在此安营扎寨。那么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企业是否也受到了经济环境的影响?
金方平:2007年市场整体还很好,2008年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我感觉义乌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影响肯定是有,但至少没有出现许多地方那种“断崖”似的变化。
不过,义乌市场也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我看来,像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变化在2008年以前就开始出现,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只不过我们对这种变化体会不是很明显。因为人民币一直在升值、劳动力一直在涨价、原料一直在上涨,这些也必然会导致产业转移的出现。
过去当企业利润率比较高的时候,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这种矛盾就被掩盖掉了,因此表现得不充分。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需求发生了突然变化,这样一来,世界供需关系到了临界点,市场的整体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只能说国际金融危机把原本渐进化的矛盾暴露出来,让它加速出现了,就会显得整个市场运行出现了巨大变化。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义乌市场拥有价格优势,具备了强大的吸附能力和竞争能力,但是随着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我们的价格优势不再突出。随之而来,市场主体之间呈现了结构性分化的趋势——有能力的、转型较快的企业通过创新创意尝试、抓住机会往上走,转型慢的、能力差的企业则因为生产经营困难慢慢往下走。不像2008年以前,市场一片红火,是你挣5万、我挣3万、他挣1万的差别。现在可能是一部分企业能挣20万、一部分能挣10万,而另一部分就亏损了。
《经济》:这6年间是否也带给企业一些机遇?就您观察,企业出现了哪些变化,它们都在如何转型?
金方平:这种变化当然也有积极的一面,能使市场中的经营主体加快转型,提升它们自己的能力。你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了,人家就只采购原材料,后续的劳动力组装转移到东南亚等人工成本更低的国家去,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削弱和国内中西部产业转移加速显现,使得义乌市场开始思考怎样去应对。
比如说有的企业线下没做好,开始转做线上,线上做好了,可能就有了一个飞跃性的变化。有的企业以前是做外贸的,形势不好后改做内贸,也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有的企业原来做出口,后来做进口,同样也赚钱了。有的企业原来经营传统产品,吃不消了,后来转型练内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商品结构,慢慢走出低谷。诸如此类,这样的企业肯定是很多的。
《经济》:有没有一些代工企业转做品牌的?
金方平:品牌的力量,确实到金融危机体现出来了。如果企业有品牌,商品附加值高、溢价能力强,应对能力就强;如果只是代卖别人的货物,那么应对能力就差,所以许多主体发现了这个问题都在转型。但品牌也是慢慢培养的,并不是说打3年广告就能行的,需要很多年用心经营才能建立起来。
培育贸易服务功能,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
《经济》:刚才您也说到,义乌市场并没有出现别人那种断崖似的变化。在您看来,原因究竟是什么?
金方平: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义乌市场是一个很好的考验和锻炼。现在我回忆6年来走过的路,个人感觉义乌市场总体还是比较平稳的,跟其他地方比,整体市场没有很大的波动,有影响恢复得也比较快。
我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义乌市场的经营主体市场化程度非常高,这些主体在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竞争能力比较强,所以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的能力比较强。从我们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就可以看出,这一指数从最初的900多点到现在的1100多点,这个波动区间还是比较小的。
义乌市场总体稳定的第二个原因是,它是一个集聚的平台,经营主体广泛且多元,产品需求的梯度空间也比较大,一部分受危机影响、另一部分可能表现好,这样一来会有一种中和效应。
第三个原因跟义乌市场的贸易结构和产品结构有关系,市场中日用品类的小商品比较多,所以刚性需求比较大。当然,这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经济》:在这6年间,商品城作为一个平台,为商户做了哪些服务工作?
金方平:过去义乌市场产品丰富、综合采购成本低,所以吸引了许多采购商和供应商,当然也承担了内外国际贸易的许多功能。客观来讲,整个服务功能是有的,但是离真正需要的服务还是有距离。过去市场不太重视这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们意识到,除了提高主体的竞争能力外,也要提高贸易服务功能的竞争力,并由此确立了“以市场为核心,以资本运作为纽带,打造‘现代贸易服务集成商”的发展战略。
为了使企业能够两条腿走路,我们在电子商务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培训与探索,打造了“义乌购”这一依托实体市场的线上平台。在金融服务方面,我们降低经营户的融资成本,通过小额贷款公司等拓宽融资渠道,创新了使用权质押的产品等。再者,义乌也加大了境外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外国领事馆推介、企业走出国门办展会等,通过市场万里行活动到全国、全世界去。
作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我们改善了义乌市场的服务功能。海关、检验检疫等通关方面的政策都有新的突破。同时打造了更为全面的物流服务,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来提高义乌市场的竞争力。
能“鸡毛换糖”,勿盲目扩张
《经济》:我们在一些外贸型企业的调研中也了解到,有一些企业倒闭了,归因于市场中存在不良竞争现象,都在展开价格战。您对此怎么看?
金方平:这样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你看这一轮危机当中,许多大企业都倒掉了。过去它的产品规模做得很大,当市场需大于供时,利润高,可能有20%。这时候规模越大,盈利越多,它就越想扩大产能,就去贷款,它想的是这些成本可能2年内就能回收了。
可是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需求出现拐点的时候,市场价格就会下降,而财务成本因为有贷款而直线上升,一降一升,就会出现亏损,这样的企业必然没有竞争力。
一些小企业融资都是按照自己的需求来,不去大规模盲目扩张和融资,其实利润非常好,一年赚几百万、上千万元,日子很好过。
《经济》:2007年7月,您出任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掌舵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那时金融危机刚发生一年,这对您是否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金方平:实事求是地讲,危机具有不确定性,谁也不能预见到会有金融危机。特别是当你处在经济变化的过程中,谁都没有预料到美国的次贷危机会这么严重。
但是就像刚才所说的一样,这个趋势性的变化也不是2008年以后才发生的,2006年时就已经有了产业转移的苗头,所以我们也研究了一些战略,有了这个思考在里面,所以对未来的态度并不会盲目地乐观或悲观,就是扎扎实实地去做。
《经济》: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现状,您对现在的企业有何建议?
金方平:其实义乌市场的知名度已经很高了,大家都知道义乌。所以接下来就是做好内功。第一就是利用网络平台,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义乌和义乌的市场;第二,注重对采购商的服务;第三,加强我们对市场主体诚信方面的建设。
在我看来,对企业最重要的一点是,还是要有“鸡毛换糖”的精神。货郎挑着扁担,一边担着日用小百货或红糖,走村串户换鸡毛,鸡毛换回来再去换钱。“鸡毛换糖”讲的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以利小而不为的品质,以及“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群体文化品格,这对企业尤为重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