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育肥期常见细菌性疾病的防控
2014-09-25方观向
方观向
摘 要 就影响生猪养殖发展的育肥期常见细菌性疫病作一综述,以供养殖者参考。
关键词 育肥猪;细菌性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2
猪育肥期指的是猪只体重在25~120 kg的阶段。该阶段既是养猪生产的最后阶段,也是整个猪群饲养周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猪育肥期的生长状况直接关系到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而疫病防控已成为影响猪群生长情况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目前,猪场内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一些细菌性疫病还时不时发生,给养殖户造成了重大损失。临床上猪育肥期常见细菌疾病有猪肺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等。
1 猪肺疫
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可感染不同年龄阶段的猪,但育肥期猪群发病率最高。病原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感染。猪肺疫一般呈散发,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
1.1 临床症状
猪肺疫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呈败血症和咽喉炎,常见于流行初期,表现为犬坐姿势,张口呼吸,口鼻流出白色泡沫,突然发病,迅速死亡,病程为1~2 d,病理变化为全身性的浆膜,粘膜出血。急性型是该病的主要发病类型,发病初期体温升高,食欲减少和废绝,初为干性短咳,后变湿性痛咳,鼻孔流出浆性或脓性分泌物,呼吸困难,皮肤上有红斑,初便秘,后腹泻,病程4~6 d,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患病动物耐过急性期后转为慢性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和胃肠炎,呈进行性消瘦,病程14 d以上后衰竭而死[1]。
1.2 防治
平时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治猪肺疫的关键,做好饲养管理,注意猪舍的温度、湿度、严防猪群着凉受潮。一旦发现本病,应做好隔离工作,病死猪需采取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慢性型病猪送急宰处理,其他健康猪群可进行预防投药以防止病菌相互感染,目前,用于治疗猪肺疫的敏感药物有庆大霉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猪肺疫流行情况恶劣的猪场可使用猪肺疫菌苗免疫接种。
2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不同年龄阶段的猪群均易感,其中以育肥期猪发病率最高。该病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途径。该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4-5月或9-11月多发,当饲养环境突然改变,如气候突变,饲养密度过大,卫生环境较差时,容易继发该病。
2.1 临床症状
根据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4种临床发病形式。最急性型: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1.5 ℃,沉郁、厌食,病猪卧地,无明显呼吸症状。一般1~2 d突然死亡。急性型:常有最急性耐受转化而来,表现为阵咳或间断性咳嗽。慢性型一般临床症状不明显,生长迟缓,但若与其他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临床症状加剧[2]。
2.2 防治
早期及时治疗对于减少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引起的猪群损失有重要意义。治疗原则为解除呼吸困难和抗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应结合药敏实验。采用非肠道给药时,青霉素是首选药物。壮观霉素与林肯霉素联合使用效果良好。有些规模化猪场也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纳入常规免疫接种计划,含有该菌主要毒素的全细菌菌苗的免疫保护效果最佳。
3 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俗称“打火印”。多发于3-12月龄猪。猪丹毒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对养猪业危害较大。病猪、健康带菌猪是常见传染源,病菌可随粪尿、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饲料、水源等。该病通过消化道和皮肤接触传播,吸血昆虫也可作为传播媒介,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在炎热多雨季节多发[3]。
3.1 临床症状
猪丹毒临床发病类型主要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猪丹毒在临床上较常见,发病突然,表现为体温升高,呕吐打颤,皮肤发紫,结膜充血,先便秘后腹泻,病程2~3 d,随即死亡。亚急性表现为典型的猪丹毒症状,胸、背、四肢和颈部皮肤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疹块,凸出于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中间苍白,指压后褪色。 当疹块出现后,体温恢复正常,病情好转,病程7 d左右,若能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慢性型是由前2种类型转化而来,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关节肿大,呈现跛行,有时也有心内膜炎。
3.2 防治
首先,做好日常的猪丹毒免疫接种工作,市售产品有猪丹毒活疫苗及猪丹毒-猪瘟-猪肺疫三联活疫苗两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防治该病需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场内的环境卫生,给猪群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饲养环境。一旦发生疫情时,需将病猪隔离治疗,采用大剂量青霉素耳静脉注射,病情好转后常规剂量肌肉注射,同群健康猪也要青霉素常规剂量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续3~4 d。对于病死猪采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王炳翔.猪肺疫的诊断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329-330.
[2]张朝阳,刘二龙.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6,03:68-70.
[3]李黎,李光沐,俞宁.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Z1:118-123.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