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峰山林区林火阻隔网建设探讨
2014-09-25蒋山蓉
蒋山蓉
摘 要 林火阻隔网,就是人为地将集中连片的森林机械地切割成相对隔离的若干林块,使河流、防火林道、生物防火林带、防火线相互联接,形成网络,阻隔森林火灾蔓延。一旦有火,可起到隔火作用,最大限度地将林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把火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铁峰山林区位于重庆市万州区、开县、云阳县三交界的铁峰山脉,属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是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由此,对该区域林火阻隔网建设提出建议,旨在加强该区域森林资源保护。
关键词 林火阻隔网;铁峰山林区
中图分类号:S7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0-02
1 资源状况
铁峰山林区位于重庆市万州区、开县、云阳县三交界的铁峰山脉,属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是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该区域涉及3区县14个镇乡、4个国有铁峰山林场。主要森林资源分布于长约100 km、海拔700~1 300 m的铁峰山脉中、上部。据调查,该区域现有林业用地24 870.7 hm2。其中有林地面积为22 356.1 hm2,占林业用地的89.9%,蓄积1 716 861.2 m3;疏林地259.7 hm2,占1%,蓄积1 721.5 m3;灌木林地667.2 hm2,占2.7%;未成林造林地523.3 hm2,占2.1%;苗圃地3.5 hm2,占0.01%;宜林地525.1 hm2,占2.1%;火烧迹地11.6 hm2,占0.05%;无立木林地177 hm2,占0.7%;竹林343.2 hm2,占1.4%;辅助生产用地
4.1 hm2,占0.02。该区域的森林覆盖率为54.6%。
该区域树种组成简单,主要为马尾松、柏木、杉木等针叶树,油脂含量多,易燃性高,林内地上枯枝落叶多,一旦发生林火,燃烧速度快,蔓延迅速,地表火极易转而形成林冠火,构成地表火、树木火和林冠火立体火墙,难以扑灭。而含水率高、抗火性能强的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面积小,所占比重低,且不能集中连片,不利于森林防火。
2 建设现状
2.1 资金投入不够
自2004年以来,该区域陆续建设了不同规格的防火阻隔带,阻隔带宽度一般都在10~20 m,由于缺乏资金维修,许多隔离带已杂草丛生,起不到防火隔离的作用。
2.2 阻隔带种类配置不合理
就阻隔带种类而言,虽然在前些年建设了少量生物防火阻隔带,但种植的防火树种基本不成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带内已成杂草灌丛,多年不维护已经丧失了防火阻隔功能。该区域的防火阻隔主要还是依靠自然阻隔和公路阻隔。
2.3 阻隔带不成网
阻隔带不但量少,而且各自为阵,没有形成闭合圈,更没有对现有森林形成有效分割和阻隔面网。同时,现有防火阻隔带密度不够,质量不高,防火能力极差。
3 建议
铁峰山林区是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是万州城区的生态保护带,同时,该区域内有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及重庆市级贝壳山森林公园,是周边群众休闲、纳凉避暑的好去处,是万州城的“后花园”,该区域森林资源容不得破坏。建设森林防火阻隔网络工程项目,将连片森林科学的划分成由森林防火阻隔网络隔离的小块状森林,从而减少了森林火灾发生的风险;在发生林火时,可最大限度地限制燃烧规模,控制森林燃烧面积,将火灾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力争做到有火不成灾,避免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发生。因此,应积极建设生物防火阻隔(林)带和林区防火林道。
3.1 生物防火阻隔带建设
建设生物防火林带总的要求是:以阻隔林火、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以系统工程、森林美学、森林卫生及技术经济等理论为指导,坚持“经济适用、投资少、功能最大化”原则,实现一次投入永久受益,一网多用,一举多得的系统功能等价值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应将林火阻隔网与林区道路网、境界线、林种结构调整、景观培植、多种经营等相结合,同时,因该区域大部为旅游景区,应避免在山脊分水梁开设防火带,可“沿梁不入梁”,防止山脊秃头、破坏自然景观、造成水土流失。
建设生物防火带要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林分质量,选择适生的、耐火强、防火性能高的树种,在林内、林缘以及拟造林的成片荒山、荒地中,按防火隔离带要求的宽度,营造纵横交错、配置合理、相互衔接的闭合林带网络,从而有效阻隔和控制林火蔓延。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应当坚持如下原则:(1)国有森林,特别是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密度加大的原则;(2)山脊(除分水岭外)、河谷、行政边界上设立主林带原则;(3)火灾多发林区密度加大的原则;(4)在针叶林中选择耐火、防火树种,营建针阔混交林原则;(5)林带宽度以能有效阻隔林火蔓延为限的原则。根据2004-2009年,在该区域建设生物防火林带的经验,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立地类型确定生物防火林带的宽度,决不能搞“一刀切”。小山脊10~15 m,主山脊15~30 m即可;在林内坡地建设防火林带的宽度:坡度在20°以下,可为10~12 m;坡度在20~30°的,可为10~15 m;坡度在30~40度的可为15~25 m。对45°以上的坡地,应千方百计保留原有常绿、耐火性能强的乔木、灌木植被;在林缘及山脚田边地带建设生物防火带,宽度在10~12 m即可。同时,在景区建设防火阻隔带可结合车游道和步游道进行合理规划。
3.2 林区防火林道建设
从现实看,该区有7条纵向的县级公路,横向的村级公路和林区便道也不少,但村级公路和林区便道维修投入不足,阻隔能力低,通行能力也较差,一旦发生山火,就影响扑火队伍到达火场的时间。因此,该区域应加大林区防火林道建设的投入,尤其是深入林区的横向林道,同时,尽可能对林区道路进行硬化,一次投入永久受益。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