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朗读效率 优化阅读教学

2014-09-25周吕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感受理解朗读

周吕

摘 要:语文教学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更加突出。如何“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是作为当前一线语文教师所要研究、探讨的,也正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

关键词:朗读;理解;感受;想象;记忆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读,能帮助理解语义,能帮助再现情境,能帮助领悟内涵,能充实认知结构,能提高语言水平,能发展思维水平。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新课标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对低、中、高年段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为了充分发挥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对传统朗读教学模式做了一定的整合,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想法,希望能让朗读教学在现代教育中重放异彩,再绽新芽。

一、抓住重点词指导理解性的朗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词句是构成段落、篇章的基本单位,要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就要指导学生咬文嚼字。而值得咬嚼的,首先是那些牵动全文的关键词句。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这些重点词句,指导他们品词、品句。通过品词品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认识事物上得到启迪,思想情感上得到陶冶,在理解语言文字中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爸爸妈妈》这一课,只有短短四句话:

爸爸好。妈妈好。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好”和“爱”是本文重点要解决的两个词义,理解了它们,就能读懂、读好这四句话。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是无法孤立地来说这两个词的意思的,必须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进行,我们就可以将说话训练巧妙地结合于阅读教学中,让孩子们看着图片说说:爸爸妈妈怎样好?冬冬怎样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爸爸好,爸爸给我干什么。妈妈好,妈妈给我干什么。我爱爸爸,我给爸爸干什么。我爱妈妈,我给妈妈干什么。通过这一说话训练,不仅将“好”和“爱”这两个词的意思具体化了,让学生顺利地理解了这四句话,而且孩子们想到了平时爸爸妈妈对他们的种种关爱,当然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多么“好”呀!这时,再来指导学生朗读,自然能读得字字入情,读出自己那份理解、热爱爸爸妈妈的心情来。

抓住重点词进行理解,使学生获得真知。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虽然没有经过(也不能)对词义进行抽象、概括描述的阶段,但学生的确是在说话中清楚地明白了词义,并且把词义具体化了,更能密切联系上下文和学生生活实际,赋予词语以很强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内涵。将这种情感带入到朗读中去,当然是对学生最好、最自然的朗读指导了。

二、抓情感共鸣指导感受性的朗读

朗读不仅伴随着认识活动,还伴随着情感活动,只有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与作者取得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披文入情”,进入作者精心设计的“情境”之中,才能将自己投入到课文中去,将文章读得声情并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亲身去感受的机会,有时在受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情境,加深学生的感受。但是光有了感受还不够,不一定就能把书读好了。低年级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得快往往去得也快,怎样抓住他们的瞬间体验,并将其保持下去呢?就要让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体验尽情地表达出来,与大家共享,然后将这种体验再带入到朗读中去。

例如,《雪孩子》这一课,全诗充满了童趣,怎样激起全体小朋友的兴趣,读好这首诗是本文教学的关键。上课一开始,就可以用投影打出下雪的情景:下雪了,小雪花纷纷落下来,地上、树上、屋顶上全白了。请小朋友说说:下雪了,你最喜欢干什么?让他们各抒己见。有的小朋友说:“我喜欢滚雪球。”有的小朋友说:“我喜欢打雪仗。”有很多小朋友都说:“我喜欢堆雪人。”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老师就说:让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堆个雪人,好吗?但要请小朋友说清楚你准备怎样来堆。孩子们一边说:“我用胡萝卜做雪人的长鼻子。我用小桶给雪人做顶红帽子……”老师一边就请小朋友在投影仪上用拼图的方式真的堆出了一个可爱的雪娃娃。小朋友们看着自己“堆”的雪人,沉浸在下雪天那快乐、兴奋的情境中,一边还得意地说着自己堆的雪人有多好多好。这时再出示句子“下雪啦,下雪啦,门前堆个雪娃娃。”小朋友们很自然地就在朗读中表达了自己这样一种无比快乐的心情,在积极参与的状态中,找到朗读感觉,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这样,通过以说代讲,以说促读,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激起情感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处于这样的境地之中,学生已不是仅仅为了朗读而朗读,这时的朗读已成了他表达内在情感的需要,出于这样的一种需要去朗读,才真正是“真情流露”。学生在课文形象和感情的感染、熏陶下,得到了美的享受,情感的满足。

三、抓内在意蕴指导想象性的朗读

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人教版六年级上的《大瀑布的葬礼》分别描写了大瀑布的今昔,引导学生想象呈现在眼前的是怎样的两幅画面?有的学生答道:我仿佛看见以前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河水如百万雄狮,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十分壮观;而如今,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水流量很小,像一条小溪,顺着悬崖流下,像根根细线。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对大瀑布的消失、枯竭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去读,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抓关键意思指导记忆性的朗读

朗读在语言的内化和积累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记忆性的朗读,即“背诵”,实际就是“背”着诵读,能起到通过朗读体会语言文字情感和内蕴的作用,还能贮存语言,锤炼对语言的感知力。在学生理解、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时,我们可以不急于马上让学生进行背诵,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内容的关键意思进行说话,就能使记忆更富有条理性,更加清晰,对背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丑小鸭》这一课的第五段先讲春天来啦,再讲丑小鸭羡慕美丽的天鹅,然后讲三只天鹅欢迎丑小鸭,最后讲丑小鸭不敢相信自己竟这么漂亮。如果学生已经理清了这部分的四层意思,并能用上连接词有条有理地说说这一段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相信一定能对他们的背诵带来很大帮助,提高背诵的效率。

背诵课文,必须具备两个心理条件:一是对课文要有基本的理解,掌握识记的方法;二是要进行出声的朗读。为了提高背诵的效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记忆过程,指导学生背诵,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背诵。一切知识,理解了才能掌握,才能记住,机械记忆的效果总不如理解记忆的效果好。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通过背诵,学生能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尽管让学生“死记硬背”也未尝不可,但如果理解了,再去背诵,效果则更佳。通过抓关键意思进行说话,让学生先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读到的语言材料的要点表达出来,让学生进行有机学习,这样,便能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为背诵提供记忆的支撑点,学生更容易记住、背出,进而提高学生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几千年来,正是朗读,把学生带入了诗文所创造的优美意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今天,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虽然各个学段的训练要求有所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学段,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达”。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中,把“读”当成提高语文素质的“支撑点”,以读来促听、说、写。让琅琅书声从此长伴于语文教师的从教征途。(责任编辑:李雪虹)endprint

猜你喜欢

感受理解朗读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