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形式策略的对比生成
2014-09-25陆晓蕾
[摘 要] 网络(“超文本”)阅读与传统(纯文字)阅读的特性差异,形成了阅读思维、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的差异。文本形式策略,是基于目前两种文本并存的现状而提出的阅读策略,它是将传统阅读与“超文本”阅读互相借鉴、补充,并运用于课本阅读的一种现代教学策略。
[关键词] 文本形式;阅读策略;教学策略
目前,随着网络多媒体的普及,大众阅读方式由单一平面的传统纸质阅读发展为丰富立体的网络“超文本”阅读,这一现象源于两种文本:即网络数字化文本(“超文本”)和传统纸质文本间本质性的差异。
一、文本形式的构成差异
“超文本”(hypertext),最初是指各种不同空间、不同样式的文字信息链接成的一种非线性网状文本;科学技术发展至今,“超文本”即指网络多媒体环境下使文字、图像、声音以及三维动画等不同类型的文本信息得以交互搜索的数字化文本。传统纸质文本,是以传统纸张为文本载体、以页码按某一内容編排章节展开的、封闭式线性文本,是一种单纯的文字文本。从文本形式的构成看,存在着非线性与线性、开放性与封闭性、单纯性与多样性等差异。
二、文本阅读特点和阅读策略的差异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1],一种文本形成一种阅读,一种阅读培养一种习惯;某种文本的长期阅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读者的阅读思维、阅读心理等阅读习惯;如果一种习惯可以形成一种思维,即形成一定的方法和策略,那么,某种阅读文本类型就可能导致某种阅读策略的生成。因此,以上两种文本因呈现方式的不同,就可能导致以下阅读性质和策略的不同。
1、“开放式”阅读与“封闭式”阅读
网络超媒体“链接式”文本,形成了“开放式”阅读策略。读者由一个文本,跳转入另一个不确定文本,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由“切入文本”追随“链接文本”,这种“跨文本”阅读,使读者拓展知识、活跃思维,它是网络时代知识大爆炸的产物,是一种拓展知识信息的阅读策略,适合新知识习得后的阅读。而传统线性文本的“封闭式”阅读,而培养按章循序的阅读习惯,是一种明确阅读取向的阅读策略,广泛运用于新知识的习得,是学校各类课本文本的教学阅读策略。
2、“深阅读”与“浅阅读”
传统纸质文本,可以使读者随身携带,文本“封闭式”章节、主题单一,可以养成读者注重字词理解、推敲语意的传统阅读策略,是一种能深入揣摩的“深阅读”、潜移默化的“慢阅读”。网络超文本“开放式”阅读,需要现代通讯及办公设备;在追随节点阅读的过程中,往往缺少了传统阅读的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而处于浮光掠影的“浅阅读”,它是现代网络和快节奏生活派生的一种“快阅读”。
3、阅读“迷失”、“疲劳”与阅读“单调”
阅读心理调查显示,“超文本”阅读群,在选择节点进入阅读时呈两种倾向:一种是随意选择,另一种是有意选择。前者往往是缺乏传统文本阅读训练的学生网络群,惯于跟随网络链接漫无目的地随意链接阅读内容,他们极易在阅读过程中远离最初的阅读目的而产生阅读“迷失”;后者虽说是明确阅读主题的网络阅读群,但是因为网络“无限”、“开放”的阅读环境,而极易导致“认知过载”而出现阅读“疲劳”,即“因同一时间需要集中注意力处理的任务过多引起的额外的心理负担”[2]。相对而言,传统文本虽然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但因单纯追随作者思路,而不易导致阅读“迷失”或阅读“疲劳”。
三、文本形式策略的生成
文本形式策略,是基于目前两种文本并存的现状而提出的阅读策略,它将传统阅读与“超文本”阅读互相借鉴、补充,并运用于课本阅读的一种现代教学策略,它的提出符合以下两个基本需求:
1、网络“超文本”阅读环境下,学校传统课本的阅读需求
基于以上两种文本结构及阅读对比,明显存在着两种文本从文本结构到阅读形式、阅读内容、阅读思维和阅读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从阅读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网络阅读群对传统课本的兴趣,明显低于传统阅读群;观察学生课堂阅读所知,对于“超文本”(多媒体)的阅读,明显高于传统课本的兴趣。因此,“超文本”阅读环境下学校教学面临——如何培养学生传统文本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以矫正网络“读图生”对课本阅读的“单调”、“乏味”与“生疏”,提升学生网络阅读群的阅读品质。
2、两种文本客观存在的阅读需要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研究发现,74.4%的18至70周岁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13.2%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9.0%的国民更倾向于手机阅读,2.2%的人倾向于在电子器上阅读,1.3%的人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可见,在数字化阅读呈上升趋势的同时,反而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阅读的优势,表现两种文本交替阅读的端倪。
因此,教师在设计“超文本”(多媒体)教学时,在充分研读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如何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超文本”阅读技能,即:在熟练掌握传统阅读的基础上,能够认识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特点并有目的地筛选链接节点,自觉摆脱并走出网络阅读“迷失”、“疲劳”和传统文本“封闭”、“单调”等不良阅读心理,从“网络浅阅读”渐进入“网络深阅读”、从“文本封闭阅读”渐进入“文本开放阅读”,利用传统文本和网络文本各自的优势,达成师生课堂内外“网络封闭式深阅读”和“文本开放式深阅读”。
四、文本形式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文本“深”阅读策略广泛运用于传统语文教学,培养了学生传统阅读策略,如:推敲文字、品味意蕴、深挖主题和辨明创作意图等。而“超文本”阅读策略,则是运用“多媒体手段为读者提供多视角和多方位的文本世界,激发了读者的多种感官。读者的阅读理解方式兼具视、听、说的理解特征,不单纯是视觉符号的吸收和理解。”[3]在传统经典文本阅读教学中,适当运用文本形式阅读策略,起到还原场景、制造气氛、烘托情绪等辅助作用。
有证据表明,“超文本非线性与传统线性文本的表征相比,容易造成混淆并破坏阅读理解”[4],那么,寻找文本形式策略,就是研究文本形式的编排与达成阅读目的之间的有效连接。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为例,如果文本形式策略运用不当,就会导致学生只对电视剧等视频、图片等一类直观“快餐文本”感兴趣而丧失对源文字文本的阅读兴趣,而这恰恰是教学失效的表现,而文本形式策略则尽可能地减少多媒体对传统文本阅读的干扰。
例如:以“读”文字为阅读目的,则以“读”带“赏”——先“读(文字文本)”、再“赏(多媒体)”、再“读(文字文本)”、再“品”(将课堂呈现的两种形式的文本作鉴别阅读,发现纯文字阅读的意义与魅力);以“赏”为目的的阅读,可以“赏(多媒体)”带“读”(学生自读文字文本)。如果以文字阅读为例,一般以“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阅读线索,从把握贾府布局、物品陈设,到领略仆妇举止、主子气质,运用语文阅读理解的传统手段为策略,在相关段落文字间寻找黛玉母亲所说“与别家不同”的蛛丝马迹。绝大多数学生,因为缺少传统文化教化,对建筑陈设、服饰习俗只能从文本得到抽象而陌生的概念,形同“嚼蜡”。如果采用文本形式策略,引入不同类型的相关信息,即在品读关键而又抽象的文本内容时,跟进“视、听、说”等多媒体解读手段——“贾府地形图”、“北京大观园立体实景图”、“荣禧堂陈设布局图”、“红楼”人物服饰、电视剧视频等“超文本”来“激发多种感官”,彌补“单纯视觉符号”——纯文字的“单调”、“封闭”和“乏味”,把学生领进作品虚拟而又“真实”的场景,与“超文本”对话,与先前阅读文字形成的认识达成共识或反差对比,从而再次回归源文字文本,与原作者直接对话——体现文本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文本形式策略,属于文本呈现策略;其本质不是赶“超文本”潮流的阅读,也不是“超文本”背景下传统阅读的固步自封,它是基于源文本阅读提出的“超文本”与传统文本的有效融合,应成为各课程现代课堂教学的常规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必隐. 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P.4).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4]张水云.超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整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4:73-7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立项课题“超文本阅读时代高职护生典型课本阅读理解的策略研究”(2013169)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陆晓蕾(1966—),女,汉,江苏无锡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卫生分院副教授,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士,从事高等职业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