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手机文化对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

2014-09-25乔珂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9期

[摘 要] 手机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日常必备品,在带来正面的交流模式的同时也对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形成不良的“课堂手机文化”。高校学生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其应遵守学习道德,规范学习行为。在手机文化的影响下,学习过程中存在不良的学习道德现象。针对此问题,应通过教育引导和适时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风转化和学习道德的树立。

[关键词] 手机文化;负面现象;学习道德

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校在实现教育教学规模化的同时,也在优化办学质量方面做出不少努力。然而,在面对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高校学生本应利用优渥的教学环境来发奋学习,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近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敷衍了事,甚至在课堂教学中的玩手机或手机铃声不关闭的负面现象。在影响正常教学的同时也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也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群体中造成恶劣的影响,败坏学校的学风、校风。这些负面现象凸显了严重的问题——学生学习道德的缺失,这应当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不可否认,手机作为普及率较高的交流工具,以特殊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在此模式下,不仅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受到了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受到严重影响,使课堂教学面对严峻挑战。如何正确认识手机文化的自身特征及其对学生思想状态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一、现状分析

科技带来的新模式,悄然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形式。手机的迅猛发展既是科技的创新发展,又是与人们生活相融合的文化产物。在校园中,手机已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亲密伙伴,随处可见学生使用手机看视频、玩游戏、资料阅读、交友聊天等行为。作为校园生活的组成部分,手机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文化观念及思想行为产生分化。同时,学生自身道德认知、道德意志的畸形发展也是重要原因。

1、认知模糊

学业发展进步是关系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社会希望的直接因素。在多元化价值的冲击下,学生易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增加辨别的难度,出现学习道德认知模糊的情况。一些负面的价值观较易通过手机媒介进入学生群体中,造成部分学生道德观的扭曲。在学习方面形成错误的学习观,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用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思想应付上课,表现出极强的“功利主义”学习态度。

手機在学生中的普及,课堂教学亦受到严重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是传授知识行为,作为学生无论何时都应尊重教师,更应尊重教师的劳动。但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常遇到部分学生无故不上课的情况,或在课堂上睡觉、吃零食、玩手机游戏等负面行为,破坏了课堂的正常秩序。?更为严重的导致部分学生集体意识的淡薄,逐渐形成虚拟私人空间,在课堂学习中给其他同学形成不良示范。从根本上讲,这是违背学校管理制度的行为;从道德层面上讲,是与学习道德相违背的行为,也是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漠视教师教学的行为,与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不符。

2、道德影响

学习是枯燥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的同时,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布置的作业是指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教学环节,但部分学生将此当做应付任务,敷衍了事完成,或干脆推诿不完成。这种违背学习道德的行为,正因为学生缺乏毅力坚持学习,没有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和诱惑,没有用持之以恒的精力投入学习。学习道德意志薄弱是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导致学习半途而废,投机取巧的重要原因。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考试时投机取巧,手机舞弊成为违纪的主要现象且呈上升趋势,甚至部分学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被发现后依然用其他方式舞弊,给其他同学做出不良示范。学生在不良现象的影响下,逐渐迷失自我行为意识,一方面浪费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降低自己的诚信度,与高校提倡的学习道德价值观念相违背。这种消极方式在部分学生,导致了学生学习道德观的扭曲,这种道德对其今后的人生道路也百害而无一利,遇到问题往往以投机的心理处理,养成缺失的道德行为。

二、加强引导

教师应从教育、引导和管理方面,使学生认清学习目的,提高对学习的认识,促进其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最终逐步推进大学生学习道德水平的提高。

1、重视引导作用

随着手机的兴起,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方式、价值认知等均出现新的特点,学生还处于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其思想道德还未完全确立。手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隐秘性和渐进性的影响,教师应把握教学的主导性,要正视手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及时加强文明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尽可能消除手机在课堂上负面影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不能片面依靠学生的自我修养,面对思想顽固的学生,要确立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同样,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思想,积极迎合主流学习意识,摒弃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内容受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内在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教育必须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而不断地选择、建构和重新整合,使教育既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

2、创新教学方法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民主、平等、尊重为基础的积极互动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 “以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建立平等交流、主动对话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语言和实际情境的创设,超越传统教学形态的策略,运用有效的课堂管理技巧帮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并且,教师要自觉、主动地研究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改变消极被动执行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深入掌握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注重自身知识的累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有效促进的个性化发展。

实现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启发和引导该领域前沿性的或热点性的研究话题,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尝试情境教学模式,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实现从传统教学的“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转变,消除学生学习疲劳,将单调紧张的学习氛围中转变为激发学习兴趣的模式,提高学习效率,减少负面的“课堂手机文化”。

3、丰富思想教育

目前教学的主要手段以集中授课为主,该方法虽有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但师生之间有身份差别和认识差别,往往会造成教育的表面化,学生出现对教师教授的知识表面接受而实际背离的情况。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多以说话、玩手机等消极方式背离学习目标。此现象在高校学习中呈现上升趋势,教师不应无视而应辩证地对待,要承认消极课堂的客观性,又要理解其存在的现实性。教师应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严谨的学业评价体系,提升学业质量;增强学生的紧迫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学生的基本认知和内心情感相融合,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在课堂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这些更高精神层次的需求。

三、小结

手机文化是社会宏观背景下的产物,它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概念,既带来正面的期待,也带来负面的影响。良好育人环境和严谨的学风,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学习的时效性,脱离正面的学习模式,学生较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易受到负面的“课堂手机文化”影响。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性,变“单向注入”式教学为师生双向“互动—探究”教学;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校学生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面的学习理念和良好的学习道德思想价值。

作者简介:乔珂(1983—),女,河南省新乡市人,硕士研究生,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产品设计专业(旅游工艺品设计)。